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19、南阳军

明月出祁连 19、南阳军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刘江率部跟着王襄、杨可世回到邓州,来不及休整,就到杨可世的军衙里仔细商讨王襄在京西南路和荆襄一带所招募的四万多义勇的整编和训练问题。原来杨可世手里缺少军械,这些部队的训练大多以木刀木枪来代替,现在李岘派他们运来了将近三万件武器,另外还有五千套轻锁子甲。杨可世肯定是先济着自己手下的将近一万的骑兵部队先换装,再把换下来的武器和甲衣交由这些杂牌部队使用。

王襄、南道副总管高公纯和杨可世一起在邓州城外修建的军营很大气,诺大的军营足以容纳五万人马吃住和训练。

这会议王襄和高公纯也参与了进来。

虽然邓州的训练条件很完善,不过刘江、李崎和赵庄三人还是建议王襄将大营移至襄阳,另外调一部分兵马到江陵训练成水军。宋代时的云梦泽虽然已经退化,不过荆湖路依然是沼泽湖泊纵横,其间交通,还是以水路为主,如果想要彻底控制荆襄,整编和训练水军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是荆湖路人口稀少,反倒是中原地区因为地处平原,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刘江看着地图,眯着眼说道:“需要动员民众大量南迁。”

王襄摇了摇头:“你当我不想啊,移民的安置是件大事。”

高公纯道:“我们现在招募义勇,训练军队不就是为了保住京南么?”

王襄长叹了一口气:“若是在金人南下时能保住南阳,咱们还费这个心思干啥?问题是真的打不过啊,把这些人拼光了也是守不住南阳。”

高公纯看向杨可世,只听杨可世说道:“你不用看我,我这手上的骑兵,只有六千多是合格的骑军,能与金人一对一的硬干,其余的也只是骑着马的步军。若是金军不多,倒是可以守住南阳。问题是他们人多,实在也是顶不住,这些新招募的义勇没个两、三年的训练,到了战场上就是一群乌合,拿来守城还行。”

高公纯说道:“老夫对于坐官已经没了什么念想,只是不忍心看着这社稷倾覆,黎民在战乱中病饿流离,能保得一方平安,老夫也算是尽心尽责了。”

刘江开口说道:“战争时期,所谓的仁慈可要不得,老师尝说过,如果我们不动员民众迁移,那么金人就会掳其北返,徒给金国增加人口和出产罢了。”

高公纯怒道:“哼,能说出这话来,就是奸恶之辈!”

王襄眼看着场面就要争执起来,连忙起身打断了两人的对话:“看来如果金人再次南侵,这南阳是保不住了,大家还需早做准备,坚守襄阳。至于动员民众迁移之事,以自愿为主,决不可强迫。至于如何整编南阳军,你们现在有没有什么想法?”

“有,选其精壮者为战兵,以训练为主,而淘汰弱者为辅兵,以筑城屯田为主。楚地土地丰沃,水里充足,每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尽可能地以军屯来保障供给。勘乱之时,地方赋税收入很不稳定,不可过高指望。关于京西路移民安置,属下也建议以军屯的方式进行安置。”刘江说道。

“你们这是在学魏武啊,不过眼下也就只有这个法子比较可行了。”王襄叹惜了一声,算是最后定下了结论。

在应天府这边,太上皇诏谕天下,算是公开认可了康王“暂时代理皇位”的合法性,不过他还要求康王在即位后迅速迁都长安,这就有些令康王犹疑不定了。新复任的宰相之一的李纲是坚决主张迁都长安,并兴兵北伐的主要人物,但汪伯彦和黄潜善等却是惧怕长安方面西军的势力庞大,唯恐官家对局势失去控制,力主迁都金陵。

两派人物在朝堂互相争吵,争执不下,而且战和不定,官家就一直呆在应天府,即不肯还都汴梁,也不肯迁都长安,就这么一直耽搁了下去。

就在南京这边一帮君臣在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相怎么消弱西军势力的时候,邓州城外的宋军大营校场上,却是热火朝天。

数万从京西南路招募的义勇,正以营为单位,排列着整齐的方队,在校场上练习走正步。对于怎么收拾和训练新军,李岘手下的总教头康泰是最有经验,再加上李岘又按后世的方法补充了一些建议,新军入营,军容、军姿和队列成了必须练习的科目。

