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18、荆襄

明月出祁连 18、荆襄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大宋的规矩,文官负责后勤军械及粮草供应调配,将军负责在前面打仗,一般武将手里的兵员想多也多不了,粮草的数量就在那摆着,所以武将都是由文臣来节制。可是现在天下大乱,这份规矩谁还遵守?

现在征集粮草的事都是杨可世派人去办,王襄这个西道总管只是在中间起到个协调作用,这是老头子抱怨的缘由,我老人家虽然胆小,但就不要个脸面啊?!

杨可世听罢,呲着满嘴的大牙冲着王襄一笑:“是某家疏忽了,忘了跟总管说,以后肯定会改。这回不是叫着你一起来验收军械了么?,咱家是归你节制,以后总管你叫某去杀谁,某就去拿他首级回来!”

王襄站起身来,围着这些拆开包的军械转了一圈,然后看向杨可世:“老夫也曾在军器监里呆过,这些刀枪都不大合大宋规制,你实话告诉我,这些兵器是从哪里来的?”

杨可世咧嘴一笑,副少见多怪的表情:“你没见这些军械和李岘、翟进两个的亲军是一样的,我给你说,熙河和秦凤军的精锐早就装备了这样的制式兵器。特么的,也就是因为老子属于泾原军,还在用着军器监造出来的破玩意。”

“这么说你们早就在私造军器?”

“什么叫私造,这西宁监、天水监还有兴济监三座军器监早就是由李岘在监管着,这些东西就是他给整出来的,当初是报备给童太尉和军器监批准的。只不过李岘这小子滑头的很,一直以来这些精良的兵器只装备给熙河军和秦凤军,不肯将这些好东西大批给我们罢了。”

“他是哪来的这么多精钢?”

“嘿嘿,比你想到的还要多,我给你说,他家的一家兴州铁坊,每年的出产比磁州和相州加起来都多。”杨可世说道:“老子这一辈子就没怎么服过人,可若要论起这生产经济,富民养军之道,只服这李安国一个人。”

王襄长舒了一口气说道:“若是原来报备过的就没有什么大关系,这战乱一起,各地盗贼丛生,先以安定震慑地方为要务。这京畿周边包括荆襄路承平已久,军将无能,兵卒无心,这拼凑起来的南军甚至还不如盗匪,见到敌人,望风而溃。将军勇武盖世,自是应当大力整饬这些部队的时候。”

杨可世撇了撇嘴:“你不要给我戴高帽子,这些部队肯定是要大力整顿一番的,重新整编,否则金军一来,都特娘滴给跑没了!”

王襄顿时吓了一跳:“你是说金人还要来?”

“这是自然,你没见官家都不敢回东京去,就耗在应天府,这是准备南逃呢。”杨可世说道,“到时候这邓州和唐州肯定是保不住,咱们只能退守襄阳。”

王襄顿时沉默了下来,杨可世笑了一下,也不再多说,叫着王襄一起,验收着从兴元府运来的军械和一些补给物资,一面给他仔细介绍着各种武器的用途和行军练军方面的事项。象王襄这样的文官,由于遭受过惊吓,又亲眼见识过战争的残酷,现在已经变得很重视军事方面的建设。按照原来的习性,甭说是向这些武将讨教兵器军策,就是和颜悦色地说上一句话都深以为耻。

在把王襄送回驿馆休息后,杨可世终于和刘江单独到了一间屋子里。

“说吧,你师傅这回派到多少人过来?”杨可世斜着眼看着面前的刘江。

刘江的态度倒是很恭敬:“总共是一百人,另外还有一千五百名原来和西夏人打过仗的老军,可以充作队官、什长,先让这次叫我们来,只是帮着您练兵,怎么安排,全听大帅您的吩咐。”

“哼哼,这话虚伪的很,真没你老子说话痛快。”杨可世鄙视地瞅了刘江一眼,“你家师傅什么心思还真当某家不清楚?无非是让你们过来控制住南阳和荆襄一带的军队罢了,若不是他提前派人过来给某家沟通过,就凭你现在欺瞒主将这一条罪过,老子就能把你们的脑袋砍下来挂在辕门上。”

跟这老流氓简直是没有道理好讲,刘江很无奈地说道:“先生派我们过来时,只是吩咐我们一切全听大帅的安排,其他的确实什么也没说。”

“确实如此……呵呵,你家师傅什么德性你们还不清楚,哪里是肯吃亏的主?听说你们这些人最早的都跟了他有六、七年了,别给老子说你们是一点也猜不到他的心思。说吧,要你们过来,是怎么想的?”杨可世重重地在刘江的肩膀上拍了两巴掌,拍得刘江是直呲牙咧嘴,这老货的手劲也忒大了点吧,这是在吓唬谁呢?

