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七十四章 李存勖扫平燕国

唐宋传奇 第七十四章 李存勖扫平燕国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周德威率兵来到龙头岗下列阵,单廷圭下令点号炮迎战。

两军列阵,只见单廷圭头戴青铜豹子盔,身披锁子大片荷叶甲,跨下坐骑乃是一匹漠北回龙金丝驼,手中一把长柄黑虎铜锤,好生威风。单廷圭叫道:“来将莫不是黑脸周阳五吗?”

阳五是周德威的小名,周德威答道:“正是在下,足下莫非‘柱天神’单廷圭?”

单廷圭哈哈笑道:“汝既知本将威名,何不早降,免得血光生灾!”

周德威的儿子闻言对父亲说道:“父帅休与此贼费舌,待孩儿斩其首级献与麾下!”说完举枪骂道:“周光辅在此,特取汝首级!”

单廷圭举锤叫道:“娃娃拿命来!”,二人战至一处,未过五个回合,只见单廷圭劈头一锤,周光辅横枪相迎,“哐!”的一声砸在枪柄之上,周光辅只觉虎口震裂,两臂发麻,难有复击之力。周德威急令鸣金收兵。

回到中军,周光辅道:“单廷圭武艺平平,但力大无穷,不敢轻视。”

张承业道:“周都督武艺高强,人言周镇远有‘挑马锥’绝技,明日何不锥挑金丝驼,诛杀此人。”

“事已至此,吾也只能用此办法了。”周德威道。

次日拂晓,周德威再摆战阵,叫阵单廷圭。单廷圭正眼都不看周德威一眼,对左右吹嘘道:“今日我把那个周阳五捉来,以谢三军!”说完催马出战。二人交战一团,杀得难解难分。周德威看他力大无比,于是虚晃一锥驳马便回。单廷圭策马来追。

周德威猛勒马丝缰,用三皇透甲锥横扫单廷圭跨下金丝驼,这匹骆驼顷刻跪倒在地,单廷圭滑倒在周德威怀中,周德威顺势夹住单廷圭的脖子,脚磕马腹硬将单廷圭夹回阵中。单廷圭身高体壮,周德微恐夹不住这大汉,愈加使劲。擒回阵中大喊道:“尔等拿下!”有校尉答道:“此人恐怕已被夹死了。”周德威一看单廷圭,果然口角冒血而死,不觉仰天大笑。龙头岗其余将士畏惧周德威之神力,纷纷跪地求降。

另一路兵马乃是李嗣源所带。李嗣源将兵马扎营大安山下,自己观望敌寨。副将石绍雄道:“今观此寨,多有巨石垒筑,足见已经营多年。”

李嗣源叹道:“我观此寨,强攻必不能下,需诱敌而出。”

参军郭崇韬献策道:“将军何不命后队推运粮草,过山诱其出战。”

“妙哉!”李嗣源道:“安时之计必能诱敌而出。”又对石绍雄道:“石将军可打我旗号,伏与东面林中,我打将军旗号亲自押粮,倘遇燕兵大将就地杀之。”众人商议而定,便分作前后两队押粮过山。

山北大寨副将名叫高行周,字尚质,生于妫州怀戎军雕窠里(今河北怀来),其父就是有“白马银枪“美誉的五代名枪高思继。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高行周从小习武练枪、打熬身体。后来高思继硬撼王彦章,死于回马枪下。高行周秒变孤儿,刘仁恭露出一幅假慈悲的模样,刻意拉拢小高兄弟。高行周于是随着堂兄高行珪一起进入刘仁恭军中,在战争的熔炉里迅速成长。高行珪生猛有余、城府不足,而且贪鄙不法、滥杀无辜。不过高行周很会讨刘仁恭喜欢,常侍其左右,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刘守光杀兄囚父,成为燕地的新主,高行周兄弟仍在燕军中效力。

公元911年,刘守光称帝建立政权,晋王李存勖立时就不好了。本来李克用遗命李存勖讨伐刘仁恭,李存勖觉得老爹与刘仁恭有仇,自己又不认识刘守光,可以放他一马。哪知刘守光精虫上脑非要称帝,如果不打他不仅不孝,而且政治上也不正确,因此李存勖不顾朱梁的威胁,以“僭逆不道“的罪名攻打幽州。

却说高行周巡视山北大寨,忽见晋军粮车欲过山坡,赶忙令人报之大将元行钦,元行钦到寨头观看后拍腿喜道:“此时由坡而下必败晋兵,传令点兵出寨。”

