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五十三章 董昌称帝

唐宋传奇 第五十三章 董昌称帝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临安县有个农民,在天目山下锄田,锄起一片小小石碑,镌得几行字。农民不识,把与村中学究罗平看。罗学究拭土辨认,乃是四句谶语。道是:

天目山垂两乳长,

龙飞凤舞到钱塘。

海门一点巽峰起,

五百年间出帝王。

后面又镌“晋郭璞记”四字。罗学究以为奇货,留在家中。次日怀了石碑,走到湖州府献与钱镠刺史,密陈天命。钱镠看了大怒道:“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罗学究再三苦求方免。喝教乱棒打出,其碑就庭中毁碎。原来钱镠已知此是吉谶,合应在自己身上。只恐声扬于外,故意不信。乃见他心机周密处。

却说罗学究被打,深恨刺史无礼,好意反成恶意。心生一计,“此碑虽然毁碎,尚可凑看。不若献与越州董观察,定有好处。”乃私赂守门吏卒,在庭中拾将出来。原来只破作三块,将字迹凑合,一毫不损。罗平依旧包裹石碑,取路到越州去。行了二日,路上忽逢一簇人,攒拥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儿。那孩子手中提着一个竹笼,笼外覆着布幕,内中养着一只小小翠鸟。罗平挨身上前问其缘故。众人道:“这小鸟儿又非鹦哥,又非鸜鹆,却会说话。”话声未绝,只见那小鸟儿将头颠两颠,连声道:“皇帝董!皇帝董!”罗平问道:“这小鸟儿还是天生会话?还是教成的?”孩子道:“我爹在乡里砍柴,听得树上说话,却是这畜生。将栖竿栖得来,是天生会话的。”罗平道:“我与你两贯足钱,卖与我罢。”孩子得了两贯钱,欢欢喜喜的去了。罗平提了鸟笼急急赶路。

不一日来到越州,口称有机密事要见察使。董昌唤进,屏开从人正要问时,那小鸟儿又在笼中叫道:“皇帝董!皇帝董!”董昌大惊!问道:“此何鸟也?”罗平道:“此鸟不知名色,天生会话,宜呼曰‘灵鸟’。”因于怀中取出石碑,备陈来历:“自晋初至今,正合五百之数。方今天子微弱,唐运将终。梁、晋二王互相争杀。天下英雄皆有割据一方之意。钱塘原是察使创业之地,灵碑之出,非无因也。况灵鸟吉祥,明示天命。察使先破黄巢,再斩刘汉宏,威名方盛,远近震悚。若乘此机会,用越、杭之众兼并两浙,上可以窥中原,下亦不失为孙仲谋矣。”原来董昌见天下纷乱,久有图霸之意;幕僚吴瑶惊叹道:“郡王今得此碑,乃天降祥瑞,陛下当视为天瑞,以安民心。”董昌大喜,对罗平道:“足下远来,殆天赐我立功也。事成之日,即以本州观察相酬。”于是拜罗平为军师,招集兵马;又于民间苛敛,以充粮饷。命巧匠制就金丝笼子,安放“灵鸟”,外用蜀锦为衣罩之。

起初董昌为政廉正公平,百姓安居乐业。当时藩镇割据,天下贡奉不入唐室,只有董昌坚持向朝廷大量进贡珍宝,他每十天派人向百姓征收一次,而且每次派遣五百士卒押送,如有差错全体处死,因此朝廷对董昌特别厚待,先后加封董昌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陇西郡王。

董昌得到石碑、“灵鸟”之后,奏请天子授予自己越王封号,但皇上不允,董昌便召集幕僚商议,怨道:“朝廷负我,本王奉金帛不赀,皇上又何惜赐我越王?圣上不封,我当自取之”。

董昌麾下幕僚黄碣、吴镣、张逊三人却心生忧患。黄碣首先劝道:“今唐室虽危,但天下人心尚能归附,齐桓公、晋文公皆因辅佐周室成就一世霸业。主公从田间民夫历经艰辛,蒙朝廷恩惠,位至郡王。如今富贵至极,不可再出此谋逆之心,望主公三思而行。”

董昌把脸一沉道:“我富有江浙,兵甲数十万,自立又有何妨?难道汝不愿为一国之相吗?”

