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包拯与狄青

唐宋传奇 第一百六十九章 包拯与狄青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

包拯28岁考取进士,他为人品行端正,愿意为老百姓发声,深受老百姓喜欢,许多人沉冤得雪。包拯第一次成亲,娶了李家的女儿。李氏长得漂亮,性情却不怎么好,喜欢无事生非找他吵闹,折腾得包拯烦躁不已。

后来李氏生病去世,包拯又娶了一个姓董的女人做继室,董氏温柔贤淑,包拯极其满意。

董氏过门后生了两个女儿,可是没能生出儿子。包拯有些心急。董氏劝包拯从外面买一个丫鬟做妾,包拯犹豫了一会儿就答应了。

于是包拯就买了个丫鬟,连续两年她的肚子都没有动静,董氏却又怀孕了,这回生了个儿子,取名包繶。小妾嫉妒董氏出言不逊,被包拯赶了出去。包拯精心培养这个儿子,包繶也很争气,长大以后做了太常寺太祝。

包拯为包繶娶了崔氏做媳妇,但是包繶结婚6年后就去世了。包拯悲痛欲绝,自己已经老了,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来宋仁宗问包拯该立谁做太子时,包拯说:“我自己60多岁了,也没有儿子,怎么会考虑您的事呢!”

就这样包拯天天长吁短叹,为自己没有儿子发愁。63岁那年,包拯生了一场大病,他把守寡的儿媳崔氏叫过来,吩咐她好好料理家中的事。没想到儿媳偷偷告诉他一个消息:其实您有儿子。

包拯一听不肯相信,儿媳却牵了一个孩子过来,果然与包拯长得很像。原来那个丫鬟被赶出去时已经怀孕,生下了这个孩子偷偷抚养。崔氏知道把他接了回来,包拯为儿子取名包诞。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这样的大人物也怕自己无后,这与当时的封建文化和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却说包拯上任后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有一农人至县衙,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走了,请求捉拿罪犯。割牛舌并无财利可图,包拯推断此事肯定是仇家所为,于是叫农人回家把牛杀掉卖肉。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疑案遂破。

天长县有个富翁姓张,妻房已丧,没有孩儿,止生一女,招得个女婿。那张老年纪已过六十,因此把田产都交给女婿,并做一家赖其奉养。女儿女婿开始还也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不想以后渐渐疏懒,老大不堪。张老自想道:“‘女儿落地便是人家的人,我年纪虽老,精力未衰,何不娶个偏房?倘或生得一个男儿,也是张门后代。”于是又央媒娶了个鲁氏之女,年方二八。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张老十分欢喜,亲威之间都来庆贺。惟有女儿女婿暗暗烦恼。张老随将儿子取名一飞,众人皆称他为张一郎。

又过了二年,张老患病沉重不起,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道:“我只为女婿女儿不孝,故娶你做个偏房。天可怜见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都给你们,争奈他年纪幼小,你又是个女人,不能支持门户,不得不与女婿管理。我若明说他年要归我儿,又怕他暗生毒计加害你们。我这遗书中暗藏哑谜,你可紧紧收藏。待我儿成人之日再去告理。倘遇着廉明官府自有主张。”鲁氏依言收藏过了。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来,嘱咐了儿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一看,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就交付浑家收讫。张老数日之后病重而死,那女婿殡葬丈人已毕,道是家财尽是他的,夫妻两口洋洋得意。鲁氏母子另外赁间房子居住。

却说鲁氏抚养儿子,渐渐长成。因忆张老遗言,带了遗书当官告诉。包拯问她有何凭据。鲁氏掏出遗书,只见上面写着: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包拯问孩子到底叫张一还是叫张一飞。鲁氏和女婿都说叫张一飞。包拯于是对女婿说:家财都是你舅子的。你道你岳父怎么把‘飞’字写做‘非’字?只恐你舅子年幼被你谋害,故此用这机关。如今被我识破,再有何说?”当下举笔把家财都判还张一飞,众人拱服而散。后人有时赞曰:

异姓如何拥厚资?

应归亲子不须疑。

书中哑谜谁能识?

包公神明果足奇。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大都敛取无数砚台赠送给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端州有一耕夫,不记姓名。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他出言不逊,邻人就把他打死了。家人把邻人告官。问成死罪。不久右首邻家生了一子,口里才能说话,便把前生事体都说了。他说:“我就是耕者,被邻人打死。死后见阴司,阴司怜我无罪,命我复生。我说尸首已坏,阴司就把我托生为右邻之子。历历述说无一不记。看见他的人及他的父母都叹为异事。此话传到狱中,那个抵罪的邻人便道:“吾杀了耕者,问成死罪。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该放条活路。若不然,死者得生了,生者到要死了,我这一死还是抵谁的?”包公断道:“一死自抵前生,岂以再世幸免?”不准其诉。

有一个寺僧和妇人通奸,被一个小孩撞见,僧人就杀掉了小孩。后来事情败露,僧人知道自己肯定会判死刑,就胡乱招供说他和三十多个女子都有奸情,其中包刮寺庙附近的曹氏。包公把这些妇人都抓起来准备审问。这天开堂之后,曹氏忽然站出来,神色自若地说愿意和僧人对质。州官就带和尚来指认。和尚指着曹氏说:”你不是曹家的女儿吗?我和你最为亲近了!“曹氏女说:”既然如此,我身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你应该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曹氏当场请女官检查,原来她的小肚子上有个很大一块痣。包公这才知道僧人胡说,就好言安慰曹氏回家。曹氏长叹一声说:”我是冤枉的,其她人可能也是冤枉的呀!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也是一个废人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说完就自刎在大堂上。包公后来把其她女子都放了。

