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八十六章 才子苏东坡

唐宋传奇 第一百八十六章 才子苏东坡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1 10:29:35 来源:笔趣阁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别号颖滨。二子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就是他。苏轼的“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道:“此人可谓善读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却说苏洵又生一个女儿,名曰小妹,因他父兄都是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耳闻目见,不少诗词歌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妹自然也才华出众。看看长成一十六岁,苏洵立心要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

忽一日,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

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初及第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后来见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好。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酊。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老泉带酒答道:“谁家儿子读两遍!”荆公道:“到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荆公大惊道:“只知令郎大才,却不知有令爱。眉山秀气,尽属公家矣!”老泉自悔失言,连忙告退。荆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递与老泉道:“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老泉纳于袖中,唯唯而出。回家睡至半夜酒醒,想起前事:“不合自夸女孩儿之才。今介甫将儿子窗课嘱吾点定,必为求亲之事。这头亲事,非吾所愿,却又无计推辞。”沉吟到晓,梳洗已毕,取出王雱所作,次第看之,真乃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不觉动了个爱才之意。“但不知女儿缘分如何?”遂隐下姓名,分付丫鬟道:“这卷文字,乃是个少年名士所呈,求我点定。我不得闲暇,转送与小姐,教他批阅完时,速来回话。”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小妹从头批点,须臾而毕。叹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作。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遂于卷面批云:

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

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未几夭亡。可见小妹知人之明,这是后话。

小妹写罢批语,叫丫鬟将文卷纳还父亲。老泉一见大惊:“这批语如何回复介甫!必然取敝。”却好堂候官到门:“奉相公钧旨取昨日文卷,面见太爷还有话禀。”老泉此时手足无措,只得将卷面割去重新换过,加上好批语,亲手交堂候官收讫。堂候官道:“相公还分付过,有一言动问:贵府小姐曾许人否?倘未许人,相府愿谐秦晋。”老泉道:“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当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但访问自知,并非老夫推托。”堂候官领命回复荆公。荆公看见卷面换了,已有三分不悦。又恐怕苏小姐容貌真个不扬,不中儿子之意,遂将姻事阁起不题。

因相府求亲不谐,小妹才名播满京城。以后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老泉都教呈上文字,把与女孩儿自阅。也有一笔涂倒的,也有点不上两句的。就只其中有一卷,文字做得好。卷面姓名叫做秦观。小妹批四句云: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批语明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却二苏,没人及得。那秦观字少游,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以下的都不在意。看了小妹批句后,不由心中暗喜。又想道:“小妹才名得于传闻,未曾面试,又闻她容貌不扬,不知是何等鬼脸?如何能见她一面,方才放心。”打听得三月初一日她要到东岳庙里烧香,不如趁此机会觑个分晓。

这天五更时分,秦少游就起来梳洗,打扮个游方道人模样:头裹青布唐巾,身穿皂布道袍,腰系黄绦,足穿净袜草履,项上挂一串拇指大的数珠,手中托一个金漆钵盂,侵早就到东岳庙前伺候。天色黎明,苏小姐轿子已到。少游看见了,虽不是妖娆美丽,却也清雅幽闲。焚香已毕,少游却循廊而上,在殿左相遇。少游打个问讯云: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答云: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问讯云: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头走一头答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直跟到轿前,又问讯云: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答: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小妹一头说,一头上轿走了。

秦少游那日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于是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中旬。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叫他大试后再来。想不到秦观一举成名,中了制科。到苏府来拜丈人,就禀复完婚一事。老泉笑道:“今日脱白挂绿,便是上吉之日,何必另选日子。只今晚便在小寓成亲!”东坡学士也从旁赞成。

这天晚上月明入水。少游在前厅送走客人之后,迳自回房,可是在他正要进房的时候,发现房门紧闭,推也不开。正在纳闷之际,回头发现庭院里的一张小桌上整整齐齐的摆着笔墨纸砚,心中更是奇怪,正当他犯疑之时,只见房门开处一个丫鬟闪了出来。

