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姚平仲偷袭金营

唐宋传奇 第一百九十八章 姚平仲偷袭金营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4:25 来源:笔趣阁

赵佶离开京城后,截留了许多南方送到开封的重要文件和物质。赵桓很生气,上朝时臭着一张脸,心里的台词是:难道我摊上的是假爹?李纲说:“当初是我劝他禅位的,我再去把他请回来好不好?赵桓说好。赵佶回来了,住在龙德宫。和所有退居二线的领导一样,赵佶在一些必须签署的文件上书名老拙,称赵桓为陛下。

赵佶本来是五月端午那天出生,嫌端午不吉利,改为十月初十,并把这一天定为天宁节,举国欢庆。退居二线后的第一个天宁节,赵桓率领紧要的大臣和皇亲到龙德宫贺寿。家宴上赵佶先喝了一杯,又倒上一杯请赵桓喝。赵桓坚决不喝老爸倒的这杯酒,无论谁劝都不喝,坐了一会儿便以不打扰老爸休息为由从龙德宫退出。

赵桓怕徽宗害他,不过虎毒不食子,徽宗应该不会害他。而且当着许多皇亲国戚文武大臣的面,赵桓死了他面子往哪儿放?

赵桓走后,赵佶在宫里嚎啕大哭。

这日正值钦宗设朝坐殿,进本官俯伏启奏:“兀术大兵五十余万已近黄河,望陛下即速发兵退敌。”赵桓问:“谁能担任统帅指挥抗金?”李纲答:“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抚慰将士抵抗金兵乃是他们俩人的职责。”白时中道:“臣观满朝文武全才,无如李纲、宗泽。圣上若命李纲为元帅,宗泽为先锋,决能退得金兵。”钦宗准奏,于是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负责保卫东京抵抗金军。

正在这时,内待报告说皇后已经准备动身离开开封了。宋钦宗一听脸色都变了,急忙离座说:“朕不能留在这里了,朕要同皇后一起启程。”李纲跪下一边流泪一边磕头,以死挽留赵桓。赵桓对李纲说:“朕今接受卿的请求留下来。治兵御敌的事由你全权负责,万万不可稍有疏忽。”

辅佐大臣劝宋钦宗向襄阳一带逃跑。李纲对赵桓说:“道君皇帝把宗社授给陛下,您却打算弃之而去,这合适吗?”赵桓默然不答。

宰相白时中、李邦彦说都城守不住,只有避一避。李纲反驳说:“天下的城池哪个能有都城坚固?而且宗庙、社稷都在这里,怎能丢掉呢!为今之计,应当整顿军马团结军民,坚守都城等待勤王之师。”

当天夜里,宰相白时中、李邦彦连夜进宫劝赵桓尽早离京,赵桓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动身。第二天早上李纲入朝,看见禁卫军整装待发,皇上的乘舆也准备好了。李纲着急地大声问道:“你等究竟愿意留下来守卫宗庙社稷,还是愿意跟随皇上逃跑?”禁卫军齐声道:“父母妻子都在这里,我等愿意死守京城!”

听了禁卫军的话,李纲急忙入宫对赵桓说:“陛下已答应留下,怎么又要启程了?禁军父母妻子都在这里,陛下强迫他们护驾出走,万一中途四散回都,谁来保卫陛下?况且金兵已经很近,如果探知乘舆尚未走远,用健马快追,陛下如何抵挡得住?”赵桓这才醒悟过来,下令召回皇后。为了稳定人心,李纲立即晓谕军民说:“圣上决心守城,敢有再说离开京师者,斩!”禁卫六军一齐高呼“万岁!”

李纲正在部署守城,金军就到了都城西北的牟驼冈。赵桓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李邦彦说:“都城兵微将寡,勤王兵一时又到不了,除了割地求和,没有别的法子。”李纲反驳道:“金兵孤军深入,所带粮草不多,我们万一出战不利,可以闭城固守,同时急招各路勤王之师,那时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打败金军,千万不能割地求和!”

可私下里赵桓却接受李邦彦的意见,派使者李棁前往金营议和。李纲问赵桓为什么不派他去。赵桓回答说:“卿性格刚直,前去议和不合适。”李纲奏道:“金军兵临城下,勤王之师又没有到来,暂时议和也可以。但议和条款要恰当。如果朝廷迫于威势答应他们的要求,金军就会轻视我们,那样后患无穷。”赵桓不听,仍让李棁出使金营。

