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八十二章 李存勖称帝

唐宋传奇 第八十二章 李存勖称帝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唐昭宗迁都洛阳的时候,朱温变成了司马师,路人都知道他想当皇帝,大臣们也劝唐昭宗防着一手。唐昭宗也想防,但力量不够,还是被朱温把持了朝政。唐昭宗被朱温杀死后,许多大臣辞职不干,种田的种田,钓鱼的钓鱼,做生意的做生意,但苏循对朱温以下犯上的行为非但不加责备,反而嬉皮笑脸地迎了上去。

苏循的马屁话一放,朱温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唐昭宗死后,朱温一直想着让继位不久的唐哀帝把屁股下的龙椅让给他,其他大臣都不愿表态,只有苏循顺着朱温说:“您功劳最大,怎么说也该您来坐这把椅子,别让那小皇帝占着茅坑不拉屎。”

朱温一听是这个理啊,很快就把唐哀帝从椅子上拽了下来。因为苏循的那句话,朱温封他做了登基大典筹备处的册礼副使。苏循以前是礼部尚书,现在在朱温手下当个小官,可他却好比吃了山珍海味一样高兴。

有一天朱温请大臣们吃饭,朱温喝得有点儿高,假惺惺地跟大臣们说:“我皇帝还没当几天吧,威德好像还不太够,我能够坐上这个椅子,都是你们的功劳,我有点儿惭愧啊。”

大臣们都不理他,只顾夹菜吃饭,苏循却露骨地说道:“您老人家不当皇帝,天下没有人敢当。”说得朱温骨头都酥了。

苏循自认为拥戴有功,日夜盼望着升职,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官后,他觉得朱温对他还不够意思,于是加大了拍马屁的力度,天天说朱温的好话。好话听多了,朱温有点儿烦,就想让他当宰相,顺便堵住他的嘴。

当时的宰相敬翔听说朱温要让苏循当宰相,觉得国家要大祸临头,连忙找到朱温说:“您刚刚当上皇帝,应该找那种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干部来当宰相。像苏循这样的家伙,说他是‘人’都有点儿抬举他,在唐朝他就是个坏鸟,在今天就是个马屁精,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重用呢?”

朱温一想:对啊,这家伙把唐朝都卖了,以后要是把我也卖了怎么办,还不如叫他回去种地。苏循拍了半天马屁,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苏循当然不想种地,他开始打朱友谦的主意。朱友谦是朱温的干儿子,平时跟朱温就有矛盾。苏循把朱友谦一捧,飘飘然的朱友谦就把苏循当成了亲信。

李存勖崛起的时候,也日思夜想当皇帝。苏循觉得李存勖当皇帝的希望比较大,没多久又来到李存勖那儿找工作。苏循屁颠屁颠地来到李存勖的府上,在门口时就开始跪拜三呼万岁,要求做李存勖的臣子。李存勖的笑容一下子就露了出来。

为了进一步溜须拍马,苏循第二天又给李存勖献上了三十支大笔,说这些笔都是皇帝专用的,叫做“画日笔”。李存勖听了这话后高兴得像小孩一样手舞足蹈。他一拍桌子,让苏循当了河东军分区的副司令。

太监张承业听说苏循的那些肉麻举动后嘴都气歪了,但他拿苏循没办法,谁让苏循的马屁功夫这样出神入化呢?

不过,依附李存勖的苏循还是没有能当上宰相。就在李存勖称帝的前一年,苏循因为吃蜜雪吃多了,得了伤寒,请了很多大夫都没看好,最后不得不去了西天极乐世界。

却说李存勖打败契丹之后,南下灭梁已是大势所趋,李嗣源、李存审、冯道、郭崇韬、安休休、安金全、孟知祥、元行钦、高行周等联章请晋王称帝。李存勖难抵帝位之诱,命人打制龙冠、龙袍,决意择日登极。

张承业有大功于晋王父子,李存勖对他也非常敬重,把他当自己的亲哥哥看待,逢年过节,都要让张承业和自己一起给太夫人请安,亲密得像一家人一样。

李存勖经常带兵在外与朱温征战,把军国大事都交给了张承业。张承业在后方就扮演了萧何的角色,征调兵马、运送钱粮、治理地方,一切都处理得有条不紊。李存勖之所以能创下赫赫功业,跟张承业的尽心辅佐是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张承业脾气耿直,即使晋王的亲属、兄弟犯了法,也照样予以严厉打击,丝毫不徇私情。这些权贵们都很害怕张承业,在他面前都老老实实地不敢造次。