丫鬟来到少游面前,行礼之后,对少游道:“奉小姐之命,有三个题目在此,三试俱中,方准进房。这三个纸封儿内便是题目。”说完,丫鬟打开第一个纸封儿,将题目取出交与少游。少游只见上面是一首诗:钢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每句打一字。少游看过之后,会心一笑,心想:“这要是换作别人,肯定猜不出是什么意思。这分明是在说我假扮道士一事。于是他提起小桌儿上的笔也写下一首诗: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写完将答案交与丫鬟送进去。里面的苏小妹看完少游的“答案”,见每句的首字合起来正是“化缘道人”四字,心想少游果然名不虚传。就这样,少游顺利通过第一关。

接着丫鬟又把第二个“试题”交与少游。少游一看仍然是一首诗: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只不过这次在下面多了一句“每句一人名”。少游心想,这样简单的题目,也太低估了我的智商。于是在下面写了孙权、孔明、子思(孔子的孙子)、太公望(姜子牙)四个名字。答案无疑是对的。

少游见前两个题目已顺利过关,想必第三个题目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于是他打开第三个题目,可是这一次他傻了眼。只见上面写着“闭门推出窗前月”,要求对出下联。少游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来。正当他面对着一个水缸苦思冥想之时,苏轼悄悄走来了(其实这次“考试”,本就是苏轼兄妹两人设计好的),他看见少游苦思不得其解,遂在地上捡起一块儿石头儿朝少游面前的缸中扔去。“噗通”一声,水缸中天光月影顿时一片混乱。少游见此情景,灵机一动,提笔写下“投石冲开水底天”一句交与丫鬟。

丫鬟走进房中,不一会,只听“吱呀”一声,房门大开,丫鬟端着三杯酒来到少游面前说:“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花红赏劳。”少游经过这番“考试”,心中意气扬扬,于是一口气喝了三杯酒,方才与小妹同房。正是:

聪明女得聪明婿,

大登科后小登科。

后来少游以才名被征为翰林学士,与二苏同官。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希有。

后来苏小妹先少游而卒,少游思念不置,终身不复娶。

苏东坡认识一位道友,叫做佛印禅师。你道这禅师如何出身?他是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氏,姓谢名端卿,表字觉老,幼习儒书,通古今之蕴。一日应举到京,东坡学士闻其才名,每与谈论,甚相敬爱,遂为莫逆之友。

忽一日,神宗皇帝因天时亢旱,准了司天台奏章,特于大相国寺建设一百零八分大斋,征取名僧宣扬经典,祈求甘雨以救万民。命翰林学士苏试制就吁天文疏,且命他充行礼官主斋。苏试三日前便到寺中斋宿,传言御驾不日亲临。方丈铺设御座,一切规模十分齐整,把个大相国寺打扫得一尘不染。

却说谢端卿闻知此事,问东坡道:“小弟想兄长挈带入寺一瞻御容,不知可否?”东坡对他说道:“足下要去亦有何难?只消扮作侍者在斋坛承直。圣驾临幸时便得饱看。”谢端卿只为一时稚气,欣然不辞。遂去借办行头,装扮得停停当当,随东坡学士入相国寺来。东坡分付主僧,只等圣驾到来,端卿就顶侍者之名上殿执役。

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法事之盛自不必说。东坡学士起了香头拜了佛像,退坐于僧房之内。吃斋方罢,忽传御驾已到。东坡学士执掌丝纶日觐天颜,到也不以为事,谢端卿却是面上红热,心头突突乱跳。矜持了一回,按定心神,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之中,不过是添香剪烛,供食铺灯。不一时神宗驾到,东坡学士同众僧摆班跪迎,内官捧有内府龙香,神宗御手拈香已毕,铺设净褥,行三拜礼。神宗到方丈登了御座。众人叩见以毕,神宗夸东坡学士所作文疏优美。东坡学士再拜,口称不敢。主僧取旨献茶,捧茶盘的正是谢端卿。