果然李棁到了金营,吓得什么话都不敢说,只是带回了金军提出的议和条款:给金军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称金帝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派宰相、亲王到金营为人质,把金军送过黄河。李邦彦劝赵桓接受这些条款,而李纲坚决反对。他说:“金军索要的金帛,竭尽天下之财都无法满足,一个京城怎么够呢?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割给金军,还怎么立国?至于人质,宰相可以去,亲王不能去。应该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同金军商谈条件,只要拖几天时间,勤王大军就会到来。那时金军所提条款就不必实现了,他们也不得不赶快退去。”李纲和李邦彦等反复争辩,赵桓却默无一言。但是等李纲一退出去,赵桓就交给了张邦昌一个“美差”——与金和议,同时将新科状元秦桧也调去,秦桧觉得很屈辱,再三请求辞职,钦宗不许,此时的秦桧还是三观比较正的好青年。

这次和议,基本上把张邦昌逼进了死路。张邦昌向钦宗要割地圣旨,钦宗不予,要河北印绶,又不予。可见钦宗根本没有让他回来的意思。

不过这次和议促成了张邦昌与康王之间的革命友谊。钦宗派康王同去,估计对康王也是早有忌惮。

去金国做人质是有生命危险的,很可能有去无回。宋徽宗有31个儿子,却只有年仅19岁的赵构挺身而出。而正是因为赵构敢于为国赴难,不但在靖康之变时幸免于难,而且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康王拜别钦宗,回家跟夫人告别,又进宫去见母亲。宫人报告说韦妃去了太上皇的寝宫,赵构赶紧跟了过去。他刚一进门,就看到母亲跪在地上,正抱着太上皇的大腿失声痛哭,头上的首饰掉了一地。太上皇神色尴尬,还有几分不耐烦。徽宗说,九哥有胆有识,你应该为生下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愿意为国尽忠,你干吗不让他去啊?韦妃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死了我也没办法活了。言外之意,陛下您有31个儿子,他对您来说只是三十一分之一,就是死了您也不心疼。太上皇说,这样吧,我现在就晋封你为贤妃,你的寝宫可以安在孤家的寝宫边上。如果赵构能够平安回来就封他做太傅,加节度使。可韦妃还是抱着太上皇的腿哭个不停。赵构走过去向父亲行了个礼,又把母亲搀扶起来,说孩儿是自愿的,能为国尽忠我很高兴,母亲不要哭,也不要为难父亲了。宋徽宗听到这话非常高兴,尴尬的局面可算解除了。赵构又向徽宗施礼,说儿子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请父亲多加保重,说完就告辞了。

第二天,宋钦宗带着文武百官为赵构等人送行。分别时赵构跟钦宗讲:“如果朝廷有机会出兵,不要管我,该打就打,死了我也认了。”跟他一起出使的宰相张邦昌一听这话就哭了。赵构回过头来对他说:“相公这是何意啊?大丈夫报国理所当然,我刚19岁,年纪轻轻的都不怕死,你那么大岁数,哭个什么劲儿呀?”

张邦昌、秦桧同了康王前去金营为质。只见金国的武士们在大帐门口排成两列,刀出鞘,箭上弦,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张邦昌先进营去。秦桧保着殿下立在营门之外。

斡离不把赵构留在军中十多日,赵构每天该看书看书,该练武练武,一切若无其事。张邦昌则是每天都哭,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看到赵构整天悠哉游哉地念书,斡离不感到很奇怪,装作很随意地踱进帐中,斜眼看着赵构,问他看什么书。赵构说是《孙子兵法》,斡离不一听仰天大笑,说你们学兵法有什么用,就你们那样的兵将,不过是我们的刀下之鬼。赵构手指斡离不身后的一张宝弓说:“这张弓是你的吗?”斡离不说,“是我的铁胎宝弓,大金国除了我没有人能把它拉开。赵构说要试一下,斡离不随手把弓递给赵构,说你当心,别把手指头割下来。赵构神色自若地搭上箭,拉满弓,突然间对准斡离不,吓得斡离不赶紧窜出帐外。赵构面色不改地将弓竖起,一箭穿透大帐射了出来。

斡离不一看,这么一个19岁的小孩居然能把铁胎宝弓拉开,他倍感诧异,又隐隐不服,便说你敢跟我比试比试射箭吗?赵构欣然应允。斡离不立了一个箭靶,说咱俩一人射三箭,看谁射得准。斡离不先射,他第一箭高于靶心一寸,第二箭正中靶心,第三箭低于靶心一寸,三箭在一条线上。射罢,他将弓递给赵构,一副胜券在握、得意洋洋的样子。赵构微微一笑,拉弓扣弦,连发三箭,皆中靶心,三箭也在一条线上,而后箭箭头射在前箭箭尾上,水平更高。金太子谓:“此必将臣之子,假为亲王来质。”语斡离不道:“康王恐非真的。若是亲王生长深宫,岂能习熟武艺,精于骑射如此?可遣别的皇子来质。”斡离不心亦惮之,复请遣肃王赵枢为质。赵构和秦桧得以回朝。