这些训练虽然枯燥无味,不如练习武艺好看,却最是容易训练军人的服从性。

这种时候,体罚成了最有较的手段,刘江带来的一百位军事学员和一千五百名老兵都是被康泰等人拿着军棍揍出来的,所以有样学样,把原来他们刚参加军事训练时所受的皮肉之苦,又还给了这些新招募的义勇。

最初的时候,这些新招募的军卒边前后左右都分不清,被刘江带着的上千老军在手里拎着一头黑一头红的军棍揍得惨叫连连,不能适应的,就被淘汰下来,扔进了辅兵营里。问题是如今军营里的伙食开始变好,军饷也没人克扣,虽然会经常挨揍,可是如果不被淘汰,能够咬牙坚持训练的话,每隔三天就能吃上一顿丰富的肉食。

如果到了辅兵营里,伙食质量顿时就降了一大截,虽然还能够吃饱,但是只会偶尔才能吃上一顿掺了些肉丝的米粥。这些新军大都是一些失去土地,生存不下去的赤贫,大多数人是为了这顿肉食在挨揍的时候,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棍棒加胡萝卜的效果十分见效,仅仅十多天之后,还留在校场上训练的部队就已经变得有模有样,虽然还无法做到数百人步调一致,但看上去已经还算是整齐了。

王襄和高公纯等一大帮文官在杨可世、王瑞臣等人的陪同下,观看新军训练。

看到校场中的情景,王襄面带疑惑地看向杨可世:“我大宋国练兵,没有这样练的啊……这是准备走仪仗呢?”

高公纯也是跟着说道:“这些军校们拿着棍子这样打人,是不是也太过分了些?这样走方队打起仗来又有什么用?”

杨可世鄙夷地看了高公纯一眼,慢悠悠地说道:“有意思,今天也算是开了眼,这是立威啊,让这些军卒们习惯于服从,在听到口令后不自觉地就会按照军令行动,令行禁止,这才是一支强军的根本,如此训练,两年内可练出一支精兵!”

王襄用怀疑的目光看向杨可世,虽然心里有些不信,但是却没有说话。

李纲在复相后就连上了十条奏疏,先是把张邦昌、王时雍等伪官贬谪出京,随后又下诏处死,以儆效尤。唯有吕好问因为出身勋贵世家,故而被放过,依然还做着吏部尚书。

到了六月,宫中突然报出喜讯,潘贵妃突然给诞下一名龙子,这让赵构是喜出望外,也凭添了许多烦恼。一边是自己做太子的侄子,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两相权衡,他自然还是向着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自是更加不肯迁都长安,与太上皇凑到一块。

不过河南府的翟进、邓州的杨可世拥兵自重,唯太子的马首是瞻,不肯听从调遣,始终是个隐患。其时大将翟进据洛阳,东京留守宗泽派闾勍代替翟进知河南府,翟进以奉太子令为由,引兵拒之。六月底,宗泽部将王善攻荥阳,却被翟进所部在汜水关击败,只得退守郑州。朝廷命刘光国所部讨伐洛阳,但是刘光国畏惧翟进,只是固守颖昌府一带,迁延不进。而老将刘延庆则见应天府和京兆府这边争执不下,深以为祸,居然称病不出,请求官家放归其致仕还乡。

刘光国、刘光世兄弟据守颖昌、陈、蔡二州,私下却与杨可世、翟进两人达成协议,互不攻守,无论官家如何催促,也是按兵不动,大家倒也一直相安无事。

与此同时,在应天府的朝堂中,以李纲、许翰为首的主战派又与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之间矛盾激化。八月上旬,许翰首先在朝堂上发难,目标却先指向了御前营都统制王渊,将御使少丞邓肃弹劾王渊贪污不法的事情公布出来。

此时正是官家赵构最为倚重王渊统兵之时,李纲一派向黄潜善等人发难,却选错了目标。此时殿中御史张浚见风使舵,就立即上奏弹劾李纲。

黄潜善特意在朝堂上将张浚弹劾李纲的奏折副本出示给李纲,李纲在见到弹劾的奏折后立刻向官家提出了辞呈。这本是官场惯例,朝臣如遇到弹劾,需先提出辞职,再由官家出面挽留。不过,这一回官家却是没有按照惯例行事,拖延了几天,李纲等到了却是官家罢相的谕旨。

李纲这次复相,只有七十多天,就再次被罢黜,至此,应天府的朝堂就完全被投降派所控制了。

这个时候,官家赵构已经做出了不去长安,先暂时迁都到扬州,往江南繁华之地逃跑的决定,实际上已经准备放弃在北方的抵抗,更不用提什么收复河东、河北两地的打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