端卿偷眼看那圣容,果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天威咫尺,毛骨俱悚,不敢恣意观瞻,慌忙退步。神宗见他方面大耳秀目浓眉,身躯伟岸与众不同,当下开金口启玉言,指着端卿问道:“此侍者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主僧先不曾问得备细,一时不能对答。还是谢端卿叩头奏道:“臣姓谢名端卿,江西饶州府人,新来寺中出家。幸瞻天表不胜欣幸。”神宗见他应对明敏龙颜大喜,又问道:“卿通经典否?”端卿奏道:“臣自少读书,内典也颇知。”神宗道:“卿既通内典,赐卿法名了元,号佛印,就于御前披剃为僧。”那谢端卿的学问与东坡肩上肩下,他为应举到京,指望一举成名建功立业,如何肯做和尚?不过违背圣旨罪该万死。一时出于无奈,只能叩头谢恩。

当下主僧引端卿重来正殿参见如来,然后引至御前如法披剃。钦赐紫罗袈裟一领,随驾礼部官取羊皮度牒一道,填写佛印法名及生身籍贯付端卿受领。端卿披了袈裟紫气腾腾,分明是一尊肉身罗汉,手捧度牒重复叩头谢恩。神宗道:“卿既为僧,即委卿协理斋事,异日可作本寺住持,勿得玷辱宗门有负朕意!”说罢起驾回宫。

东坡和众僧于寺门之外跪送过了,依然来做斋事。从此端卿只称佛印,介人为他是钦赐剃度,好生敬重。原来宋时最以剃度为重,度牒一张要费钱千贯方得到手。今日端卿不费分文得了度牒,若是别人那可是千古奇逢万分欢喜。只为佛印弄假成真非出本心,一时勉强出家气闷不过,后来只在相国寺翻转经藏,把功名富贵之想化作清净无为之业。东坡学士心想:谢端卿本为上京赴举,我带他到大相国寺瞻仰天颜,遂尔披剃为僧,却不是我连累了他!他今在空门枯淡,必有恨我之意。每每于语言之间微微挑逗。谁知佛印心冷如冰,口坚如铁,全不见丝毫走作,东坡只是不信。后来东坡触犯王相连遭谪贬,到哲宗年间复召为翰林学士。其时佛印年力尚壮,仍在大相国寺挂锡。东坡想起初年披剃之事,遂劝佛印:“若肯还俗出仕,下官当力荐清职。”佛印笑而不答。

那一日仲春天气,学士正在府中闲坐,只见院子来报:“佛印禅师在门首。”学士听得教请入来。须臾之间佛印入到堂上。见学士叙礼毕,学士便令院公于后园中洒扫亭轩,邀佛印同到园中坐定。

二人对酌,酒至三巡,学士道:“筵中无乐,不成欢笑。下官家中有一乐妓,令歌数曲以助筵前之乐。”道罢便令院公传言。不多时佛印听得有唱词,真个是词歌白雪阳春,曲唱清风明月。

佛印听至曲终道:“奇哉韩娥之吟秦青之词,虽不遏住行云,也解梁尘扑簇。”东坡道:“吾师何不留一佳作?”

佛印道:“请乞纸笔。”学士遂令院公取将文房四宝放在面前。佛印心下自言:“唱是十分好了,却不知生得如何?”遂拈起笔来做一首《西江月》词:

窄地重重帘幕,临风小小亭轩。绿窗朱户映婵娟,忽听歌讴宛转。既是耳根有分,因何眼界无缘?分明咫尺遇神仙,隔个绣帘不见。

佛印写罢,学士大笑道:“吾师之词,所恨不见。”教左右卷上绣帘,唤出那女孩儿。女孩即从里面走出来,看着佛印道了个深深万福。佛印把眼一觑,女孩不但唱得好,而且生得好。但见:娥眉淡扫,莲脸微匀。笋指尖长,足步金莲。好好好,好如天上女;强强强,强似月中仙。

东坡唤院公斟酒,叫那女孩儿把盏。学士道:“此女小字琴娘,自幼在于府中,能抚七弦之琴,会晓六艺之事。吾师今日既见,送你何妨?”佛印当时已自八分带酒,言称告回。琴娘曰:“禅师且坐,再饮几杯。”

