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漠唐 > 第七十一章 震动

漠唐 第七十一章 震动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57:15 来源:笔趣阁

十天后,李晟基终于回到了阔别两月之久的平定州。

此次回来,他还带了一个人——石敬威。

通过太原的“内线”,他在洛阳时就知道了李继基的下落,请求李从珂后,便把石敬威带上了,就是为了换回李继基,至于石重裔、石重殷兄弟,自然还是捏在李从珂手里。

回到平定州后,见到三娘和一双儿女,李晟基纵是铁打的汉子心里也柔化了,一连三天,他就窝在自己宅子里没出院子一步,雁北三州的情况、平定州及承天军的情况他也没赶着听汇报。

儿子取名叫李延汉,女儿取名李延唐,其中寓意尽在不言中。

刚取名字时,儿子倒罢了,三娘一看一个女娃取一个李延唐顿时不乐意了,非得要李晟基改一个,李晟基说:“纵观史书,强盛无外乎汉、唐,现今国家凋敝,正是我等汉唐儿女奋发有为之时,延汉、延唐,此之谓也”,三娘听了,觉得有些道理,改名一事便暂缺搁下了。

第四天,李继基也换回来了,由于他并不是什么关键人物,一路上倒没有受什么折磨,河东方面一听说要用石敬瑭的亲弟弟来换他,忙不迭地亲自上门用李继基将他换回去了。

经此一举,平定州上下对李晟基的“仁义”更是感念至深。

当天下午,李晟基终于出现在二进的刺史府公事房。

“我怎么听到城里还有敲敲打打的声音,是给周瑜留下来的吗?”,李晟基首先说话了。

“大人”,只见季无忧上前一揖,“您第一次安排的时候,下官就动员平定州、承天军两地的匠户、矿户北上,可是彼等说没有见到刺史大人的面,他们就不肯北上,生怕我等欺瞒彼等,我等也无奈,只好等大人回来之后再说”

“至于军卒,您在洛阳时十天之内连下两道命令,一个是加速北上,一个是暂停北上,我等莫衷一是,干脆就停下来了”

“如今除了姚将军的骑军都在云州,秋悲风和恽怀楚的第一、第二都在蔚州,岳军候和高怀礼的第三、四都在朔州,谈谦的第八都在飞狐关,剩余地五、六、七、九都尚未成行”

“至于白思勤那边,一听说有一片更大的草场在朔州西北,还有几万头牛羊,欢喜得不得了,早就跟着岳军候的营伍北上了,现在朔州外边墙以内,内边墙以北,朔州、马邑以西,云州边界以南,几乎小半个朔州都是我等上次在大防山俘获的牛羊了”

“现在除了白思勤,还有大防山的百姓,加上平乐马监的人,一共有上千人在彼处放牧。”

“在牧区中部,管岑山中有一平坦开阔之谷地,前唐曾设立保大栅军砦,后来废弃了,不过规制尚在,胡汉杂居在此”

“我等一商议,几万牛羊没有官军护卫,势必引起周围觊觎,随即重建保大栅,改名宁朔县,由薛矩将军的八百骑在此驻守,此时尚未禀告大人,不知……”

“很好!”,李晟基听了甚是高兴,他还担心家里的人事事都要禀告他之后再办事,最后耽误了事情,看来自己走之前提出的“群策群力”还是很有效嘛。

“现在牧区夹在偏关与宁朔之间,防备起来也容易,此事就这样定了,嗯,还得派一名县令掌管当地民事,你等可有人选?”

其实在朔州南边,内边墙外侧的五寨地区的牧场更大,但由于靠近岚州,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季无忧等人最后决定还是将牧场放到了内边墙内侧。

“下官推荐骑军都的鲜于贞,此人文武皆可,又熟知边事,宁朔周围农户、牧户加起来超过三千,算得上中县了,下官问过他,他也愿意去”

“好,就定鲜于贞,你等补办一下手续,包括薛矩在内,对了,薛矩我给他讨来了朔州马军指挥使,现在正好对上了”

“还有一事需要禀告大人,云州、朔州、蔚州三州的节度使均已去了洛阳,其僚属也大多跟着去了洛阳,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安排”

“不过尚有云州节度判官吴峦、朔州巡边指挥使安重荣尚在原地,大人,云州尚有步军三千,现暂时由吴峦掌管,骑军被原节度使带走了,朔州有步军两千,岳军候从中挑选了一千五百,准备新编一军,其余五百按照大人的规制发放了遣散费后放回了原籍,或务农,或务工,均有妥善安置”

“蔚州横野军只有一千人,却多残破不堪战,我等建议取消,全部发回原籍;天成军、清塞军各有一千,据秋悲风说,守寨勉强可以,这两处如何处置,尚待大人的命令,蔚州的五百彰圣都骑兵去了义武军”

“朔州马军指挥使安审信带着五百骑投奔了河东……”

季无忧说到这里看了李晟基一下,李晟基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自己杀了他的族弟安元义、安元信,还指望他静静地等着自己去接收?

