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九十三章 冯可道推心置腹

唐宋传奇 第九十三章 冯可道推心置腹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孟知祥据有西川,进奉官苏愿归报,知朝廷有意诏谕,且闻在京家属均得无恙。而董璋留在首都的一家老小却全被押到刑场上砍了脑袋。

孟知祥遣使往告董璋,约他同上谢表。董璋勃然道:“孟公的家属安然无恙,而我的子孙却被杀害,我为什么要谢罪?”孟知祥三次遣使劝说都被拒绝,便让观察判官李昊前去晓以利害。董璋认为孟知祥出卖自己,盛怒之下出言侮辱李昊。李昊怏怏回来后入白孟知祥道:“董璋不通谋议,且欲入窥西川,公宜预备为是。”

果然到了孟夏,董璋率兵入境。董璋出兵前与诸将谋袭成都,诸将皆赞成,独部将王晖道:“剑南万里成都为大,时方盛夏师出无名,我看未必能成功哩。”董璋不肯依言,遂攻破白杨林镇,把守将武弘礼擒去。

孟知祥听说武弘礼被擒,急召众将会议。副使赵季良道:“董璋为人轻躁寡恩,未能拊循士卒。若据险固守却是不易进攻;今不守巢穴前来野战,乃是舍长用短不难成擒了。且董璋用兵轻锐皆在前锋,公宜诱以羸卒,待以劲兵,开始小败,终必大捷。”孟知祥问何人可为统帅,赵廷隐插入道:“董璋有勇无谋举兵必败,廷隐当为主公往擒此贼!”孟知祥大喜,即命赵廷隐率三万人出拒董璋。

孟知祥胜负难料,又写信给董璋,却因失误把“董”写成了“重”,为此很不高兴。判官李镐率众将向孟知祥贺喜,孟知祥道:“现在胜负难料,有什么好贺喜的!”李镐道:“董字乃草字头下一个重,如今大王把草字头去掉,只写一个重,这是表示”董“字无头。这是我军必胜的预兆。”孟知祥半信半疑。赵廷隐向孟知祥辞行时,恰逢使者送来董璋的檄书以及给赵季良、赵廷隐的书信。文中语气似与三人已订密约,有里应外合的意思。董璋在檄书中称赵季良、赵廷隐与其同谋,招他来攻西川。孟知祥将书信交给赵廷隐。赵廷隐也不看信,直接扔在地上冷笑道:“想必是反间计,何必污目!欲公杀我及副使呢。”说完再拜而行。孟知祥目送赵廷隐道:“众志成城,当必能济事。”

却说董璋至鸡踪桥畔,望见西川兵盛,也有惧意,退驻武侯庙前下马休息。帐下骁卒忽然大噪道:“日已亭午曝我做甚?何不速战!”董璋乃上马趋进。两下里一场鏖斗,东川兵恰也利害,争夺鸡踪桥,赵廷隐部下指挥使毛重威、李瑭相继阵亡。赵廷隐性起拚死力战,擒住东川指挥使元积、董光裕等八十余人。赵廷隐先败后胜,果如赵季良所料。董璋拊膺长叹道:“亲兵已尽,我将何依?”

董璋败后,想让儿子董光嗣杀死自己投降孟知祥,以保全家族。董光嗣哭道:“自古以来哪有杀死父亲以求活路的,我宁愿与您一起死。”父子一同逃走。

董璋奔至梓州城下肩舆入城。王晖迎问道:“公全军出征,今随还不及十人,究属何因?”董璋无言可答,只向他流涕下泪,王晖冷笑而退。及董璋入府就食,不意外面突起喧声,慌忙投箸出窥。略略一瞧,乱兵不下数百,为首有两员统领,一个正是王晖,一个乃是从子都虞侯董延浩。董璋自知不能理喻,于是率妻子从后门逃出,登城呼指挥使潘稠令讨乱兵。潘稠引十卒登城,竟将董璋杀死,首级献与王晖。董璋妻子及儿子董光嗣一同被杀。刚好赵廷隐驰抵城下,王晖即开城迎降。

廷隐趋入梓州检封府库,等候孟知祥到来发落。孟知祥即入梓州犒赏将士,调赵廷隐为保宁军留后,自己兼领梓州。

孟知祥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于是不再向朝廷请罪。枢密使范延光听说董璋败死,对唐明宗道:“孟知祥虽然占据两川,但士兵都是东方人,孟知祥害怕他们想家发动兵变,一定会借取朝廷势力来威慑他们。陛下如果不屈意招抚,恐怕他也不会自己归顺。”唐明宗道:“孟知祥是我旧友,因为被人离间才到如今这个地步,我招抚他为什么要说屈意呢?”于是派供奉官李存瑰前去安抚。

这时孟知祥已还成都,听说李存瑰持诏到来,即遣李昊出迎,延入府第,李存瑰开读诏词道:

董璋狐狼,自贻族灭。卿邱园亲戚,皆保安全,所宜成家世之美名,守君臣之大节。既往不咎,勉释前嫌。卿其善体朕意!