元行钦与高行周各领三千兵马分驰而下,一路袭劫队首,一路袭劫队尾。李嗣源正在队尾慢行等候燕兵。忽闻战鼓急擂,喊杀震天,李嗣源对左右士卒喊道:“燕兵出寨,尔等抽刀!”只见晋兵将士将押粮车内草席掀开,然后挥刀跃出杀向燕兵。来袭队尾之人正是元行钦。李嗣源喝道:“燕将认得李嗣源否?!”元行钦不容分说挥动金锋枪催马杀来。李嗣源并未把元行钦放在眼中,元行钦也不认得李嗣源,二人打得难解难分,交战五十回合未分胜负。

燕兵未想晋兵藏于粮车之中,反中了埋伏,被杀得节节败退。酣战中的元行钦见粮草队有埋伏,自知中计,虚晃一枪便领兵败退。李嗣源率兵直追山寨,奈何寨头之上有弓弩防备,晋兵纷纷退回。

李嗣源虽斩杀不少燕兵,却未胜过元行钦,只得回营。碰巧石绍雄也领兵回营,李嗣源问道:“石将军此战胜负如何?”

石绍雄答道:“未想这山中大营有一年轻武将枪法了得,旗号为‘高’,与其大战六十回合险些被他杀败。”

李嗣源道:“我亦如此,元行钦今日交战五十回合难分胜负。”二人无果而归。

第二天,李嗣源又在山下摆开阵势,元行钦前番交战对李嗣源有所见识,便令高行周留守大营,自己率兵下山交战。两军阵前,李嗣源喊道:“元行钦!汝敢大战三百合否?”

元行钦答道:“李嗣源,今日正欲取汝人头献于陛下。”说着催马出枪直取李嗣源。李嗣源横枪相迎,两人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战鼓连擂五通未决雌雄。

元行钦难胜李嗣源,于是调转马头向东跑去,李嗣源紧随其后一路追杀。二人也不知跑了多远。李嗣源搭弓上箭,“嗖!”的一箭正中元行钦右臂,元行钦缓过劲来反射一箭,正巧射中李嗣源大腿。李嗣源痛叫一声坠落马下。元行钦见李嗣源落马,调转马头翻身下马,拔出宝剑与其步战,李嗣源一瘸一拐的抽出宝剑相迎,一个伤腿,一个伤臂,二人又是一场恶斗。

又战了六七十回合,元行钦的宝剑被李嗣源的长歌剑砍断,元行钦只得捡树枝应战,李嗣源看后哈哈大笑,也仍掉宝剑以马鞭为兵器大战树枝。二人酣战之时,只听远处传来马蹄行军之声,定睛一看原来是郭崇韬率一千马步军前来捉拿元行钦。晋兵将二人包围其中,元行钦累得筋疲力尽,坐在地上认输。郭崇韬道:“左右将元行钦拿下!”

“慢!”李嗣源喊道:“放元将军回营。”众人大惊,只得让开一条退路。李嗣源一瘸一拐地走到元行钦近前,将自己的马鞭交与他。元行钦无奈接过马鞭,抱拳还礼上马离去。

李嗣源被士卒架上战马,郭崇韬问道:“将军因何放他离去?”

李嗣源答道:“方才我已箭伤其臂,此人还我一箭伤我腿,却不忍伤我性命。我坠落马下,他也下马。如此武艺高强忠义之士,我不忍仗兵多擒之。”

郭崇韬道:“将军之意,莫非欲以大义招降此人?”

李嗣源不觉笑道:“知我者安时也。”二人说笑而回。

元行钦回至山寨大营,高行周问道:“今日将军与李嗣源交战如何?”

元行钦道:“久闻李嗣源武艺高强,上有威名,下得军心,今日交锋乃真英雄也。我本当被擒,却被李嗣源释放而回,日后怎有脸面再去叫战?”

高行周问道:“那将军之意……”

元行钦道:“我欲率众归降,以报李嗣源放我回营之恩。”

高行周道:“我等跟随将军北阻契丹,南拒晋兵,倘若将军率众归降,我等至死追随。”

元行钦道:“行周忠义之士令我钦佩,若有此心明日共赴晋营请降。”

“我意也是如此。”高行周道。二人商榷已定归降晋王。

次日清晨,元行钦令一万八千幽燕将士列队山下,李嗣源腿伤未愈不想出战,后来听说燕军请降,乃大喜道:“诸公随我去迎。”

李嗣源、郭崇韬、石绍雄率左右将官来至大营门外,只见元行钦与高行周二将下马单膝跪倒,元行钦道:“罪将元行钦率一万八千将士前来请降。”

李嗣源一瘸一拐将元行钦、高行周扶起说道:“请将军上马。”二人心中纳闷。李嗣源拉住二人缰绳,亲自牵马引路。

来到中军大帐,石绍雄认出跟在元行钦身后的高行周,便对李嗣源说道:“正是这位小将军与我大战六十回合未分胜负。”

李嗣源问道:“此乃何人?”