黄碣答道:“黄碣宁为唐臣而死,不为富贵谋逆而生。”

董昌大怒:“好个大唐的奴才,三公之位你不做,阎王有路你偏行。今日本王先杀你以酬天命!”说完命左右卫士将黄碣推出斩首。

吴镣起身劝道:“郡王富有江浙不愿世袭传于子孙,却要逆天道自取灭亡,臣泣血恳请郡王好自为之。”张逊也随声附和。董昌首提此事却连遭三臣反驳,大为震怒,令人将三人枭首,并诛杀三族。其余官员见董昌为称帝肆虐无常,皆不敢言,纷纷奉承董昌称帝。

于是董昌在州城及四县增兵自防。山阴老人向他献假民谣:“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董昌很高兴,赐老人缣百段,且免他税赋。又命方士朱思远筑坛祠天。

公元895年二月初三,董昌在越州僭位称帝,号大越罗平,年号天册。自称“圣人”,铸银印方四寸,曰“顺天治国之印”。其下制诏,皆由自己署名。董昌道:“若不亲署,天下怎知我为天子?”即榜南门曰“天册楼”。

董皇帝的大越罗平国刚刚出炉,立刻引发了大唐朝的政治地震。尽管这时的大唐今非昔比,完全靠着看强藩的眼色行事,但那么多大佬还没敢打破尘封已久的政治规矩,一个远离中原的边镇鸟人意敢率先与朝廷抗礼,是可忍孰不可忍?稳居强藩排行榜第一的朱老三就很是不愤,在他心中,称帝是个凭实力讲话的技术活,怎么也轮不到姓董的鸟人。于是他毅然与朝廷站在一起,支持朝廷讨伐叛臣,其他诸道军阀也大多恼怒董昌动了他们的奶酪,纷纷发表讨逆声明。但是大家都有忙不完的公事,唐昭宗也差遣不动他们,只好下令羽翼渐丰的钱镠讨伐。

钱镠与董昌的蜜月期早就变成七年之痒了。大越罗平国成立的事就是钱镠第一时间向朝廷奏报的,他必须尽快撇清自己与老领导的关系。不过钱镠顾及当年并肩战斗的情谊,给董皇帝写信劝道:“与其闭门作天子,不如开门作节帅”。哪知道做皇帝就如鸦片瘾发作,董昌一旦吸上哪里收得住。钱镠见董昌不听,也就不再顾念旧情,反而觉得自己消灭董昌,独据两浙的机会来了。

此时皮光业进言道:“钱将军此时发兵,出师有名,必能成就大业。”钱镠大悦,命皮光业留守湖州,令大将顾全武召集所部兵马五千人于点将台。钱镠头戴黄金凤翅盔、身披柳叶凤翅甲,手扶腰中剑,足踏海龙靴,点将台上威风凛凛。点将台下,有江浙将士五千余众,手持兵刃寒光袭人,列队成阵,整装待发。钱镠喝道:“今日点兵乃为社稷。董昌肆虐,祸乱江浙。滥杀忠良,人伦大变。钱镠身为大唐命臣,尔等亦是大唐勇士。今万民有倒悬之危,朝廷生累卵之急,我等不举义师有负皇恩!”说到这里钱镠拔剑高呼:“诛杀叛贼,匡扶唐室!”

台下有大将两人,一个是顾全武,余姚人氏,另一位战将名曰杜棱,字腾云,新登人氏。二人身后五千将士亦纷纷举刀振臂高呼。钱镠走下点将台,跨上青鬃马,一条佛母紫金枪挂于马鞍之上,下令发兵。一路之上旌旗蔽日,士气高涨,浩浩荡荡直逼杭州城下列阵。

李邈听说钱镠率领兵马来到杭州城下,急召城内文武将官商议破敌之策。

杭州刺史府有幕僚名叫吴程,字正臣,吴越山阴人,颇具见识,对李邈说道:“钱镠曾助董昌渡江大败刘汉宏,名震江浙。如今来犯,刺史大人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李邈问道:“不知正臣有何妙计剿灭钱镠?”

