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16、皇后朱琏

明月出祁连 16、皇后朱琏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宋代的京兆府长安虽然没落,但依然是西北的政治、商业中心,永兴军路冶所所在。永兴军路下辖京兆府、延安府和河中府共三府、十四州,相当于后世陕西省除了陕南、凤翔府的地盘。

有宋一代,京兆府尹一般是由亲王遥领,由永兴军经略兼知,一般情况下,永兴军经略安抚使都身兼京兆府知府,所以没有单独的知府衙门,而是经略安抚使署衙与知府衙门合并在了一起办公。

李岘与姚古与随后赶来的王禀、杨宗闵四人抵达长安,永兴军经略张孝纯亲自出城,将他们迎进了长安,并安排他们在了经略署衙暂住。现在整个陕西的官场都在看着,这一行现在是先去拜见太子和皇后,还是先拜见暂住在东岳万寿宫里的道君太上皇。

最终李岘的选择是……太子!

按照李岘的说法是先就近拜见皇后和太子,因为京兆府的行宫就紧挨着经略署衙门。

清晨,几辆马车载着一众官员从永兴军经略署衙门出来,走了不到三百米,就到了建在原大明宫旧址处的宋代行宫门前。有宋以来,国库就没有富裕过,皇家在京兆府的行宫并不大,每面的宫墙的长度只有一宋里二百步左右,皇宫中只有一个正殿叫承福殿,比应天府的皇宫规模还要小。

虽然距离很短,步行就可以走过去,但是重臣上朝的架式还是要摆出来。

殿前司都指挥使吴革早早地就守候在宫门外,等候李岘等人的到来。在互相寒喧了几句后,李岘、姚古一行人已经知道,张叔夜、范致虚等太上皇身边的重臣今日也来到了行宫,特意参加此次朝会。

进了宫门,在原来官家最亲信的大太监段成章的亲自引导下,众人进了承福殿,先是大礼参拜了御座上的朱皇后,太子没敢接受李岘、姚古等人的大礼,只是在朱孝章相陪下,站在陛阶下方的左侧。

朱皇后看起来还是很高兴,微微扬起面纱后面圆润的脸庞,笑吟吟地说道:“众卿平身,如今国难当头,有劳各位守护这社稷江山了。”皇后朱琏出身小户,背后并没有勋贵门阀可依仗,现在身边的亲信也只有几人而已。

姚古在起身后率先朗声答道:“为国尽忠,本是人臣本分,臣等定不负皇后所望!”

朱皇后轻叹一声,然后说道:“谌儿,先见过各位重臣和元帅。”

站在朱孝章身旁的太子赵谌闻言深施一礼:“皇长子赵谌见过各位重臣、元帅!”

殿内分列两班的大臣们也连忙纷纷还礼:“臣等见过太子殿下。”

承福殿内的群臣又拜见过太子,其后谢克家等人又执意让太子坐到朱太后身边,拥立之心十分明显。张叔夜、范致虚、张孝纯、刘韐等人不置可否,而李岘也是一脸的无所谓。

朱皇后在太子重新坐到身旁后,沉默了一会儿,又开口说道:“如今天子蒙难,众卿能忠心护国,本宫深感欣慰,只不过现在康王登基,事起仓促,不知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这刚进殿的几人谁也没想到朱皇后在一见面后就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这是在逼着众人当场表态,一时面面相觑,顿时沉默下来。

李岘知道这是谢克家和刘韐等人在背后出的主意,在大殿里当前张叔夜等人公开表明立场,在心里嘀咕了一声,还是硬着头皮首先站出来说道:“此事臣等也已经商议过了,如今金虏入寇,国祚存亡,天子蒙难。但国不可一日无主,此时立长不立幼也并非毫无根据,只不过天子在临行前尝留旨诏太子监国,臣等也自当遵行。如今之计,还是当由太上皇出面,诏谕康王,登基未尝不可,但须得在太子成年后还政于殿下。”

李岘一番话也说的很明白,康王登基做皇帝我们也不反对,但也会继续支持太子监国的地位。至于由太上皇出面发布诏谕,规定康王须在太子成年之后禅位还政,这是皇家自己的事,还得由张叔夜、范致虚等人出面劝说太上皇同意才行。

范致虚上前一步说道:“此事还请先奏明太上皇同意才可。”

李岘笑了笑说道:“太上皇深明大义,怎么会不同意呢,还靖各位多劝上几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然就会想通的。”他这话已经说的很严重了,此事已经由不得你们不同意,否则谁也甭想离开这长安城半步。

张叔夜瞪大眼睛看向李岘,怒道:“李太尉这是在威胁吾等么?”