包公首次响亮地喊出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八个大字,流传至今。要做到这八个字,只能先从自身做起。他平时办案执法没有私人请托条子,没有亲朋好友因私事打扰,为秉公执法而“六亲不认”。

他调任庐州(含合肥)知州时,家乡亲友个人笑逐颜开,以为可以大沾其光,纷纷跑去拜望,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他娘舅觉得外甥来当官,自己犯点事也总会得点照顾,但包公照例开庭审讯,按律责打七十大板。从此以后亲戚朋友都格外小心,谁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亲友们有的骂包公六亲不认,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钓誉。包公坦然自若,挥毫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末两句意思是:史书中记载着圣贤的教诲,我要身体力行,决不违背,免得给后人留下耻辱。这是包公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包拯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太监在送来的礼品盒上题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过挥笔回敬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言辞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赵祯赞叹不已。

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廷对于这种威胁自然要讨伐,事起仓促之际临时起兵,宋朝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此时调防边境,真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构筑防御工事,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和训练,积贫积弱造成的状况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因此也就不敢轻易出兵再战,只能暂时稳定下来,徐图后计。

就在这段时间,范仲淹写下那首著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推行新政的时候,有些反对新政的人诬陷范仲淹和赞成新政的人是“朋党”,滥用职权。当时,谏官欧阳修也赞助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后来,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受到牵连,也被贬官到外地去了。

欧阳修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泥土地上划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识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获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阳)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当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僚。

欧阳修自己也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到了晚年还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一篇篇拿出来,仔细推敲修改。他的夫人劝阻说:“为什么要这样吃苦呢?你又不是学生,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笑着回答说:“我虽然不怕先生责怪,但是怕后生讥笑。”

他的夫人听了,也就不再劝阻了。

北宋由于始终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时代还有一些大将之才外,其余时代,根本没有出色的军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年间,才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就是北宋著名的“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是仁宗最为欣赏和信任的一员武将。后世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说他从王禅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术,是受命于天,专门来解除宋朝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们一同视为救宋室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还在脸上刺上象征罪犯身份的纹身。因为这个原因,狄青冲锋陷阵时都会带上独特的面具。

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任命狄青为延州指挥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屡次立下卓越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很欣赏他,就把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也认为狄青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仁宗劝他敷药除掉,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以臣有微功,屡加迁擢,并非论及门第。臣有今日,正为此涅,臣愿留示军中,可作劝勉。”仁宗道:“卿言有理,随卿所欲。”旋命狄青为彰化军节度使,复擢为枢密副使。

皇祐初年,广源州知州侬全福被交趾人杀死。全福妻阿侬改嫁商人,生子侬智高,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复将商人杀害,与母占据傥悮州。

广源州地近交趾,并有此州。交趾人兴兵进攻,执住智高母子,见智高状貌雄伟,把他赦宥,且令他任广源知州。但侬智高仍怨恨交人,潜集部曲袭据安德州。侬智高僭称南天国,改元景瑞。侬智高入贡中国自愿内附。但宋廷不愿收纳智高结怨交人,遂拒绝贡使。侬智高又奉金函书力请投诚,仍不见报。侬智高恼羞成怒入窥中国,欲与宋朝争衡。广州进士黄师宓郁郁不得志,投入智高愿为谋主。他劝智高用敝衣等物与边民换取粟米。知州陈珙差人诘问,智高说:“洞中饥馑,所以易粟赈饥”陈珙信以为真毫不防备。智高复用师宓计,率众五千进攻邕州,将陈珙缚住。智高遂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内,改元启历。

广南一带久不被兵,智高麾众四出连陷八州,接着进围广州。仁宗接得警报,即调广东钤辖陈曙发兵西征。

这时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来送回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便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负责处理广南叛乱,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要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到,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最后溃败于昆仑关。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将领到堂上,将陈曙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众将领都吓得两腿颤栗。

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于是心生一计,只见他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料,若能制敌,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要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制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

狄青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休整十天,叛军认为宋军不会很快进击。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人马,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智高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遁往大理,后来死在那里。

黎明时狄青带着部队开进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叛军的人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说是侬智高,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么知道是假是真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啊。”

狄青平定邕州后带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恍然大悟,对狄青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到京师后,仁宗赏给他一套宅第,并拜狄青为枢密使,朝野舆论立即大哗。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道,曹彬战功卓着,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仁宗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担任枢密使后,自恃功劳很大,十分傲慢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我的。”朝廷上上下下都觉得是个问题。当时文彦博执政,说他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宋仁宗让他出任节度使。狄青上书自己无罪却遭外放,很是委屈。

宋仁宗就向文彦博提及此事,说狄青是忠臣,不应该如此待他。文彦博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只因为得到军心,所以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宋仁宗默然。

狄青还不知道此事,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白。文彦博正面看着他说:“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吓得后退好几步。

不久后狄青出判陈州,临走前,他对自己的一位亲信说:“我此去必死“。

狄青到藩镇去以后,宋仁宗每个月都要派使者去慰问看望。这是明显的不信任,对狄青来说更是一种变相的羞辱。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一整天都惊吓疑虑。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三月,抑郁而终。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