吴程道:“如今钱镠兵马气盛,城中守兵强弱不敌,当暂且避让。刺史可先诈降于钱镠,再伺机刺杀。虽是奇险,但必可破敌。”

大将司徒跃道:“先生怎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末将愿领马步兵三千,与那钱镠小儿大战三百回合。”

李邈道:“司徒将军真勇将也,本府就点给你三千精兵,杀杀钱镠的威风。”

吴程欲再劝李邈,怎奈李邈言道:“看你见识也不过是个穷酸腐儒,他日必不能登将相之位,竖子不足与谋!”言罢拂袖而去。吴程叹道:“待钱镠破城之时,我等均为阶下之囚矣!”众人愕然。

杭州城上号炮三声,城门大开,司徒跃率马步军三千人出城列阵。司徒跃身披万兽甲,头戴嵌金宝冠,跨下一匹红鬃马,手中一对短把红铜锤,面目凶煞,虎目生光。只见他催马入阵高声叫道:“钱镠小儿,快快下马受降,否则某家铜锤决不留情!”

钱镠帐下先锋官顾全武,手提凤嘴梨花枪,飞马入阵怒道:“来将休狂,顾全武在此!”话音未落,持枪便取司徒跃。二人大战三个回合,司徒跃被顾全武刺于马下。杭州府的三千官兵一见主将丧命,士气大落,纷纷跪倒求降。钱镠催马近前对降兵大呼道:“诸位兄弟快快拿起兵刃,愿归顺者以露右臂为号,调头杀贼共报朝廷!”杭州将士一听纷纷袒露右臂。李邈一看急忙高呼道:“快关城门,快关城门啊!”不过为时已晚,钱镠大军已随降兵蜂拥入城,顷刻杭州城内喊声震天,血肉横飞。

大战半日,杭州兵马死的死、降的降。钱镠率领左右将官来到刺史府,顾全武将李邈等官员推推搡搡拥进大堂。钱镠怒道:“李邈,你身为朝廷命官,竟受董昌之封伪任翰林学士,可知罪否?”

李邈吓得两腿发软,胆颤言道:“下官知罪。望将军饶下官一命。”

钱镠怒道:“拥立叛贼亵渎皇恩,左右来人,将李邈推出斩首。”左右士卒便将李邈推出斩首。众人见李邈被斩纷纷跪地求饶,惟有一人立而不跪,此人正是吴程。

钱镠问道:“汝乃何人?因何不跪?”

吴程道:“吾乃山阴人吴程吴正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唐天子与你何恩,圣皇帝与你何怨?你钱镠匡扶唐室是假,卖主求荣是真!李邈若听我言,焉能有你今日?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吾虽一介寒士,耻于我主兵败受辱,我宁可舍生取义,也不愿献媚敌首!”

此言一出,左右将士均欲拔剑斩之,不料钱镠笑道:“知我者先生也!吴先生胆识令人佩服,左右快为吴先生赐坐。”

钱镠起身走到吴程面前,两手抱拳说道:“吴先生请受钱镠一拜!”说完行大礼而拜。吴程大惊,赶忙还礼道:“吴程何德何能,安敢受此大礼。”

钱镠道:“吾早闻先生博文通达,有经邦济世之才,钱镠求贤若渴。先生华年俊才,不知可愿与钱镠共立大业?”

吴程闻言赶忙跪倒拜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程感知遇之恩,愿随将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钱镠大喜,即令吴程代任刺史之职,所有归降官员一概官复原职,杭州城内转悲为喜。

吴程后为吴越国宰相,居相位22年之久。钱镠后来还将女儿嫁给他。在他的谋划下,吴越国多次在对南唐、福建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正是:

自古英雄惜英雄,

王者霸气量能容。

明争暗斗识忠奸,

出生入死分贤庸。

管仲计杀齐桓公,

魏征谋诛唐太宗。

礼贤下士抹旧恨,

钱镠无愧海中龙。

钱镠攻占杭州后名声大振,朝中皇帝圣旨来到,加封钱镠为浙东、浙西诸军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全力讨伐董昌。钱镠在杭州招榜安民,得兵马三万余众,令大将军顾全武为先锋,大军直逼越州。

钱镠突然发兵,董昌率兵于城西迎恩门列阵。越州兵马阵中高挑一面大旗,上书五字曰“大越罗平国”,董昌头戴九龙盘珠冠,身着杏黄缎子莽龙袍,跨下一匹千里银河白龙驹,如同帝王模样。钱镠拱手道:“千岁在上,恕钱镠甲胄在身,不能下马叩拜。”

董昌问道:“钱镠将军,当初你我共创大业情同手足,如今为何心怀异志发兵讨我?”