孟知祥跪听诏书,拜泣受命。李存瑰将诏书递交孟知祥,然后与孟知祥行甥舅礼。原来李存瑰是李克宁的儿子,李克宁之妻即孟知祥胞妹。克宁为庄宗所杀,子孙免罪。李存瑰留事阙下,得为供奉官。孟知祥见外甥无恙恰也欣慰。留住数日便遣东归,上表谢罪。

却说唐主李嗣源生有三子,长名从璟,为元行钦所杀,次名从荣,又次名从厚。从荣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从厚为河东节度使,兼北都留守。李从厚是李从荣的同母弟,在朝野颇有人望,因而深受李从荣的猜忌。但他对李从荣极其恭敬、顺从,兄弟之间没有出现大的隔阂。

李从荣与李从厚虽一母所生,性情却绝不相同。从厚谨慎小心,从荣躁率轻夸,专喜与浮薄子弟赋诗饮酒,自命不凡。唐主屡遣人规劝,终不肯改。长兴元年,封从荣为秦王,从厚为宋王。从荣既得王爵,便开府置属,招集淫朋为僚佐,日夕酣歌,豪纵无度。

李从荣当时已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掌管京师政务,又握有兵权,且能与宰相分庭抗礼,种种迹象都表明李嗣源有以其为继承人的打算。但当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时,李嗣源却很不高兴地说:“群臣请立太子,看来我应当回河东养老了。”最终李从荣只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未能成为储君。他极为不安,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

却说花见羞受宠后又生下一子,李嗣源老来得子大喜不已,日夜与花见羞亲昵幼子。时过三月,小皇子已是百日,明宗在士和亭大摆筵宴,赐名小皇子李从益,封爵许王。

枢密副使冯赟一向狡诈多谋,趁此良辰对小皇子赞不绝口,他说:“吾主万岁,今得皇子乃天兴李唐帝祚之祥兆,小皇子承命于天,受身于龙,必可使大唐社稷光照千秋,幸甚幸甚!”

明宗与花见羞闻言合不拢嘴,左右大臣也随之附和。秦王李从荣听了却十分生气,心中暗想:我身为长子,理当继承皇位,父皇若听从冯赟之言立李从益为太子,岂不是坏了我的大事?

又过一月,气候骤冷,大雪蔽天,明宗得风寒重症卧病难起。秦王李从荣、宋王李从厚与朝中文武百官皆往兴圣宫侍驾。明宗之病愈来加重,以致水米难进。李从荣见明宗奄奄一息便急回秦王府,召来副将马处钧道:“今观父皇龙驾将终,我本当以长子之身继承大统,未想那花见羞生下李从益左右父皇。我欲调河南府兵马入宫护驾,以免被妇人干政。”

马处钧曾在皇宫禁军中为将,对禁军了如指掌,他说:“殿下高见,末将与宫中禁军颇有交情,愿为殿下前去汇合禁军以为内应。”

李从荣大喜道:“若大事能成,处钧当为社稷之臣。”马处钧遂往宫中打点。

宫中禁军指挥使名叫康义诚,字信臣,代北人氏,麾下两员副将朱弘昭、朱弘实乃是兄弟二人。马处钧与朱弘昭交情不浅,便到宫中约见。朱弘昭问道:“处钧兄此番前来,莫非秦王殿下有何见教?”

马处钧笑道:“弘昭所言不差,秦王差我来此,确有一件大事相商。”

“何事?”朱弘昭问道。

马处钧道:“秦王素来仁孝,见万岁病不能言,欲以牙兵宿卫内宫,不知何处可住。”

朱弘昭先是一愣,既而答道:“既是秦王千岁一片仁孝,宫中殿室皆可选择。”

马处钧大喜:“弘昭果然爽快,我当速速禀告秦王,待圣上万年之后,秦王若得皇位,弘昭功劳不小。”

“兄长代我谢过秦王殿下。”朱弘昭道。马处钧辞别朱弘昭,匆忙回秦王府复命。

朱弘昭自知皇子率兵宿卫宫中乃朝廷大事,便与其弟朱弘实求见禁军统领康义诚,康义诚道:“近来京中皆有传言,秦王恐许王李从益立为太子,意欲加害。今秦王率兵宿卫,乃是借机夺位加害许王。我等平日多受淑妃娘娘赏赐,受人财物替人消灾,岂可让秦王率兵入宫?”

朱弘昭道:“都督所言有理,我兄弟二人愿为差遣。”

康义诚道:“我等可邀枢密使冯赟同往淑妃宫中请命,共除秦王。”

三人商定计策,遂与枢密使冯赟共往兴圣宫求见花见羞。花见羞此时正在明宗左右陪侍,大太监孟汉琼通禀以后,花见羞便与孟汉琼在别宫召见众人。冯赟、康义诚、朱弘昭、朱弘实把秦王欲带兵入宫宿卫之事一说,花见羞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不断地唉声叹气。

站在一旁的太监孟汉琼道:“娘娘不必叹气,秦王依仗战功骄矜自得,脾性暴躁不得人心,何不引其入宫,设伏兵杀之。”

冯赟也道:“孟公公所言极是,若不早作准备,娘娘必为秦王暗算。”众人皆劝王淑妃,花见羞只得应允。

次日,秦王李从荣统领河南府精兵一千人往皇城进发,又令副将马处钧往宫中告知朱弘昭兄弟。

李从荣率兵来到端门外,以为马处钧已打点好宫中禁军,便令士卒叩击左掖门,无人答话。秦王十分疑惑,又令人高呼,只见康义诚登上端门城垛问道:“秦王来此何干?”