赵构因为不怕死而得以免死回到宋营,而肃王成了人质留在了金营,最后跟父兄一起死在了北国。

赵构在金营里坦然自若的表现,不仅使自己免于一死,也赢得了金军统帅斡离不,也就是完颜宗望的敬佩。

赵构一回来,太上皇和他的皇兄非常高兴,晋封赵构为太傅,加封节度使。节度使虽然是一个虚衔,但级别相当高,相当于今天的上将,享受大军区正级待遇。赵构年仅19岁就官居高位,文封太傅,武封节度,一下子成为皇族当中的一颗新星。

这时京畿北路制置使种师道及统制官姚平仲等率军到来,共有二十多万人马。钦宗听说勤王之兵来到甚喜,即召二人叙谈。

钦宗道:“这女真将帅欺朕太甚!要了这样,又要那样,朕已忍无可忍。“种师道躬身奏道:“女真可以说不知兵事。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况隆冬难过,冰雪初消,民家藏粮早巳不多。金人多用骑兵,既无麸豆,就要青草。于今青草未曾报芽.他那几万匹马吃些什么?这京城有李兵部防守足可无虞。再相持一些时候,他不战自退,然后臣等以大兵追击。那怕他不败!“钦宗手抚短须目视李纲。李纲起身奏道:“种经略之言是也。金兵围京师的号称十万,其实只有六万人。现我勤王之师已有二十余万,怕他甚的?现在派两支精兵分守黄河南北两岸,断绝他的后路。让他粮秣弓箭都接济不上。我再派兵攻打,金兵粮草将尽岂能久留?那时于他渡河之时两边夹击,必然大获全胜。”钦宗点头道:“此计甚好,姚卿以为如何!“姚平仲奏道:“孤军深入不易善归,诚如种、李两公所奏。不过肃王尙在金营,臣当乘其不备,带一支精兵杀入金营,生擒斡离不,迎接肃王而回。“种师道奏道:“姚统制此言虽壮,却非万全之计。那斡离不扎营我京师郊外,如何不戒备森严?万一不成却教金人笑话。“姚平仲见种师道面奏钦宗不许他立功,心中便有些不乐,默然无语。钦宗自也觉得种、李所言不错,便向李纲道:“便依卿所议,约需多少日期方可举事?“李纲奏道:“臣身任亲征行营使,必负全责。约三日到五日便可以布置妥贴。

正说着内侍来奏,金营议和使王讷入宫求见。“种师道听说不觉愕然,问道:“深宫之内,这外国使节为何不等宣诏便直撞进来?“钦宗叹口气道:“种卿不知,这金人使臣好生无扎,每次见朕长揖不拜,出言只是你我,朕为社稷宗庙计,都忍耐了。“种师道奏道:“陛下且宣他入来。臣当面责他无礼。“说时见殿下一人身着胡服登阶而上。内侍在金阶上叫道:“陛下有旨,宣金使王讷上殿。“那王讷大步上殿,见李纲之外尚有两员大将,便站立殿门向钦宗略一拱手。钦宗指着种师道、姚平仲道:“此系种经略,姚统制。“王讷拱手声喏,姚平仲起身答札,种师道却不动身,因道:“足下姓王,想是汉人投金为仕,父母之邦君臣大义谅未忘却。老夫略抱贱恙奉旨赐座,无君命恕不起立。“他声音苍老两目如电。王讷便在阶拜了两拜。钦宗命起立别殿叙话。王讷拱手称是,由内侍引退。钦宗向种师道微笑道:“今日他向种卿拜跪,说明种卿威震蛮夷,有卿在此朕宽心多了。我自与金人说话,卿等且退。“于是李、种、姚一同出宫。

却说这姚平仲本是西河经略使姚古之子,现任西路都统制,和种师道兄弟都是山西巨室。他十八岁时与夏人战臧底河,杀彼甚众。睦州方腊作乱时,道君遣童贯讨贼,童贯复取平仲偕行。及贼平,平仲之功冠军,不愿推赏,乃谓童贯曰:“平仲不求官赏,但愿一见主上耳。”童贯忌之。如王渊、刘光世者皆得召见,独平仲不得召。

这次种师道率军勤王,他也率领本部二万余人马驻营西郊。这日奉钦宗之诏入宫陛见,那姚平仲发觉自己威望不如老种,一气之下又生出别的事故来。

却说姚平仲那日由宫内退出,回到西郊自己兵营里闷闷不乐。心中暗自思忖,我姚氏也是山西望族世代阀阅,我父子镇守西陲哪个不知!官家却特地看重老种,一切都由他主持。难道我姚氏父子就退不得金人,兴不得宋室?叵耐王讷那厮见了老种十分敬重,却不晓得我姚平仲也是一位名将。他越想越是烦恼,教左右烫了些酒来吃。