元行钦道:“此人是我手下副将高行周,其父乃是昔日大名鼎鼎的幽州神枪将高思继。”

李嗣源叹道:“昔日曾闻高思继与铁枪王彦章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今日小将军枪法勇冠三军。令人钦佩。”高行周赶忙向李嗣源还礼。正是:

从来不打不成交,

只恨英雄多飘摇。

交战岂止比武艺,

还观谁家品德高。

相逢沙场三百合,

一朝归附成挚交。

义比流云随风去,

情同大浪入波涛。

周德威与李嗣源两战告捷,俘获燕兵三万余众。刘守光连接败报,惊惶的了不得,卑辞厚币向梁求援,正值梁廷内乱不暇应命。刘守光狗急跳墙,即刻修书一封,命密使骑八百里快马往契丹求援。

刘守光只待一日,周德威便率三军兵临幽州城下。刘守光自知兵力不支,不得已致书乞怜,愿为城下盟。周德威笑语来使道:“大燕皇帝尚未郊天,何故雌伏如此!我受命讨罪不知他事,继盟修好更非乐闻,请为我转语燕帝,休想乞和,快来一战。”

于是叱退来使,不答一字。刘守光闻报越加窘迫,又遣将周遵业,赍绢千匹,银千两,锦百段,献入晋营,哀求周德威道:“我王以实情告诉你,富贵成败人之常理;记住别人的功劳,宽恕别人的过错是称霸者的胸襟。我王去年狂妄自称天子,本意是不愿在朱温之下而已,哪里料到得罪晋王。如今知道自己的过错,请求晋王能够宽免。”

周德威道:“能战即来,不能战即降,何必多言!”

周遵业尚欲开口,见周德威起身入内,只好怏怏退还,报知刘守光。刘守光搔首挖耳无法可施。踌躇了许多时候,突闻城外喊声大震又来攻城,不得已硬着头皮登陴巡守。遥见周德威跨着骏马,手执令旗指挥战士,遂凄声遥呼道:“周将军!你是三晋贤士,难道不能想到别人的危难吗?”周德威答道:“公已为俎上肉,但教责己,不必责人!”

刘守光急得没法,再派人往契丹吁请援兵。阿保机因事耽搁一时未来。刘守光急上加急,除出降外别无它法,乃登城语德威道:“我已力屈计穷,只求将军少宽一线,俟晋王亲至,我便开门迎谒泥首听命!”

周德威命承业返报晋王。晋王乃自诣幽州,单骑抵城下,呼守光与语道:“朱温篡逆,我本欲会合河朔五镇兵马兴复唐祚,公不肯与我同心,乃效尤朱温僭号称帝,且欲并吞镇、定,是以大众愤发至有今日。成败也是丈夫常事,但必须自择所向,敢问公将何从?”

刘守光流涕道:“我今已为釜中鱼,瓮中鳖了,惟王所命!”

晋王也觉动怜,即折断弓矢向他设誓道:“但出来相见,保无他虞。”

刘守光闻言,又道他是仁柔易欺,便含糊答应道:“再等三日!”李存勖道:“既然汝真心悔过,本王可免汝罪过,保得富贵。”

刘守光见他信了自己的话,抱拳谢道:“守光这里谢过晋王千岁!”

三日过后,李存勖率军令刘守光开城投降,刘守光拒不开城。李存勖怒道:“刘守光!汝既与本王约定三日为限,因何三日已到,却不肯献城。”

刘守光哈哈大笑道:“李存勖!此乃我缓兵之计,我堂堂大燕皇帝怎能屈膝于汝?契丹皇帝率大军马上就到。”

晋王且笑且愤,返入德威营中,决定明日督军猛攻,誓入此城。是夕有燕将李小喜缒城来降,报称城中力竭。

看官道这李小喜是何等人物?他原是刘守光嬖臣,教刘守光切勿降晋,刘守光被他哄动,遇着危急时候,不得不作书乞降,其实是借此缓兵,并非实心投诚,不料小喜却先走一着奔投晋营。李存勖即命五更造饭,饬各军饱餐一顿。俟至黎明,一声鼓角,全营涌出。晋王亲披甲胄,督令进攻,这边竖梯,那边攀堞,四面八方同时动手。燕兵已经力尽,哪里还能支持,就使有心拒守,也是防不胜防,霎时间閤城鼎沸,纷纷乱窜。晋兵一齐登城,拔去燕帜,改张晋帜,趁势下城往捉守光。刘守光已挈妻子李氏、祝氏,儿子继珣、继方、继祚等逃出城外,南走沧州,只有乃父刘仁恭还幽住别室,晋军马到擒来。此外有家族三百口逃奔不及,一齐作了俘囚。

