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唐宋传奇 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1 10:29:35 来源:笔趣阁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不得不投拜到王安石门下。元丰三年,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人称荆公。

荆公甚重其才。东坡自恃聪明,颇多讥诮。荆公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论东坡的坡字,从土从皮,谓坡乃土之皮。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荆公又论及鲵字,从鱼从儿,合是鱼子;四马曰驷,天虫为蚕。东坡拱手言道:“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不知,欣然请教。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荆公恶其轻薄,左迁为湖州刺史。

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朝京,作寓于大相国寺内。想当时得罪荆公自取其咎。分付左右备马投丞相府来。离府一箭之地东坡下马步行,见门首许多听事官吏纷纷站立。东坡举手问道:“列位,老太师在堂上否?”守门官上前答道:“老爷昼寝未醒,且请门房中少坐。”一会儿有人来见苏爷,意思要跪下去,苏东坡认得他叫徐伦,自小在丞相书房答应,职任烹茶,苏爷大不起来,于是用手搀住道:“徐掌家,不要行此礼。”徐伦道:“这门房不是苏爷坐处,且请到府中东书房侍茶。”

这东书房便是王丞相的外书房,但凡门生知友都到此处等候。徐伦引苏爷到东书房,看了坐,命童儿烹好茶伺候。然后道:“禀苏爷,小的奉老爷差遣往太医院取药,不得在此伏侍,怎么好?”东坡道:“且请治事。”徐伦去后,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东坡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于是取而观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题是《咏菊)。这诗句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笑道:“昔年我在京为官时,此老下笔千言不由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正是江淹才尽,两句诗都不曾终韵。”念了一遍,又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然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之后,东坡将诗稿折叠,压于砚匣之下,然后步出书房。到大门首与守门官瞩付道:“老太师出堂,通禀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早再来谒见。”说罢骑马回下处去了。

不多时荆公出堂。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完韵。恰好徐伦从太医院取药回来,荆公唤徐伦送置东书房,荆公也随后入来。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徐伦道:“适才何人到此?”徐伦跪下禀道:”湖州府苏爷曾到。”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又想道:“且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叫徐伦取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左迁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心中不服,明知荆公为改诗触犯,公报私仇。但也只能乘马到丞相府谢恩。荆公待之以师生之礼,且开言道:“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予瞻莫要错怪老夫。”东坡道:“晚生自知才力不及,岂敢怨老太师!”荆公笑道:“子瞻大才岂有不及!只是到黄州为官,闲暇无事,还要读书博学。”东坡口中称谢,心下不服。荆公为人至俭,肴不过四器,酒不过三杯。东坡告辞。

东坡次日出京,星夜奔黄州道上。黄州合府官员知东坡天下有名才子,又是翰林谪官,出郭远迎。选良时吉日上任。过月之后家眷方到。

作为一个风流才子,苏轼的一生总共有三个伴侣。其中王弗是她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他娶了继室王闰之。另外他还有一个侍妾朝云。总体看来苏轼的感情也是比较曲折的。

王弗是他的原配结发妻子,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弗也是从小读过许多书非常有才华的女子,苏轼对于这个妻子也非常的敬重和爱慕,许多事情也会听从她的意见。王弗知道丈夫是个才华横溢却对生活只有一知半解的大才子。苏轼认为每个人都是好人,王弗怕他吃亏,于是每次苏轼会客的时候,王弗总会坐在屏风之后倾听,之后将自己的看法告诉苏轼。两人的感情也非常好,可是王弗不久之后就病逝了,苏轼悲痛不已便在她的坟前亲手栽重了三万松苗,将自己无限思念之情化作松苗,日日夜夜长长久久地守护爱妻。十年之后还写了著名作品《江城子·记梦》,其中“十年生死两茫茫”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苏轼的继室王闰之其实是王弗的堂妹,她虽然不及王弗那样能干,可是也是美丽独特的,苏轼将她视作人间的精灵。作为进士之女,王闰之对苏轼也是特别崇拜仰慕的,更欣赏的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后来王闰之25岁病逝,苏轼死后两人同穴而葬。

朝云因为家庭困苦不幸沦为舞女,苏轼也看中了她。朝云后来成了苏轼的解语花,在他被贬时依旧不离不弃。

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时间一长也感到极为乏味,陈季常要找歌女舞女助兴。苏东坡领教过“河东狮”的厉害,就劝陈季常说,算了吧,嫂夫人要是听见,还不跟你急啊?陈季常说,没关系的,她也就闹一阵子,过后就没事,不用管她。

光阴迅速将及一载。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东坡兀坐书斋,恰好陈季常相访。东坡大喜,便拉陈季常同往后园看菊。到得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唬得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季常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缘何如此惊诧?”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岁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

陈季常笑道:“学生初到此间,也不知黄州菊花落瓣,亲见方信。可见老太师学问渊博,有包罗天地之抱负。学士大人一时忽略,陷于不知,何不到京中太师门下赔罪一番,必然回嗔作喜。”