李存勖虽然在军事上颇有才能,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他在继承王位初期,因为面临着生死问题,尚能克制自己,当渡过危机后,他性格中的劣根性便表现出来了。

李存勖喜好赌博,又在身边养了许多优伶。赌博需要钱,养的大批优伶也得经常发红包,所以李存勖虽然贵为晋王,身上却经常缺钱。而当时张承业兼管国库工作,李存勖就伸手问张承业要钱,但每次都遭到严词拒绝。

一次李存勖想了个办法,就在钱库里安排了一场酒宴,请张承业上坐,席间又让自己的儿子李继岌舞蹈助兴。舞跳完了,按惯例张承业这个做长辈的得给小侄子发个红包。张承业知道李存勖的用意,就故意送了一些金带、宝马之类的玩意儿给李继岌,除此之外一个钱也没有。

李存勖不高兴了,仗着酒劲儿指着钱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钱对张承业说:“你小侄子手里没钱花了,你这里堆着这么多钱,随便给他一堆不就行了,为什么只给了这些金带宝马之类的,你这当伯父的也太小气了!”

张承业正色地说:“这里的钱都是国家的钱,又不是我私人的钱,怎么能随便动用呢?”

李存勖脸上挂不住了,就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张承业也很生气,他大声说道:“我不过是个老太监罢了,难道还想留着钱财给子孙吗?只是珍惜这些国家财物,留着帮助大王成就霸业而已!大王身为主公,如果想花钱,随便拿就是了,等到财尽兵散,国破家亡的时候,难道就我老奴一个人倒霉吗?”

李存勖一听厉声对左右说道:“取我剑来!”张承业也杠上了,他站起来扯着李存勖的衣服激动地说:”老奴受先王托孤之重,今天因为看守仓库被大王所杀,那我也算是没有辜负先王重托了!”

这时旁边的大将闫宝赶紧上来想把张承业拽走,结果被张承业一拳砸到鼻子上,登时砸了个满脸花。张承业指着闫宝骂道:“闫宝!你跟苏循那个狗贼有什么区别!成天就知道拍马屁!”

其他人一看不是事,早就跑去告诉了太夫人。太夫人一听就急了,马上派人来叫李存勖去见她。李存勖是个大孝子,平时最敬畏的就是母亲,一听太夫人叫他,酒也醒了一半。他赶紧把剑一扔,满满斟上一杯酒对张承业说道:“兄长不要生气,都怪我酒后失言,请饮此一杯权当赔罪,等会儿母亲问起来,还请兄长为我担待一二。”

张承业哼了一声,把脸扭到一边不喝酒。李存勖没法,只得硬着头皮去见母亲。太夫人把儿子骂了一顿,派人出来对张承业说道:“小孩子不懂事,酒后乱言,我已经责罚过了,请您宽恕。”

第二天,太夫人又亲自带着李存勖来到张承业府上,再次向他致歉,并且厚加抚慰了一番。从此以后,李存勖再也不敢向张承业要钱了。

张承业把大唐复国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存勖身上,可李存勖心中也存了个小九九。毕竟人心隔肚皮,皇帝谁不想当呢?

天佑十八年(921年),河中、昭义、横海、成德等十一藩镇的节度使一起上表,请李存勖登基称帝。李存勖表面上予以拒绝,但私下里却做好了称帝的准备,暗示各藩镇继续劝进。于是各地节度使劝进表文不断,魏州的一个和尚叫传真的,又献上了“传国玉玺”。李存勖“迫于民心所向”,也就“勉强同意”了。

这时张承业正在太原养病,听说李存勖准备称帝,马上命人用肩舆把自己抬到魏州,他对李存勖说道:“晋王世代是大唐的忠臣。老奴不惜残躯为大王奔走效劳三十余年,正是为了有朝一日大王能亲提劲旅扫平逆贼,恢复大唐社稷。如今河北方平,朱贼尚存,大王却违背初心登基称帝,天下之人将如何看待大王呢?”

李存勖辩解道:“我也不想这样做,怎奈众将不听,我也不能违背民心嘛!”