秦王道:“将军没见到马处钧吗?”

康义诚提起马处钧的人头说道:“马处钧勾结禁军谋反,今已斩首祭旗!”李从荣大惊,康义诚又道:“天子密诏诛杀秦王!”话音刚落,只见左右掖门大开,朱弘昭率三百骑兵由左掖门杀出,朱弘实率三百骑兵由右掖门杀出。秦王麾下多是步兵,又未摆阵势,李从荣惊惶失措。俄而骑兵大至。朱弘实遥呼道:“秦王谋反,来军何故从逆,快快回营免得连坐!”

李从荣部下应声散去,李从荣狼狈奔回。走入府第四顾无人,只有妻室刘氏在寝室中抖做一团。正在没法摆布,又听得人声鼎沸,刘氏先钻入床下,李从荣急不暇择也匍匐进去。皇城使安从益先驱驰入,从外至内上下一顾,已见床下伏着两人,顺手拽出,一刀一个结果性命。再从床后搜寻,尚躲着少子一人,也即杀死,各枭首级携归献功。

唐主听说李从荣被杀,且悲且骇,险些儿堕落御榻。李从荣尚有一子留养宫中,诸将请一体诛夷。唐主泣语道:“此儿何罪?”

语未毕,太监孟汉琼入奏道:“李从荣为逆,应坐妻孥,望陛下割恩正法!”

唐主不肯遽允,偏将吏哗声遽起无可禁止。只得命孟汉琼取出幼儿毕命刀下,追废李从荣为庶人。诸将方才散归。

宰相冯道率百寮入宫问安,唐主泪如雨下,呜咽与语道:“我家不幸竟致如此,愧见卿等!”

冯道等也泣下沾襟,徐用婉言劝慰,然后退出。行至朝堂,朱弘昭等正在聚议,欲尽诛秦府官属,冯道抗声道:“李从荣心腹只有高辇、刘陟、王说三人,判官任赞任事才及半月,王居敏、司徒诩因病告假已过半年,岂与李从荣同谋?为政宜尚宽大,不宜株连无辜!”

朱弘昭尚不肯从,冯道与之力争,乃止诛高辇一人。刘陟、王说也得免死长流远方。还是冯道仁慈!

秦王既诛,明宗病症愈重,不能言语。冯赟与康义诚联名请奏花见羞速立许王李从益为太子,花见羞心怀迟疑,暗想若保皇儿登基并非冯赟与几个禁军统领可定,还需百官辅佐,百官之首乃是丞相冯道,遂令人召冯道入宫。

冯道一见花见羞赶忙伏地跪拜,花见羞赐坐一侧后对冯道说道:“圣上卧病难言,只恐天命将终,立储大事,丞相有何高见?”

冯道曰:“皇上万福,定可治愈顽疾延续天命。”

花见羞怒道:“冯可道,休要在本宫面前装聋作哑,皇上天命已尽,汝为人臣,难道只求自保,不肯为本宫做主?”

冯道慌忙跪地叩头道:“立太子乃是大事,臣若实言相告,只恐娘娘动怒。”

“恕你无罪,尽管讲来。”花见羞道。

冯道言:“臣以为宋王从厚可立储君,而许王从益不可为储。”

“这是为何?”花见羞问。

冯道言:“当初安重诲为相时,曾言潞王李从珂早晚必反。若立许王为君,乃是废长立幼,宋王李从厚必然不服,反会响应潞王一同造反。娘娘孤儿寡母何以拒之?若让位宋王,则李从珂必以养子夺嫡,与宋王共争天下。娘娘不仅恪守礼法,又置身事外,富贵自可保之。”冯道所言确是金玉良言,皇位虽好,哪有性命重要?

花见羞将冯道请入座上谢道:“多蒙丞相赐教,本宫浑然大悟。”冯道连连称罪,躲出宫去。

时隔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兴圣宫,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明宗圣德皇帝。花见羞以宋王李从厚为长,请曹皇后降懿旨传位于李从厚。李从厚乃明宗第三子,史称愍帝。李从厚在明宗灵前即位,将明宗葬于徽陵,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花见羞为太妃,改年号应顺,大赦天下。

李从厚即位后开始在中兴殿处理政务,并召翰林学士为他讲读《贞观政要》和《太宗实录》。他虽然想励精图治,可是却不懂治国之道,处事优柔寡断,且无识人之明。当时,朱弘昭、冯赟自恃有拥立之功,专擅朝政,将李从厚的亲信都排挤出朝廷,又将禁军指挥使安彦威、张从宾外调为节度使,借机掌控了禁军兵权。李从厚虽然不悦,却也无可奈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