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48、沈深

明月出祁连 48、沈深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以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

陇右一场初雪过后,忙碌了大半年的李岘终于有了难得的闲暇。

群山环抱的汉中盆地气温要比一山之隔和陇右和关中温暖得多,即使在初冬时节,在和煦的阳光之下,坐在满眼葱绿的庭院里,依然是感受不到多少寒意。

李岘从河州回来,没有去会川城,而是直接就转到了兴州。位于兴州和西县交界处的正在兴建的铁工坊才是他今后事业的真正基点。

新的冶铁工坊的地点在沮口附近,也就是沮水河口与青羊河**汇之处,距入蜀的金牛古道以北约有十几里路。这里从夏年就开始作着围堰筑坝的准备,不过到了秋后才算是正式开工,到现在为止一直都在施工。

附近的山坡上十几座石灰窑、水泥窑和砖窑几乎不停歇地冒着黑烟,努力破坏着这里原本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李家的石灰窑有几孔是专门烧一种“灰粉”的,一开始大家也不知有什么用途,等到冬季拦河大坝开始正式筑基时,许多工匠这才知道,这种“灰粉”被东家称之为“水泥”。用这“水泥”掺上砂子、碎石子搅拌在一起,浇筑出来的坝基在凝固后就好像变成了一整块巨石,十分的坚硬和牢固。

做为监工和领工的李家匠头脸上充满了自豪,如此神奇之物只有自家“道法”高深的小官人才能弄得出来,大家没看到就连不远处山上白云观的云阳道长都在手里捧着这东西啧啧称奇。

那白云观里的云阳道长据说是吕仙人的再传弟子,道法高深,是连当今官家都亲自册封过的。想想连他都好奇的东西,咱家的少东家得有多么神奇。

“读这欧阳文忠公的《宦者传序》可不能让那梁太师和童太尉听到,否则这两位大太监可非得翻脸不可。”坐在院子中间的长椅上读了会儿书,李岘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在心里暗自嘀咕了一声。

当今官家宠信宦官,这梁师成以宦官赐进士,官居太傅,而童贯则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宦官出身的宰相,如今的朝堂,隐隐成了太监与文官集团并立的局面,可不是什么好事。想想那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唐末宦官专权,似乎都不是什么好兆头。

只不过,有宋一代,似乎并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这究竟是文官集团势力太过强大还是赵官家驭下有术?

摇了摇头,李岘回到了屋里,换了一身衣服,准备出门去巡视这冶铁工坊和拦河大坝的施工进度。

入秋之后,青羊河里的水就变得很浅了,许多地方,河水只能刚刚没过膝盖。

枣红马沿着河坡东侧坑坑洼洼的土路跑过去,放眼望去,河谷的两侧都是大片的农田,田地里长满了绿色的麦苗。汉中之地一年当中无霜期很长,一年能够收获两茬的庄稼,在秋天收割完谷子或是糜子之后,还能种上一季冬小麦。

汉中平原上大部分的良田是种稻子的,但在这些河谷坡地的梯田里只能种植小麦和谷子。由于得不到灌溉,这些河谷坡地里的小麦长势并不是很好。

转过一道山坡,正在紧张施工中的蓄水大坝工地就呈现在了眼前。

由于水泥的产量十分有限,李家工坊所建造的几座蓄水大坝依然以传统的砌石水坝为主,混凝土只用于建造涵洞和水力工坊,以及部分大坝需要加固的部位。除了工坊下方的两道泄水涵洞,这高达五、六丈的拦河大坝并没有任何闸门,泄洪方式也是采用传统的溢水坝形式。

这种溢水坝有一定的蓄洪能力,但在遇到大的洪水时,所起到的减灾作用十分有限。好在李岘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蓄水灌溉和为新建的炼铁工坊提供一些必要的动力。

三辆牛车和几匹乘马排成一排停在工地外面的河坡上,似乎有几个穿着官袍的人站在正在浇筑的涵洞旁边观看着。

李岘带着几名护卫骑在马上飞奔过去,枣红马在缰绳被勒紧后,脑袋猛地侧过来,但身子依然在拐了个大弯后,这才猛然停住。

“李家郞君这身手越发了得!”

人群中唯首的中年人喝彩了一声,只见他穿着一身绿色公服,头戴乌纱幞头,背着手站在原地,倒也显得很随意。

李岘跳下马来,抱拳笑道:“不知沈知监和王少监今日过来,失迎莫怪。”

这过来的一群人却是济众监知监沈深和少府监少监王皋,李岘这铁工坊虽然是设在兴元府的地盘上,却是由济众监代管。

“无妨,老夫只是和王少监一起来看看李家小郎修的这水坝,这可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那沈深脸上也带着笑意说道。

这沈深是济众监知监,虽说是直接管着李家这座铁工坊,李岘也不至于巴结他,但在知道了这厮居然是沈括的儿子后,李岘确实是有意地与其结交。主要是想把沈括的《梦溪笔谈》给套过来,让其提前面世。

《梦溪笔谈》是沈括所撰写的一部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笔记巨著,在我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梦溪笔谈》一共有三十卷,其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军事、历史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音乐、绘画、艺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自然科学部分,基本上总结记述了北宋时期的一些科学成就。比如布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木匠喻皓的《木经》及建筑成就,河北磁州的“团钢”、“灌钢”工艺,湿法炼铜等工艺技术,这些都是科学史上的珍贵文献史料。

作为后来者,李岘当然知道这套丛书的珍贵之处,所以就以替沈家出书的名义想把沈括的全部手稿弄到自己的手里。

沈括在去年夏天才去逝,但《梦溪笔谈》却要等到二十多年后沈括的三子沈沖做了兵部尚书之后才被少量的刻印面世,李岘现在想看到这本书,也只有先把手稿弄过来才行。

陪着这两人在大坝的工地上转了一圈,李岘便邀请从济众监过来的数人到自己的庄园里用餐。沈深和王皋两人都是少府监的官员,对于工程和工艺技术倒也并不陌生,这拦河蓄水大坝在两人眼里并不算稀奇,唯有用混凝土所浇筑的斜槽式涵洞让两人很感兴趣。

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后居然如同山石般坚固,让他们感到很是神奇。

李岘倒没有什么古人敝帚自珍的陋习,便又领着他们到烧制水泥的石灰窑处转了转,在听到这水泥灰只是用生石灰和粘土磨粉后混合烧制而来的,沈深一边不住地在嘴里啧啧称奇,甚至还专门掏出个本子,详细记下了这水泥生产的工序。

看样子他身上也得到了几分他老子沈括的习惯遗传。

“我已经给家兄写了信过去,家兄倒是对于给父亲出书一事也很热心,只不过家父的手稿都留在了钱塘老家,派人取回来还需要一段时日,还请李兄耐心等待一段时日。”转到了没人处,沈深轻声对李岘说道。

“这倒没事,只不过那手稿在运送时可千万要多加小心,这可都是沈大人生前的心血。”李岘只是稍稍提醒了一句,这《梦溪笔谈》的手稿如果在运送时出了什么差错,自己这罪过就有些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