晋王李存勖入幽州城,禁杀安民,授周德威卢龙节度使,兼官侍中,改命李嗣本为振武节度使,更遣别将追捕刘守光。

刘守光携带妻儿逃到关南,沿路生了冻疮,双脚肿起,整天没有饭吃。到燕乐县,藏在山洞中,叫妻子祝氏到田家乞食(可称作讨饭皇后)。田家见她衣服华丽,并没有乞人形相,遂向她盘问,祝氏直言不讳。田家主人张师造假意留她食宿,且令人往请刘守光一同到家,暗中却飞报晋军。晋军疾趋而至,将刘守光及二妻三子一并捉住,械送军门。李存勖方宴犒将士,见将吏擒到守光,便笑语道:“您是本城主人,奈何出城避客?”刘守光匍伏阶下叩首乞命。晋王命与刘仁恭同系馆舍给与酒食。

刘守光正是腹饥,乐得一饱。

越数日,晋王下令班师,令刘守光父子荷校随行。刘守光父母对着守光且唾且骂道:“逆贼破灭我家竟到这般!”刘守光俯首无言。

路过赵州,赵王王镕盛帐行幄迎犒晋军。且请晋王上坐奉觞称寿,酒酣起请道:“愿见大燕皇帝一面。”

晋王乃命将吏牵入刘仁恭父子就席与饮。刘仁恭父子拜王镕,王镕亦答拜,又赠他衣服鞍马。刘守光饮食自如,毫无惭色。

及晋王辞别赵王返至晋阳,即将刘仁恭父子用白链牵入太庙,自己亲往监刑,刘守光呼道:“守光死亦无恨,然而劝我不投降的人是李小喜,如今罪人不死,我到了地下也不安生。”李存勖派人召李小喜,李小喜侧目而视,斥责刘守光说:“你囚父杀兄,奸淫父妾,难道也是我教你的么?”

晋王一听怒指李小喜道:“你究竟做过燕臣,不应该如此无礼!”喝令左右先将李小喜枭首,然后命斩刘守光。

刘守光又呼道:“守光素善骑射,大王欲成霸业,何不开恩赦罪令得自效!”刘守光以为他是吕布,可晋王不是董卓,也不是曹操,他不需要刘守光。

二妻恰在旁叱责道:“事已至此生亦何为?我等情愿先死”。即伸颈就戮!

刘守光仍不死心:“下官知罪,我父刘仁恭背信弃义出卖晋王。罪臣愿献上家父,只求晋王留我性命。”

李存勖冷笑道:“人生天地之间,忠孝乃立身之本,汝却囚父杀兄自称帝号,如此无君无父之人岂可饶恕。将刘仁恭、刘守光打入囚车,押赴刑场祭奠先王!”

军士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二人押至李克用墓前,李存勖祭出三支遗箭,众人随李存勖三拜九叩,李存勖道:“父王李克用在上,孩儿存勖以三晋骠勇之师,收复赵魏,平定幽燕。今生擒刘仁恭父子,押至父王墓前,以雪父王生前三恨。”

左右刀斧手开刀问斩,刘仁恭父子早已胆破腿软,两颗人头瞬间滚落尘埃。士卒将刘仁恭父子人头端至墓前,李存勖“啪!”的一声折断一箭,对墓言道:“一箭之恨已除,儿当断箭告父!”

却说李存勖讨伐刘仁恭父子之前,不便与契丹绝交,所以贻书契丹,仍称阿保机为叔父,述律氏为叔母。及李存勖伐燕,燕王刘守光使参军韩延徽往契丹乞师,阿保机不肯发兵。但留住韩延徽,令他为契丹臣。韩延徽不拜,惹动阿保机怒意,罚他喂牛饲马。述律氏慧眼识人,徐劝阿保机道:“韩延徽守节不屈,正是当今贤士,若能优礼相待,当为我用,奈何使充贱役呢!”

阿保机乃召入韩延徽,令其旁坐,与语军国大事,应对如流。阿保机大喜,遂待若上宾,用为谋主。韩延徽感怀知遇,竭力赞襄,教他战阵,导他侵略,东驰西突,收服党项、室韦诸部,又制文字,定礼仪,置官号,一切法度,番汉参半,尊阿保机为契丹皇帝。阿保机自称天皇王,令妻述律氏为天王皇后,改元天赞。即以所居横帐地名为姓,叫作世里,由中文翻译出来,便是耶律二字。

韩延徽却潜归幽州探视家属,乘便到晋阳入见李存勖。李存勖留居幕府命掌书记。偏有燕将王缄密白晋王,说他反覆无常不宜信任,晋王因此动疑。韩延徽瞧透隐情,便借省母为名复走契丹。阿保机失了韩延徽,如丧指臂,及韩延徽复至,几疑他从天而下,大喜过望,即令韩延徽为相,叫作政事令。韩延徽致书晋王归咎王缄,且云延徽在此,必不使契丹南牧,惟幽州尚有老母,幸开恩赡养,誓不忘德。李存勖乃令幽州长官岁时问候延徽母,不令乏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