李岘一脸的风轻云淡:“不敢,张枢相莫不是不知太子监国之事?”这张叔夜是知枢密院副使,位居相位,算是这些人当中职位最高的一个。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他也被掳至金营,在北撤到真定府时,羞愤难当,在金营中自缢而死,也能算作是靖康年间为数不多的忠臣之一。有时候这忠臣就代表着脑子里缺根弦,不会转弯,不懂得明哲保身。

这样的人反而让李岘难以处置。

就比如张叔夜那位族弟张克戬,非要死守汾州,要与城共存亡,被李岘扔在韩城监狱里关了一阵子,在被放了出来后,视李岘为仇寇,反正是在这长安城里整天宣扬李岘飞扬跋扈,狼视鹰顾,脑后生有反骨,有不臣之心,而李岘也拿他没什么好办法。

现在的张叔夜显然也是受了张克戬的很大影响,对李岘十分警惕和忌惮。

李岘对此倒也是无所谓,某家现在气候已成,这西军里的将领大半都在支持我,你们这帮手里没兵的家伙们还能奈我何?若是惹急了小爷,你当我真不会砍人脑袋?!也不用找什么借口,在脑袋上安一个私通金人的罪名就足够了。

朱皇后见双方僵持住了,于是开口在中间转圜道:“若是张枢相和范尚书不肯出面,那就由本宫和太子出面,去恳请太上皇。”

这话就说的很严重了,皇后说自己亲自出面,意思是支使不动你们这帮臣子。张叔夜和范致虚等连忙躬身称罪,无奈地答应下来:“此事不敢劳动娘娘大驾,臣等愿意前往万寿宫云劝说太上皇亲颁手谕。”

听到张叔夜等人答应下来劝说太上皇,朱皇后和太子少师谢克家等都松了口气,这种时候,能避免冲突就避免,对这些文臣们也要以笼络为主。

朱皇后所提出的大事议完,王禀又出班上奏道:“启禀娘娘,如今河东已失,中原混乱,原来两地供应西军的粮草中断。西北本地土地荒瘠,并不足以支撑数十万大军所用,现在唯有依靠川峡四路的粮草接济才能养兵,否则想要守住关中之地决非易事。现在太子监国,还请太子和娘娘尽快颁下谕旨,任命几名干员统筹川峡四路粮草转运之事。”

这事是他们几个之前在经略府衙内商量好的,必须要先控制住川府之地,才能保证前方的供应,这事决不能掌握在康王一系所任命的官员手里,必须抢先动手。

由于某种原因,现在风头正盛的李岘还不能出面,只能是由王禀先提出来,之后把老帅赵隆推出来总领川峡四路军务,再辅以一些知己的文臣。李岘的计划是让翟进所部守着洛阳,杨可世部守住荆襄,打着太子的名义,先控制住荆湖以西地区,等站稳脚根,再徐图进取。

至于康王的命令,他们是不准备认真遵行的。

现在金人兵锋正盛,大家也是决定暂避锋芒,先采取守势。

朱皇后听后,沉默半晌,并没有言语,而是将目光看向了谢克家、刘韐和吴革。她并非没有见识,知道自己的谕旨一出,就等于是公开与康王唱起了对台戏,祸福难料。

吴革迟疑了一下,他知道想要守住关中,川峡四路的粮草接济必不可少,于是上前一步说道:“川峡之事,关系重大,微臣愿往以掌控全局。”

姚古笑了笑阻止道:“吴太尉身负太子和皇后安危之重任,何敢轻易动用,况且太尉资历尚浅,难以压制西南。应当选派一老臣主理此事。正好泾帅赵隆不日将至京兆,可诏谕赵隆主掌川峡粮草转运,另派王庶、张灏等人辅之。也可由张枢相暂领永兴军经略,调张孝纯任成都知府。”

范致虚说道:“此事当与太上皇商议后再行定夺。”

谢克家看了看范致虚说道:“也好,正好也把刚才商议的事情禀告太上皇知晓。”

从皇宫里出来,李岘看着头顶明晃晃的太阳,不禁深深吸了口气,这宋代的官场能办事的不多,扯后腿的不少,这大宋国表面上看上去经济还算不错,实际上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在这摆着,并不比汉唐时好多少。若不是这些年来费尽心机往陇右河湟地区弄来了四十多万河北、江南和川峡地区的移民,整个西北恐怕连二十万军队都养不起。

现在的形势要比另一时空时要好的多,他并不认为自己会守不住关中,至少他会全力去试一下,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地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