张承业说:“大王这样说是不对的。伪梁是唐、晋的大仇,也是天下的公敌。大王应该先荡平朱贼,然后访求大唐宗室后裔立为皇帝,如大唐宗室确实已经消磨殆尽,则大王称帝未迟。假如天下尚有唐之子孙,则谁又有资格取而代之呢?假如天下已经没有了大唐的子孙,则谁又能取代大王呢?这其中的道理,大王聪明圣智,不会不知道吧?老奴一介残躯,不过是为了大王千秋万代的基业着想罢了,请大王明鉴!”

李存勖道:“孤王也是受众人推举才答应此事。承业重疾染身,还需细细调理。”李存勖命人将张承业送回晋阳养病。张承业自知难以劝阻,于是大哭道:“诸侯们为了恢复唐朝浴血奋战,现在大王却自取帝位,这是欺骗老奴啊。”他返回晋阳后不久病故,享年七十七岁。

李存勖送走张承业不过三日,军士报称有五台山僧人求见,李存勖命他进来。这和尚法号智谭,他双手合掌说道:“阿弥陀佛,老衲从五台山掘得宝鼎一尊,特来献于千岁。”说着令徒弟将宝鼎献上。李存勖走至宝鼎近前细看。宝鼎虽有泥土相嵌,但仍金光耀眼,宝气逼人,左右文武将官也被此鼎折服。

李存勖问道:“诸公可知此鼎何来?”

谋士冯道说:“此鼎乃上古宝鼎,传国之宝。上古大禹王治河划九州,以九州之青铜铸九鼎于荆山之下。华夏九州名山大川、福瑞奇景镌刻于九鼎之上。夏王视鼎为传国之宝。夏灭商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灭周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秦始皇一统六国,迁鼎于咸阳,国灭则鼎迁,九鼎历经战乱已湮没于世,今却出于圣地仙山,定于魏州中原。赖此祥瑞,必能定鼎中原。”

参军郭崇韬道:“为臣也曾听说楚庄王曾问鼎以成霸业,今得此祥瑞,乃帝命传承,臣请千岁顺应天命,制印称帝。”李嗣源、安休休、安金全、孟知祥、元行钦、高行周纷纷跪地请晋王李存勖设坛称帝。李存勖推让再三后,才定于四月称帝。

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四月,晋王李存勖在魏州城南高筑法坛供奉宝鼎。五台山主持智谭登坛做法,坛下金幡千顶列队两侧。李存勖在众人相拥之下祭天称帝。废前唐年号天祐改元同光,设魏州为东京,太原为西京,镇州为北都,国号为“唐”,大赦天下。追封祖父李国昌为献祖皇帝;父亲李克用为太祖武皇帝。李存勖自身为李唐帝胄,追立唐高祖、太宗、懿宗、昭宗宗社,立宗庙于太原。尊生母曹氏为皇太后,嫡母刘氏为皇太妃。刘氏毫不介意,依着故例向太后曹氏处称谢,曹氏离坐起迎,露出局促不安的神态。刘氏怡然道:“愿吾儿享国无穷,使我得终天年已是万幸!此外还计较甚么?”曹氏亦相向欷歔。嗣命宫中开宴,彼此对坐,略迹言情,尽欢而罢。后人共称刘太妃美德。

庄宗封其长子李继岌为魏王,其余四子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峣皆因年幼未予封王。拜郭崇韬为中门使,冯道为太博学士。封李嗣源为上柱国大将军、太尉、蕃汉马步军都招讨,李存璋为柱国将军、中书令兼幽州卢龙节度使,孟知祥为柱国将军兼太原尹、元行钦为骠骑将军、安休休、高行周、安金全等众人也皆有封赏。

李存勖魏州称帝,各州郡传檄飞报更用年号,歧王李茂贞称臣归附。

李嗣昭死前是昭义节度使,死后其子李继韬承其爵位。李继韬担心李存勖早晚会被大梁所灭,居然投降了朱友贞。昭义军是李家的老地盘,虽然与梁国数次争夺,但李家总体上还是占优的。如今李继韬投降朱友贞,这对李存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不过天道有常福祸相依,李存勖正在忧虑,梁天平军将领卢顺前来投降,且说天平节度使戴思远光顾河防去了,治所郓州守军不足千人,建议李存勖前往取之。

天平军紧邻后梁首都开封,若拿下郓州,便可直插后梁心脏;首都到手,便可四两拨千斤,后梁离灭亡就不远了,于是李存勖派李嗣源率精锐骑兵五千,自德胜出发飞攻郓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