钱镠答道:“千岁位居将相,爵至郡王,享有江浙富庶之地,竟敢自立称帝,祸乱天下。钱镠率兵此行,乃望千岁伏罪改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望千岁珍重。”

董昌明白,钱镠兵马雄厚士气正旺,倘若一战,越军必败。想到这里便道:“钱将军,本王也想悔过,望将军容我思虑一夜,明日定有答复。”

钱镠道:“千岁请便,钱镠在此恭候。”董昌下令收兵回城。

董昌回到行宫,急召谋士李瑜商议道:“今钱镠率兵三万,一路所向披靡,各道兵马观望不敢出战,如之奈何?”

李瑜问道:“当日劝千岁自立称帝的吏官是谁?”

董昌答道:“乃是大学士吴瑶。”

李瑜道:“大王可知玄宗皇帝因渔阳三镇叛乱,驾幸西蜀,马嵬驿六军哗变,玄宗借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人头以定军心。如今援兵难解燃眉之急,大王可效仿前人诛杀吴瑶,以谢当今万岁,可保钱镠退兵。”

董昌思虑片刻后说道:“事出无奈,也只有如此。”当晚派三百甲兵将大学士吴瑶缉拿。吴瑶被押至越王府后哭泣问道:“为臣何罪,陛下要拿我是问?”

董昌道:“本王知道你辅佐我开国有功,奈何钱镠率军问罪所向披靡,只得借你项上人头缓解越州危急。”吴瑶一声慨叹悔之不已。其实董昌自己想称帝,吴瑶不过是附和而已。正是:

昔日辅佐劝称王,

今朝问罪替主当。

大业沉浮随江海,

点点露水化寒霜。

次日天明,越州城门大开,只见董昌改着郡王袍,左右亲兵绳捆索绑,押着吴瑶一家满门四十口。钱镠一见董昌出城便问道:“千岁一夜熟虑如何?”董昌翻身下马跪地言道:“昌德郡王董昌特来请罪。”

钱镠下马扶起董昌:“郡王千岁能浪子回头,乃江浙之幸、社稷之幸,钱镠愿为千岁禀奏当今圣上,以息圣上之怒。”

董昌不觉泪下,对钱镠哭诉道:“董昌犯下谋逆大罪,惭愧不已。今已缉拿劝我称帝的佞臣吴瑶满门,献于将军麾下,请朝廷治罪。另有钱财两百万两,绫绡八百匹赠与将军犒赏三军。”

钱镠拱手称谢,并将吴瑶满门押赴京师问罪,三万大军回兵班师。昭宗皇帝李晔念董昌当初进贡纳赋颇有功劳,颁诏赦免董昌罪过。朝廷将谋臣吴瑶以谋逆大罪满门抄斩。

却说董昌闻钱镠退兵,又对麾下文武官员说道:“钱镠退兵相距甚远,我欲再立大越罗平国,诸位以为如何?”(吴瑶为你一家都死了,还想称帝!)

谋士李瑜道:“钱镠刚刚退兵,千岁既已改过,二度称帝恐怕失信于天下。”

董昌道:“先生多虑,钱镠本欲灭我,奈何本王命系于天,天不灭我,区区一个钱镠能奈我何?此番本王先下手为强,以免再让钱镠乘机而入。”董昌遂令再立大越罗平国旗号,改年号为顺天元年,令谋士李瑜为宰相,李畅之为大将军。于嘉兴设立乌敦、光福大营,以备钱镠南下。

一日钱镠在府中与皮光业、顾全武二人论画。忽有下人禀报:“董昌再度称帝,改年号顺天,设乌敦、光福大营,恐有兴兵北上之意。”

钱镠闻言大怒:“董昌贼子反复无常,吾当再度南下诛杀乱贼。”