刘江轻轻叹了口气,在这不讲理的老货手下,自己这帮人今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不过还是不紧不慢地说道:“金人明年肯定还会南下,这次的目标就不会仅局限在汴梁一带了,而是想整个儿吞并大宋。”

杨可世点了点头:“这个老夫心里清楚。”

“现在金人兵锋正盛,这南阳盆地北东两处只有方城山和中阳山两处可守,而且这些山地都是丘陵地带,等于是四处漏风,根本无险可依,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退守襄阳,再伺机反攻。”

刘江说的道理杨可世都明白,就是盆地、丘陵等词汇听得他有些发蒙,不明觉厉。

“这是你师傅临来说的?”

刘江摇了摇头:“是几年前上地理课时先生说过的,北军南下,无非就是川峡路、荆襄路和信阳路这三条道路,走东部淮河一带倒是一马平川,可是到了大江边上,有长江天险,怎么渡江却是件难事。”

“呵,没想到你师傅还有这本事,连地理也精通。”

“这是自然,先生的本事,岂可以常人而度之。”刘江挺了挺胸脯,傲然答道。

杨可世看到他本这副德性就烦,随之挥了挥手:“滚吧,以后在老子手下干活,都给我老实点!”

船上的货物卸了一半,吃晚饭的时间到了,王襄现在对军伍的事情来了兴趣,特意拉着杨可世到刘江的军营里看看这些人的伙食如何。

“熙河军的晚饭是米粥汤和混合面饼子,只不过米粥汤里加上腌菜、干肉和奶酪、酥油等东西,虽然算不上丰富,但却要比其他各军要好的多。”杨可世一边用大勺子搅动着大铁锅里熬着的小米粥,一边向王襄解释道:“这些当兵吃粮的,谁能喂饱他们,就肯听谁的话。”

王襄看了看锅里有些干肉丝的米粥,还有火上正在烤着的干粮饼子,在嘴里说道:“这些看上去并不是很难做到啊。”

“哼哼,不难?每月十贯的月例,还要养家糊口,这些军卒每月的伙食就需要这个数,何况还有装备,你以为他们身上的甲衣和战马是上面免费给发的?”杨可世用勺子敲了敲锅沿说道,“都说精兵难得,那全是用银子给喂出来的。”

王襄笑着让伙夫给自己也剩了一碗米粥,还叫人自己的随从也一起用餐,他虽然是文臣,但是也是知道同甘共苦是取得这些军卒认可的最好办法。他心思活泛,没有像张叔夜那样作死,为大宋国殉国的念头,该逃跑的时候决不上前,但是到了捞好处的时候也是不肯落到人后。这次的结果还算落得不错,在洛阳跟着李岘捡了个便宜,朝中的文臣不肯让武人出头,这全歼金军五千余人,活捉撒喇荅、高世由等的功劳大半落在了他的头上,现在他这个京西道兵马总管,也算是风头甚劲,做得有滋有味。

他为官多年,早就是老奸巨滑,对于朝堂和官场上的事情也十分敏感,看的也透澈。在李岘给杨可世传信让骚扰东京外围,准备营救太子时他就之道其后自有一场纷乱。康王在东平府一直不肯救援东京,养兵自重,明显就有继续大统的心思,现在太子和太上皇被营救了出来,但想要康王还政于太子明显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候就要作出选择了,是支持太子还是投靠康王,选对了一步升天,选错了跌入深渊,搞不好被安上个谋反的罪名,连脑袋都不一定能保的住。王襄思前想后,最后选择的是坐山观望,不急于表态。按说现在康王势大,他是准备选择拥戴康王的,但是杨可世却瞧不上康王,而且还很鄙视康王手下的那些统兵大将。

“就刘延庆、王渊那样的,老子手下的兵,一个可以打他们三个!”这是杨可世的原话,这让王襄的立场有些动摇,很明显李岘的选择是扶保太子,而杨可世显然是有些听李岘的。他现在十分倚重杨可世手上的兵马,态度也变得含糊起来。

所以在杨可世对于康王从应天府发出的宣诏置之不理时,他也没有开口相劝。不知不觉间,他也被李岘和杨可世拖上了太子的这条破船,让王襄发愁的是,他现在正顶在对抗康王命令的第一线。

就是不知道若是康王被惹急了派出大军来讨伐不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想到这,王襄将碗里的米粥一口喝进了肚子里,随之不由得叹了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