“蔚州军队暂时保持不变,我军也不宽裕,等我去云州上任后再说”

“大人,上次俘虏的三千定州军、幽州军基本训练已经完成了,至于编制……”

“全部练习蹶张弩!练完之后再说编制的事”,经过河北几战,李晟基可是充分体会到简化过的弓弩的厉害,本来他还想将现有所有弓箭手全部转化成骑兵,步军的远程兵种全部变成弩手,不过现在战事迫在眉睫,就只好暂时终止了。

不过利用上次战役中俘获的战马,让弓箭手们先练习骑马倒可以。

……

听完汇报,李晟基站起来向诸位团团一揖,“诸位,我不在的这段日子你等都能各司职守,兢兢业业,保证了平定州、承天军的安定,功不可没,请受李晟基一拜”

这些人哪敢受他一拜,赶紧一个个避开了。

接着李晟基又宣布了新的任命,自然是朝廷正式发布的文书,季无忧、刘继思、元丰等听了自是万分高兴不提。

可惜欧阳浩还在云州养伤,不然,节度府的判官、掌书记、长史、司马可算凑齐了。

和大难不死的李继基长谈过后留他在自己宅子吃了饭,最后决定让他带领三千弩手,取名“强弩都”,弩比弓箭好练,相信在短时间内即可成军。

李继基自然也成了强弩将军。

转眼便到了月末,轰轰烈烈的秋收开始了,今年平定州可是有五十万亩土地,按照五成的税赋,那也是二十五万斛,李晟基亲自带头,刘继思等人上下调度,十天功夫就将平定州三县的粮食全部收获入仓。

秋收之后,大家都看着李晟基,等着他一声令下便浩浩荡荡北上了。

可是李晟基却稳坐钓鱼台,没有半点要北上的意思,还把姚猛的一千五百骑兵调了回来,欧阳浩也跟着回来了。

周瑜还好说,新上任的承天军使符彦饶却不乐意了,不过在李晟基拿出李从珂的一道密旨后,符彦饶就再也没有催他了。

九月十八日,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平定州。

李从珂下旨,将石敬瑭调到郓州,任天平节度使。

九月二十日,石敬瑭拒不接受调令,向天下发出了讨伐李从珂的檄文,内中诸如“残暴无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得位不正”的词语充斥,反正一看这檄文,李从珂绝对是一位不亚于商纣夏桀的亡国之君,诸位“义士”赶紧响应河东的义举,救黎民于倒悬,重拾朗朗乾坤。

洛阳方面也快速做出了反应。

以代王、佑**节度使李晟基为北面行营招讨使,从北部进兵太原。

以魏公、成德军节度使符彦卿为东面行营招讨使,从东面进兵太原。

以府州刺史折从远为西面行营招讨使,麟州刺史杨信副之,扼控黄河,从西面封锁河东军。

以张敬达为四面兵马都部署,统一指挥四面的兵马,并兼南面行营招讨使,高行周副之,从南面进兵。

以天雄节度使范延光率兵两万进驻成德军,作为东面行营、北面行营的后援。

以枢密使、皇城使宋审虔带领禁军一万人及两千彰圣都骑兵进驻泽州,为南面行营的后援。

河东震动,河北震动,天下震动!

历史的车轮虽然稍稍停滞了一下,但仍然依着巨大的惯性朝前滚动。

李晟基听到这个消息,暗暗叹了口气,离开洛阳之前,他与李从珂、李重美探讨过河东可能的战事,并建议他去云州上任并稳固形势后他们再动手,没想到李从珂还是按捺不住,提前发动了。

现在倒好,李晟基还有一部分兵马孤悬在北边,南边的兵马又不足,如果契丹大军此时南下,他可是进退两难了。

因为,留在北边的兵马根本不足以封锁契丹大军,白白浪费在北边,而南边空虚,也不足以进兵太原。

不过朝廷诏令已下,李晟基还是下达了几道命令。

一个月后,契丹大军南下了!

其实耶律德光倒是想与石敬瑭同时发动,不过草原军队的集结不像中原,常备军就是两部皮室军、属珊军,总数也只有七八万,当然不可能全部南下支援石敬瑭,至少要留一部分弹压草原各部。

而其它各部并没有常备军,平时都是牧民,战时自备战马、武器、粮食(羊,汇集后再由管理辎重的统一安排),耶律德光不可能提前召集几万大军呆在边境,白白耗费粮食,同时也是一个隐患。

所以,一个月之内,能召集几万大军还亏得耶律德光此时威望正盛,各部首领还心怀畏惧。

历史上石敬瑭发动后,耶律德光可是花了三个月时间才纠集大军南下。

……

平定州。

据大同方面传来的消息,此次南下是由契丹大可汗耶律德光亲自率领,号称三十万,不过据探子报回来的消息,军马最多五六万,牛羊无数。

五六万,就算只有五万,还都是骑兵,想想都胆颤。

接到朝廷的诏书之后,驻守朔州的岳军候带着第三都,驻守灵丘的秋悲风第一都马上南下,在契丹大军到来之前回到了平定州。

这样一来整个北面就只有恽怀楚的第二都(驻扎横野军,防备妫州)、高怀礼的第四都(偏关)、谈谦的第八都(飞狐关,防备赵德均)了,其余六都、姚猛的一千五百骑军都、三千新练的强弩都一共一万三千五百人都堆在平定州。

李晟基这“北面行营招讨使”未免有些名不副实,叫东面行营招讨使还差不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