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七十一章 仁宗遇秀才

唐宋传奇 第一百七十一章 仁宗遇秀才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诗曰:

一寸舌为安国剑,

五言诗作上天梯。

青云有路终须到,

金榜无名誓不归。

却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心中郁闷,不觉一载有余。忽一日,仁宗皇帝在官中,夜至一更时分,梦见一个金甲神人,坐驾太平车一辆,上载着九轮红曰,直至内廷。猛然惊觉,乃是南柯一梦。至来日,早朝升殿,臣僚拜舞己毕,文武散班。仁宗宣问司天台苗太监道:“寡人夜来梦见一个金甲神人,坐驾太平车一辆,上载九轮红曰,此梦主何吉凶?”苗太监奏曰:“此九日者,乃是个‘旭’字,或是人名,或是州郡。”仁宗曰:“若是人名,朕今天要见此人,如何得见?卿与寡人占一课。”原来苗太监曾遇异人,传授诸葛马前课,占问最灵。当下奉课,奏道:“陛下要见此人,只在今日。陛下须与臣扮作白衣秀士,私行街市,方可遇之。”仁宗依奏,卸龙衣,解玉带,扮作秀才,与苗太监一般打捞。出了朝天门,径往御街并各处巷陌游行。及半晌,见座酒楼,乃是有名的樊楼。

仁宗皇帝与苗太监上楼饮酒,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王正盛夏炎热。仁宗手执一把白梨玉柄扇,倚着栏杆看街。将扇柄敲楹,不觉失手堕于楼下。急下去寻时,无有。二人饮酒毕,算还酒钱下楼。

行到状元坊,有座茶肆。仁宗道:“可吃杯茶去。”二人又入茶肆坐下,忽见白壁之上有几句诗。

其一:

旅店萧萧形影孤,

时挑野莱作羹蔬。

村夫不识调羹手,

问道能吹笛也无?

其二

屈曲交枝翠色苍,

困龙未际土中藏。

他时若得风云会,

必作擎天白玉粱。

其三;

宋玉徒悲,

江淹是恨,

韩愈投荒,

苏秦守困。

后写:“锦里秀才赵旭作。”

仁宗一见失惊道:“莫非此人便是朕梦中之人?”苗太监便唤茶博士问道:“壁上的诗是何人写的?”茶博士道:“告官人,这个词是一个不得第的秀才写的。”苗太监又问:“他是何处人氏?今在何处安歇?”茶博士道:“他是西川成都府人氏,现在对过状元坊店内安歇,专与人写诗作文,有时也到茶坊中吹笛,觅讨些钱物度日。”仁宗便教茶博士:“你去寻他来,我要求他文章。你若寻得他来,我自赏你。”茶博士走了一回,寻他不着,叹道:“这个秀才,真个没福,不知何处去了。”正回转来,却好遇到赵秀才。茶博士上前楼住道:“赵秀才,我茶肆中有二位官人等你,教我寻你不见。”赵旭慌忙走入茶坊,相见礼毕,坐于苗太监肩下。苗太监问道:“壁上文词,可是秀才所作?”赵旭答道:“学生不才,信口胡诌,甚是笑话。”仁宗问:“秀才是成都人,却缘何在此?”赵旭答道:“来京赶考”。一边说一边于袖中捞摸。即时取出一把月样玉柄白梨扇子来,正是仁宗掉的那把。苗太监接过看时,上有新诗一首。诗道:

苗太监问道:“此扇从何而得?”赵旭答道:“学生从樊楼下走过,不知楼上何人坠下此扇,偶然插于学生破蓝衫袖上,回去就胡乱写了首诗”。苗太监道:“此扇乃是此位赵大官人的,因饮酒坠于楼下。”赵旭道:“既是大官人的,即当奉还。”

仁宗接扇后问道:“秀才家居锦里,是西川了,可认得王制使么?”赵旭答道:“学生认得王制使,王制使不认得学生。”仁宗道:“他是我外甥,我修封书,着人送你一同去投他,教你发迹如何?”赵旭倒身便拜:“若得二位官人提携,不敢忘恩。”苗太监道:“秀才,你有缘遇着大官人抬举,何不作诗谢之?”赵旭应诺,当即作诗一首。诗曰:

白玉隐于顽石里,黄金埋入污泥中。今期遇贵相提掇,如立天梯上九重。

仁宗笑道:“何作此诗?我也未必荐得了你。”

苗太监道:“秀才,你回下处去,待来日早辰,我自着人将书并路费一同送你起程。”赵旭问道:“大官人第宅何处?学生好来拜谢。”苗太监道:“第宅离此甚远,秀才不劳访问。”赵旭就在茶坊中拜谢二人,三人作别而去。

