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39、铁厂

明月出祁连 39、铁厂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李和很兴奋地告诉李岘现在清水县冶坊堡的铁工坊每月已经能够出产五千斤生铁,不料家主却是一脸的平淡,根本不以为意,这让他感到很受伤。

废话,后世哪个钢铁厂每个月不生产几十甚至几百万吨钢铁,你拿着月产二点五吨的数字还好意思来我面前显摆?

现在整个大宋国每年的钢铁产量大约在七、八千吨左右。后世也不知是哪个“专家”胡扯出了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数据,让一群无脑党们跟着后面起哄,似乎大宋朝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全世界无敌!

你家一年一百多万吨的钢铁产量还能把铸铁当半两钱花?

一贯铁钱是四公斤,一吨是250贯,这每年三亿多贯的收入,大宋国人民都不用干活了,朝廷光靠铸钱就能把财政收入提高三、四倍。

可惜的是现在大宋国的现状是有许多农民是连锄头都买不起。

会州积攒的西夏俘虏实在是有些太多了,这里的煤炭销量有限,李岘准备把大部分人都送去汉中的兴州(略阳)开矿。有钱能使鬼推磨,况且现在大宋国还鼓励民间开矿,唯一的缺点是铁监的税有些高。李岘在六月时已经办好了开矿的文书,随即铁匠头秦民就领着人在这一带开始了寻矿的工作。

到了九月底,购买几处矿点山林土地的地契手续都已经办妥。

这个年代的汉中,还没有经历过南宋初年和明清两代的大移民,人烟稀少,荒地都有很多,况且是那些无法种植的荒山林地。

兴州济众监现在每年能产铁六十多万斤,也就是三百多吨,这在国内的铁监当中也算是位居中游,收益还算是不错。

汉中地处偏僻,利州路大部分地方也都是穷乡僻壤,与发达的成都府路根本没法相比。

所以利州路没有经略使,只设有一个转运使,负责将川中粮草调运西北之事,级别要比经略安抚使低一格。现利州转运使是曹谌,他倒是开国大将鲁国公曹彬的后代,也算是名门之后,可惜并不是主支子弟,家道早就中落。一直到曹湛在东京考中进士,这才又重新得到鲁国公府的大力支持。

大宋国的开国勋戚们到现在家里能成器的子弟少之又少,大都是些坐吃山空的纨绔,日渐没落,能出来这么一位进士,也算是个奇葩。

兴州知州和济众监知监本以为李岘只是开挖一两座小的矿坑,却没想到他这回居然带兵押了将近七千名西夏俘虏过来,一下子都吓坏了。

李贵一马当先在前面开路,一身的锁子甲,身后还披着大红的斗蓬,手里提前着一杆眉尖刀,马鞍一侧还挂着角弓、箭囊,看上去威风凛凛。两营一千名的军卒押送着将近七千名俘虏,浩浩荡荡就沿着嘉陵江坐船在兴州码头上岸,如此大队的人马呼啦啦地从城外经过,引得人人侧目,想低调一点都不成。

汉中的山路走起来十分困难,一众人马并没有歇息,从兴州城外绕城而过,直奔兴元府方向而去。

见到此状,兴州知州杨觉站在城头,顿时抹了一把冷汗,对济众监知监张杭说道:“去问着呢李安国这是想干什么,他弄了这么一大群西夏人回来,弄出乱子来怎么办?不行,这事还得上报给曹都使,让他来处理吧。”

接到兴州的报告后的转运使曹谌也有些懵。

这李岘开煤铁矿一事就是曹谌主张办的,利州路穷啊,到处都是山,除了济众监和兴元府的茶马司能赚到些钱外,就根本没有什么其它进项。在李岘许诺最少每年上缴众济监不少于三十万斤铁之后,曹谌当时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谁知道现在这李安国会折腾出这么大动静来啊!

曹谌思来想去,这事还不能阻止,每年最少三、四万贯的税收,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但是这安全也得有个保障,那可是七千多党项战俘,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凶狠蛮人呐!

这事还得要秦凤路经略刘仲武来出面解决,当初不是他出面说情,咱也不会轻易答应那李安国开矿的请求。而且兴州和兴远府都得增加厢兵的员额,以保证辖地的安全。

这些凶悍的俘虏一但逃跑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岘现在忙得很,不知道自己这番动作已经吓坏了一大群人,正忙着和一大群工匠商量着在黑水河边上建一座大竖式炼铁炉的设计。中国的炼铁竖炉构造已经很成熟了,和后世西方早期的高炉很相似,唯一的差别似乎是少了一根又粗又高的大烟筒。

在早期通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烟筒的抽风效果对于高炉内部燃烧效率提升作用是绝对无法替代的。

炼铁高炉的容积越大,所消耗的燃料就越少,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则更低,这在后世都是些常识。

在古代,限制高炉容积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的强度不够,无法承受更多的铁矿石的压力。这一点在使用强度大得多的焦炭作为燃料后应该可以得到解决了。二是供氧量不足,无法支撑炉内燃料充分燃烧,这一点在使用水排和修建一座高烟筒后应该能得到部分解决。三是炉体结构强度不够,后世的高炉主结构都是以钢材和铸铁作为主要支撑物来增强结构强度,而老式的泥制竖炉肯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强度。

问题是现在根本无法找到足够的钢材。

只能是先用老式的砖泥土炼铁高炉先凑合着生产,等以后钢铁材料凑够了再重新建一座新的大高炉。

反正这个年代炼铁高炉和砖窑一样,差不多使用上几年也就报废了。

李和根据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一下,如果使用水排和高烟筒的话,炼铁时铁水熔化的速度差不多还可以提高一倍多,原来需要三天出一炉铁,现在可能只需要一天多一点就能开炉出铁了。

这样的话,一座一丈方圆,高两丈的竖炉差不多一次能出六千多斤铁,不过还要除去降温、除渣、上料这些工序所使用的时间,差不多三天就能炼出一炉铁来。也就是说,一天能出二千多斤铁,仅仅这一座炼铁炉,就差不多和济众监十多座铁炉产量相当了。

李和很兴奋,李岘却很郁闷。

他还需要把这高炉容积再扩大三倍,才能达到后世那些被淘汰的早期小高炉的生产水平。看着图纸上的烟筒,他忽然想到,一座烟筒正好能带三座竖炉,如果三座竖炉轮流生产,那么产量不就提高了三倍吗?

想到这一点,他立刻兴奋了起来,一年一千吨的铁,在这个年代,也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吧。

虽然这只顶后世那些普通高炉一天的产量。

这玩意真是没法比。

那些西夏俘虏只能在看守严密的矿山劳作,而运输和生产,则还需要雇佣大量的工人。

这又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