次日上午,姚平仲独自去见钦宗。钦宗在便殿接见,因道:“卿独自入宫求见,必有本奏。“姚平仲道:“现我勤王之师号称二十万,超过金兵两倍有余。有这些人怕他甚的?京师国本所托,非同其他城市,岂可让金兵长此围困?只有出其不备,与金人一战。否则日久军心堕丧,臣等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国家了。“钦宗道:“种师道也曾仔细向朕奏明,等到春分时节援兵到齐,那时再与金人决一死战。“姚平仲道:“军家胜败争于俄顷。现去春分还有九日,此时和议已成,金人昼间掳掠晚间饮酒,十分松懈。正好趁此时机偷袭他一次。臣部有一万五六千人,只此便可强袭。“钦宗道:“依卿之计,何时可以出战?“姚平仲道:“事不宜迟,便是今晚三鼓,明日天明我当生擒斡离不那贼,并迎奉肃王殿下回营。“钦宗沉吟一番道:“终日困坐围城受那金使逼迫,朕也是十分不耐。卿既有此壮举朕便依你,你可回营准备,联自命种、李二人接应。“姚平仲大喜,谢恩出宫。

钦宗又召李纲入宫告知此事。李纲听罢大惊道:“姚统制太看轻斡离不了。金兵虽是日间掳掠晚间作乐,他傍我京师立寨,又和我西路大军对峙,如何不时刻提防。若凭万余步卒便可冲破贼兵堡垒,臣早己为之,何待今日?“钦宗道:“朕已许他出战势难反悔。而且久困围城徒受金人欺诈,朕也不耐烦。姚平仲自负必操胜券,何妨教他一试。“李纲一看日影已到申牌时分,料已不及向姚平仲拦阻,便奏明钦宗调兵接应。又到种师道营中商议。种师道惊道:“不想姚统制恁地贪功性急,既是他已备战,我也不能坐视。但全军出战万一不胜,西郊复为金兵所得,那就内外隔断益发不便了。只有分去三停之一的人马前往接应。李纲听了力赞此议,便请姚平仲过营商量。姚平仲听说有人接应后益发胆壮,忙碌着准备厮杀。

到了初更时分,姚平仲部属奉得将令,饱餐战饭结束停当。二更时分营门大开,全部人马摘下马铃熄了灯火,就在半明半暗中蜂涌而出。姚平仲手挽大刀,骑了一匹紫骝马,在万余人马前领军进行。

却说斡离不在牟驼岗拥驻七八万金兵,虽是昼夜作乐,他如何不晓得正与西郊大兵对峙,自有不断的细作在各处打听。那姚平仲队伍由街道绕出郊外,细作早已飞报到中军帐内,斡离不听了加紧戒备。姚平仲带领步卒浩浩荡荡杀来并无阻碍。看看将近牟驼岗,只见斡离不营寨里灯火照耀,欢笑弦管之声由半空里传出。姚平仲一马当先横刀大喝道:“儿郎们都随我来,先捉了斡离不报功。“这万余士兵都随姚平仲向金兵营寨冲去。那金兵营寨却不见有甚动作。姚平仲以为金兵不曾准备,正好猛攻他的中坚,忽然营寨里放出几声号炮,接着那寨墙上万支飞箭象暴雨般射来。姚平仲人马纷纷倒地,他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姚平仲将箭拔了,依然挥动大刀督率队伍进攻。但那金营的箭只管陆续射来,姚军连续反扑三次都被箭雨挡了回来。姚平仲到了此时方知金兵已有准备,原来所定计划都行不得。姚平仲横刀跃马撞杀一阵,最后只带了七八骑落荒而走。

这时新月沉山,满天疏星寥落,落月余光反映了半边天,尚有半边天翻着鱼肚色。回头看那北郊,红光照映了半边天脚,正是战后余火兀自未熄。这时一位裨将在马上道:“胜败乃军家常事。我军溃败下来多走西郊,统制回去收拾起来还可以集合六七千人。与勤王之师会合作战,再立功绩也不为晚。“姚平仲道:“我曾在官家面前夸下海口活捉斡离不,迎回肃王殿下,于今大败还是小事。那斡离不被我搅乱一夜如何不与我朝为难,纵然圣上宽容我,我又有何目见那种师道老儿。说着回头看那东京城,一片浩浩大影铺展在平原上。因在马上欠身道:“臣万死不足以报陛下,只有永远埋名宇宙了!你等随我作战并无罪过,可以去见老种求他收容。我便去也。“说着一抖缰绳,坐骑四蹄掀起便向南阳大道飞奔而去。这随从将校料是追挽不及,只得由他逃去。

姚平仲来到青城山,度采药者不能至,乃将乘马放走,自己得石穴以居。朝廷屡下诏求之,弗得也。至于淳熙年间始出,紫髯郁然长数尺,其行速若奔马。这是后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