到来日,赵旭早起等待。果然昨日的秀士引着一个虞候,担着个衣箱包袱到来,只不见赵大官人。赵旭出店迎接,相见礼毕。苗太监道:“赵大官人委此人送你起程,与你文书赍到成都府去。文书都在此人处,你路上小心径往。”赵旭再一称谢,问道:“官人高姓大名?”苗太监道:“在下姓苗,秀士见到王制使时自然晓得。”赵旭道:“学生此去倘然得意,决不忘犬马之报。”遂吟诗一首写于素笺,以寓谢别之意。诗曰:

空中扇坠篮衫插,

袖里诗成黄阁留。

多谢贵人修尺一,

西川制使径相投。

苗太监领了诗笺作别自回,赵旭算还了房钱,一日后起程。

于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约莫到成都府地面百余里之外,听得人说王制使离任去了,新制使马上就到。赵旭闻信大惊,自想:“我特地来寻,却又离任,我真如此命薄!怎生是好?”虞候道:“不须愁烦,打听得实再说。”赵旭行一步,懒一步,再行二十五里,到了成都地面。接官亭上人声喧闹。虞候道:“秀才,我与你到接官亭上看一看。”赵旭道:“不可去,我是个无倚的人。”虞候不管他说,一直将着包袱挑着衣箱,径到接官亭上歇下。

虞候道:“众官在此等侯?何不跪接新制使?”众官失惊问道:“不见新制使来?”虞候打开包袱拆开文书道:“这位便是新制使。”赵旭吃了一惊。虞候又开了衣箱,取出紫袍金带象简乌靴,戴上舒角璞头宣读圣旨。赵旭谢恩,叩首拜敕,授西川五十四州都制使。众官相见,行礼已毕。赵旭问虞候道:“前者送我起程的,是何官宰?”虞候道:“此是司天台苗公公,分付我与你同来。”赵旭又问:“那与苗公公在茶肆中一起喝茶的赵大官人又是谁?”虞候道:“那是当今圣上”。赵旭大惊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也。”

次日上任,自然是骏马雕鞍,威仪整肃。上任已毕回家拜见父母。父母见他紫袍金带象简乌靴,不由惊惧问道:“你科举不第流落京师,如何便得此职?又如何除授本处为官?”赵旭具言前事。父母闻知拱手加额,感日月之光,愿孩儿忠心报国以谢皇恩。

赵旭从此西川做官,兼管军民。父母惧迎在衙门中奉养。所谓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禄。有诗为证:

相如持节仍归蜀,

季子怀金又过周。

衣锦还乡从古有,

何如茶肆遇宸游?

却说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以“白衣卿相”自诩。

柳永虽然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他无意间惹怒了当朝皇上宋仁宗,因此不得重用,中科举后只是得了个余杭县宰。在他上任途经江州时,结识了名妓谢玉英,这位谢玉英色佳才秀,平生最爱唱柳永的词。两人相遇后顿有惺惺相惜之意。临别时柳永给她写了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平添了不少风流韵事,又结识了许多浙江名妓,但他心中依然想念谢玉英。任满回开封时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谢玉英外出接客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诗一首,讲述三年前的恩爱光景以及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写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家后看了柳永的词,感叹他果然是个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约,于是卖掉家私赶往东京找寻柳永。几经周转,谢玉英终于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中找到柳永。久别重逢,两人再续前缘,谢玉英就在陈师师家中住下,与柳永度过了一段如同夫妻般的生活。

柳永在官场之上屡遭挫折,在他任屯田员外郎期间,再次惹怒朝中重臣,宋人宗贬了柳永的官后,又下了一道圣谕:“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宋仁宗的这道圣旨让柳永的名气一下子飙升,各地的名妓纷纷前来求柳永赐词,柳永来者不拒,而且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感谢宋仁宗的英明,因为他的这道圣旨,为中国文坛增添了一位永垂不朽的大师。

多年的放浪生活,让柳永身心疲惫,最后死在了名妓赵香香的家中。柳永死后,东京的名妓纷纷为他戴孝守丧。出殡那天,东京半城镐素一片哀声。这就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故事。

这些都是好事,再讲个坏事。

却说有个商人名叫乔彦杰,住在杭州观音庵附近,家里有一个妻子高氏,两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上下,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叫玉秀。乔彦杰常去开封贩卖丝织品,又从东京贩枣子杂货回杭州卖,从中获利。

乔彦杰有个好色的毛病,见到美女就容易上头。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乔彦杰从开封走水路回杭州,看到邻船上有个青春貌美的小娘子,一打听,得知是某位死去巡检的二娘子,他便花了一千贯银钱,向巡检大夫人买了她作妾。