钱镠即刻起草奏章飞报京师,同时令顾全武率兵一万驰援嘉兴。

却说乌敦、光福两座大营,各有兵马一万人。乌敦大营主将名叫徐淑,湖州人氏;光福大营主将名叫魏约,淮南人氏。顾全武兵临乌敦寨前,越州小将白正出阵迎战。二将交锋,仅战四五回合,白正便被顾全武枪挑马下。徐淑大怒亲自上阵,顾全武挺枪相迎,二人大战十个回合,徐淑虚晃一枪败回阵中。顾全武高声呵道:“破敌夺寨就在今日!”只听鼓点急促,擂声大震。杭州将士直扑越兵大营。徐淑慌忙退回寨中,顾全武杀到寨前,只见寨中土堡之上碎石纷飞,乱砸而下;箭楼之中,弓弩射杀甚急。顾全武见左右折去兵马甚多,只得退兵。

三日之后,顾全武又率兵从光福大寨破袭越兵。主将魏约固守不出,只以飞石乱箭驱之,顾全武只得收兵。

两军相持数日,董昌所设二寨坚固难破,顾全武对军师吴程说:“今观乌敦、光福二营,隔五丈设一箭楼,十丈筑土堡。营寨坚固,且环环相扣,相持日久,恐粮草不济。”

吴程道:“吾观此二寨几近相同。此寨土堡箭楼甚多,不过营寨虽固却不灵便,外固而内松。倘若直攻其寨内,必可乱其军心。”

顾全武道:“军师所言极是,但兵马不能靠近营寨,又如何直攻寨中。”

吴程道:“若要使其寨中内乱,非火攻不能败敌。”

顾全武道:“若用雕翎箭绑火药射出,箭头沉甸恐不能高远,离寨太近,又伤及自身。”

吴程道:“下官正要献上一具火器,以破敌寨。”吴程说罢令人取来竹筒一只立于中军帐内。顾全武端详一番纳闷问道:“先生献此竹筒如何破寨?”

吴程道:“此筒名曰‘火珠炮’。内填硫硝药球五十枚,由引线相连。可用火燃其引线,筒内药球遇火则猛喷而出,火球似流星一般,可飞落敌寨。每筒药球五十连发,定可火烧敌寨。”顾全武大喜,遂令士卒仿造此炮,制作五百支。

三日之后,五百支火珠炮制作完成,顾全武令整备兵马夜间直逼乌敦大寨。乌敦寨大将徐淑得知顾全武率领兵马而来,只命兵卒固守土堡、箭楼。顾全武见徐淑墨守成规,便令士卒架设火珠炮,一声号令百炮齐发。顿时天空火球齐飞,似流星落雨,纷纷打进乌敦大营。每筒有火药球五十枚,连发间隔不过眨眼工夫。五百火珠炮交替发弹,火球落入寨中营帐,蓬布遇火即燃。不过半个时辰,乌敦大寨外围固守依旧,但内营却火光冲天。巡营士卒慌忙跑到中军大帐禀告徐淑:“启禀将军,天空火球如雨,燃着营帐甚多。”

徐淑闻言大惊,即刻披挂铠甲冲出中军大帐,此时军中已是火光冲天。徐淑传令各寨将士救火,奈何火珠连射不断,大火蔓延,营中自是人心大乱,士卒只顾各自逃命,哪有心情救火。虽有士卒逃出乌敦寨,顾全武早已命士卒埋伏寨外,凡欲逃出的越州士卒,尽皆杀之。

乌敦寨中已是大乱,顾全武下令攻寨。杭州将士趁乱架设云梯攀越土堡。守卫兵卒无心抵挡,纷纷逃散。营寨栅栏推翻,顾全武跃马入寨,马步军亦追随涌入。徐淑猛见顾全武挥枪刺来,未曾提防一命呜乎。

乌敦大寨攻陷,顾全武率兵反围光福大寨。主将魏约固守不出,顾全武又令火珠炮打入营内。光福大寨也如火海一般,魏约战死寨中。

嘉兴大捷,顾全武连破二寨,飞马探报传至越州。董昌接报大惊,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御敌之策。丞相李瑜道:“臣启陛下,乌敦、光福两座大寨被敌兵击破,为今之计,只有求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淮南兵精马壮,倘若与越州兵马遥相呼应,定可大败钱镠。”

董昌道:“但不知何人前往,可说动杨行密发兵。”

李瑜道:“臣愿亲自前往说服杨行密发兵。”

董昌道:“如此甚好,朕当亲自为爱卿送行。”

次日董昌率大越罗平国官员为李瑜壮行。李瑜富商打扮,率护卫侍者五十余人前往扬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