于是东坡在重阳后起身,此时尚在秋后冬前,其年又是闰八月,迟了一个月的节气,所以水势还大。上水时舟行甚迟,下水时却甚快。东坡来时正怕迟慢,所以舍舟从陆。回时乘着水势一泻千里,好不顺溜。

东坡星夜来到东京,仍投大相国寺内。第二日乘马到相府来见荆公。荆公正当闲坐,闻门上通报:“黄州团练使苏爷求见。”荆公笑道:“已经一载矣!”分付守门官:“引他东书房相见。”守门官领命。荆公先到书房,见柱上所贴诗稿,经年尘埃迷目。亲手于鹊尾瓶中,取拂尘将尘拂去,俨然如旧。东坡听说东书房相见,想起改诗的去处,面上赧然。勉强进府,到书房见了荆公下拜。荆公用手相扶,命童儿看坐。东坡坐下,偷看诗稿,贴于对面。荆公用拂尘往左一指道:“子瞻,光阴迅速,去岁作此诗,又经一载矣!”东坡起身拜伏于地,荆公用手扶住道:“子赡为何?”东坡道:“晚生知罪了!”荆公道:“你见了黄州菊花落瓣么?”东坡道:“见了。晚生才疏识浅,全仗老太师海涵。”荆公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老夫若非亲到黄州看过菊花,诗中怎么敢乱道黄花落瓣?”东坡离席谢罪。

荆公道:“何罪之有!皆因子瞻过于聪明,以致疏略如此。老夫今日偶然无事,幸子瞻光顾。一向相处,尚不知子瞻学问真正如何。老夫不自揣量,要考子瞻一考。”东坡欣然答道:“晚学生请题。”荆公道:“且住!老夫若遽然考你,只说老夫恃了一日之长。子瞻到先考老夫一考,然后老夫请教。”东坡鞠躬道:“晚学生怎么敢?”荆公道:“子瞻把书房中书橱尽数与我开了,左右书橱内上中下三层,取书一册,不拘前后,念上文一句,老夫答不来下句,就算老夫无学。”东坡暗想道:“这老迂阔,难道这些书都记在腹内?于是拣尘灰多处任意抽书一本,随口念一句道:“如意君安乐否?”荆公接口道:“‘窃已啖之矣。’东坡道:“正是。”荆公问道:“这句书怎么讲?”东坡道:“唐人讥武则天,曾称薛敖曹为如意君,差人问候,曾有此言。”荆公道:“不是这个典故,这是一桩小笔事。汉未灵帝时,长沙郡武冈山后有一狐穴,深入数丈内有九尾狐狸二头。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化作美妇人,遇着男子往来,诱入穴中行乐。有一人姓刘名玺,入山采药,被二妖所掳。夜晚求欢,二狐快乐,称为如意君。大狐出山打食,则小狐看守;小狐出山,则大狐看守。日就月将,并无忌惮,精力衰倦。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不料酒后露其本形,刘玺恐怖。小狐求其**,刘玺不从。小狐大怒,生啖刘玺于腹内。大狐回穴心记刘生,问道,‘如意君安乐否?’小狐答道:‘窃已啖之矣。’二狐相争追逐,满山喊叫。樵人窃听,遂得其详。”东坡道:“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晚辈浅学可及!”

荆公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东坡道:”求老太师命题平易些。”荆公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以观子赡妙才。”命童儿取纸笔过来。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荆公问道:“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荆公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老夫再出一对,求子瞻对之:‘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荆公终惜其才,明日奏过神宗,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后人有诗叹曰:

海鳖曾欺井中蛙,

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

莫向人前满自夸。

当然王安石自己也有弄错的时候,有天他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

彩蝶双起舞,

蝉虫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

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禁不住暗笑起来:“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岂能卧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学子乱弹琴。于是,他把这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既用了原韵又切合实际,同时诗味又比较浓。书生知道王安石的改诗后连连称妙!——不妙也妙!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

一天他来到潮州,偶然同当地的一位老秀才谈起这件事。老秀才捻须笑笑说:“大人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带,有种小鸟叫明月鸟,常在夜晚鸣叫;又有一种小虫,色黄,形体依稀若犬,民众习惯称它叫黄犬虫,夜晚喜欢蜷息在花心里。

说得王安石面红耳赤。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己无知而铸成的失误。后来王安石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

却说监察御史程颢,系河南人,与弟程颐皆究心圣学,以修齐治平为要旨。程颢尝举进士,任晋城令。教民孝悌忠信,民爱戴如父母。后入京为著作佐郎,吕公著荐他为御史。神宗素闻程颢名,屡次召见。程颢前后进对甚多。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苏轼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这是叔孙通制订的礼法。”为这事苏轼、程颐两人开始结怨。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道:“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于是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虚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跟从苏轼学习。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后人有诗叹曰:

蜀地挺生大小苏

才名卓绝冠皇都。

昭陵试策曾称赏,

无奈时艰屈相儒。

公元1100年,哲宗以25岁年纪驾崩,18岁的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已经风烛残年的苏东坡终于踏上北归路途,到了曾经流连忘返的常州终于走不动了。苏东坡给自己的一生下了个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