乔彦杰带着小娘子周氏回家,妻子高氏见了焦躁起来,于是与乔彦杰约法三章,叫他在外面另买个房屋与她住,两边分开,乔彦杰答应了。从此以后,乔彦杰3天有2天在周氏屋里,隔几日回家一次,熟人都去周氏屋里找他。

转眼时间到了景祐元年(1034年)秋,乔彦杰又要去开封卖丝,嘱咐两妻妾互相照应后,乔彦杰就出门了。不料这次到了年底,乔彦杰还不见回来。当地有个海宁砌江塘的工程要让乔彦杰去做,里长便找到了他的小妾周氏。

乔彦杰不在家,周氏便雇了个叫名叫董小二的伙夫代替他做工,从此董小二便常与周氏往来,打打下手,听候吩咐。又过了几月,乔彦杰还不见回,周氏耐不得寂寞,便与董小二一处做了夫妻。

左邻右舍都知道此事,风声渐渐传到大娘子高氏耳中。高氏怕家风败坏,便教仆人洪三接周氏回乔家大屋。周氏一并带了董小二回来,说可以留他在家里做工。高氏心想放在眼皮底下也好,就答应了。

没想到这董小二在家里做工近1年,不仅常常欺压老仆人洪三,还奸污了高氏的女儿玉秀。玉秀不敢说,高氏却在她身上发现了痕迹,逼问之下,得知是董小二所为,满口叫苦起来,只恨这周氏与董小二坏了自己女儿。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中秋,高氏想到一条计策,在家摆团圆宴,与周氏、董小二、女儿玉秀、仆人洪三一块吃酒,灌醉了小二,让玉秀和洪三回房睡觉,威逼周氏和自己一起用绳索、斧头杀死了小二,然后叫洪三将尸身绑上石头,丢去了新桥下河水中。

不料杭州武林门外清湖闸住着个制鞋皮匠,进城一月没回家,他的妻子程氏天天进城找,一日在新桥下发现了董小二尸身,穿着与自家丈夫极其相似,她误以为是丈夫,请王酒酒帮忙捞尸,答应给他五十贯酬劳。

王酒酒认得那是乔家的帮工董小二尸身,但故意不说破,得了五十贯后,又奔去乔家勒索,他威胁乔家大娘子高氏说:我知道人是你们杀的,如果给钱,咱就闭嘴;如果不给,咱就闹到衙门去。高氏瞧不上王酒酒,痛骂一顿赶走了他。

王酒酒一怒之下果然去宁海郡安抚司出首告状。安抚司相公听说后,将尸身与乔家4人全拘捕到案,一审之下,洪三先招了,紧接着高氏、周氏也招了。乔家4人都受了棍棒押在牢中,不出三天全部病死。安抚司相公上报朝廷,抄了乔家资财。

却说乔彦杰两年后回来,乡人告诉他走后发生的事,乔彦杰一听浑身透凉:“不想我今日无家可归,这便如何是好?”

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头,不觉就到了新桥河边,回想过去合家欢喜妻女双全,现在却落得家破人亡,于是拨开脚步望河中一跳,自己也做了水中之鬼。

却说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有一个叫宋祁的官员到开封城外游赏景色,见到老农耕田,便上前作揖,打趣说道:“老丈辛苦了。看来今年您大丰收啊。您觉得应该感谢老天爷眷顾呢,还是感谢皇上洪福?”老农“俯而笑”,然后将宋祁狠批一顿:“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我每日辛勤劳作,今日之获,全是我的汗水换来,为何要感谢老天爷?我按时纳税,官吏也不能强我所难,我为什么要感谢皇上?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没见过像你这么蠢的。”宋祁被老农骂得悻悻然,也不敢生气。

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宫中的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都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想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有人能做到。

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仁宗有一匹御马,名字叫玉逍遥,通体洁白性格温驯。玉逍遥是马中极品,每一个步伐都不徐不疾整齐划一,仁宗驾驭它不用马鞭,只消轻轻碰一下它的尾巴,玉逍遥便自动将速度调整到主人的要求上。玉逍遥通灵并且忠诚,有一天燕王把它借走,谁知刚一靠近,玉逍遥就腾空前蹄大发雷霆:我是御马,你丫又不是皇帝,不能御!如此反复,燕王的面子碎了一地,只好气嘟嘟地把玉逍遥还给赵祯。赵祯的面子挂不住,把玉逍遥发配到南城的马铺闭门思过。过了一段时间,赵祯想玉逍遥,又让它回到身边。玉逍遥见到赵祯,四个腿齐齐跪伏在地,请赵祯上马。赵祯上马后,玉逍遥依然是那么沉稳、矫健。

赵祯驾崩后,玉逍遥日夜长鸣,不吃不眠,以忠诚为它的好主人殉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