佛印又饮数杯,不由大醉,学士令院子扶入书院内,安排睡了。学士心中暗想:“我一向劝这和尚还俗出仕,他未肯松口。趁他今日酒醉,有调戏琴娘之意,若得他与这个妮子上得手时,那时拿定他破绽,定要他还俗,何怕他不从!”即唤琴娘到面前道:“你省得那和尚做的词中意吗?后两句道:‘分明咫尺遇神仙,隔个绣帘不见。’这和尚不是好人,其中有爱慕你之心。你今夜可到书院内与和尚就寝,我明日赏你三千贯钱,作房奁之资。我与你主张,教你出嫁良人。

琴娘听罢不敢不从,轻移莲步怀着羞脸,径来到书院内。佛印大醉昏迷不省,琴娘坐在和尚身边,用尖尖玉手去摇他时,一似蜻蜓摇石柱,蝼蚁撼泰山。和尚鼻息如雷,哪里摇得动!

琴娘自初更摇起,直摇到五更,争奈和尚大醉,了不得事。琴娘心中好慌,不觉两眼泪下。不料琴娘的眼泪,却好都弹在佛印的脸上。

那佛印飒然惊觉闪开眼来,壁上灯尚明。只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坐在身边。佛印大惊道:“你是谁家女子?深夜至此有何理说?”琴娘见问且惊且喜,揣着羞脸道个万福道:“贱妾乃日间唱曲之琴娘也,听得禅师词中有爱慕贱妾之心,故夤夜前来,无人知觉,欲与吾师效**之欢,万乞勿拒!”

佛印听罢大惊曰:“娘子差矣!贫僧夜来感蒙学士见爱,置酒管待,乘醉乱道,此词岂有他意?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吾之清德一旦休矣。”琴娘听罢哪里肯去。佛印见琴娘不肯去,便道:“是了,是了,此必是学士教你为难我来!吾修行数年,止以诗酒自娱,岂有尘心俗意。你若实对我说,我有救你之心。如是不从,别无区处。”琴娘眼中垂泪道:“果然是学士叫我来的。若是吾师肯从贱妾**之欢,明日赏钱三千贯出嫁良人;如吾师不从,明日即把我逐出府门。望吾师周全救我!”道罢深深便拜。佛印听罢呵呵大笑,便道:“你休烦恼!我救你。”遂去书袋内取出一幅纸,见有文房四宝在桌上,佛印捻起笔来做了四句诗:

传与巫山窈窕娘,

休将魂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

不逐东风上下狂。

当下琴娘得了此词,径回堂中呈上学士。学士看罢大喜,自到书院中,见佛印盘膝坐在椅上。东坡道:“善哉,善哉!真禅僧也!”亦赏琴娘三千贯钱择嫁良人。

东坡自此对佛印愈加敬重,虽妻妾在傍也不回避。佛印时时把佛理晓悟东坡,东坡渐渐有了信心。后来东坡临终不乱,相传已证正果。正是:

东坡不能化佛印,

佛印反得化东坡。

若非佛力无边大,

那得慈航渡爱河!

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了江?

佛印富有机智捷才。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放在门口,苏东坡问:

“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的那些念珠干嘛?”

佛印回答:“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佛印说:“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呀!”

杭州多彩多姿,而西湖又引人入胜。苏东坡也经常参与西湖上的游乐生活。西湖上的游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同乐,一种是挟妓游湖。家庭妇女是望妓而生畏意,而妓女则是望家庭妇女而有妒心。妓女们从心里盼望能跳出火坑,自己也有家有儿女。苏东坡有时和妻子儿女一齐去游湖,有时也与妓女朋友们同游。

苏东坡还有一个和尚朋友名叫了然。他常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楼,秀奴便不再见他。一夜他喝醉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这个和尚因谋杀罪而受审。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却今世苦相思。”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禁大怒,下令将了然和尚押赴刑场斩首。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东坡公私还是很分明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