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六十七章 真宗的真爱

唐宋传奇 第一百六十七章 真宗的真爱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其父宋太宗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但赵元佐后来因叔叔赵廷美被害而诱发精神病,太宗再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赵元僖又早逝。

至此才轮到老三赵德昌当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是为宋真宗。

赵恒从小生活在皇宫中,虽然皇帝不是人人都能够当的,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不知道有些事能不能做,赵恒有一次在皇宫中到处玩耍,伺候的太监没注意,他就一个人跑到皇帝的宫殿中。

当时宫殿中没有人,大殿的中间放着一把金灿灿的龙椅,扶手和靠背上都雕刻着精美的龙图腾,在太阳的照射下,金灿灿的非常好看,赵恒平时看见伯父赵匡胤坐在上面非常英勇威武,于是也小跑着过去坐在龙椅上。这时赵匡胤带着弟弟赵光义走了进来,赵光义一见儿子坐在龙椅上,吓得马上跪在地上请罪,赵匡胤不仅没当回事,反而走到赵恒身边问道“皇上好当吗?”,赵恒回答道:“由天命耳”,意思就是听从天命。

赵匡胤听完这句话哈哈大笑,于是对赵光义说道:这个孩子有前途,要好好培养。后来赵光义去世后,皇位果然传给了三儿子赵恒。

却说一日早朝,真宗欲立刘娥为后,有一大臣出班奏道:“刘妃出身微贱,不足母仪天下。”真宗视之,乃是翰林学士李迪,不觉变色道:“妃父刘通,曾任都指挥使,怎得说是微贱?”言甫毕,又有参知政事赵安仁出奏道:“陛下欲立继后,不如沈才人出自相门,足孚众望。”真宗道:“后不可以僭先。且刘妃才德兼全,不愧后仪,朕意已决,卿等毋庸多渎!”李、赵两人碰得一鼻子灰,只好告退。真宗即命丁谓传谕杨亿,令他草诏册后。亿有难色,丁谓道:“勉为此文,不忧不富贵。”杨亿听了此语,竟摇首道:“如此富贵,却非所愿,请公改谕他人。”丁谓乃命其他学士草制,竟册刘娥为后,并晋授杨修仪为淑妃,沈才人为修仪,李才人为婉仪。

刘娥既正位中宫,更留心时事,旁览经史,每当真宗退朝,阅天下章奏,辄至夜半,后侍坐右侧,得以预览,所见皆记忆不忘。真宗有所疑问,她即援古证今,滔滔不绝,因此愈得帝欢,渐渐的干预外政了。

刘娥是四川人,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襁褓中的刘娥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善于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很小就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生意不好,就想把刘氏卖掉。这年他带着刘姑娘从四川来汴梁。船过真州长芦时,有个和尚法灯在岸边看到刘娥,不觉神魂荡漾遍体酥麻,心内想道:“这妇人不知是甚样人家?却生得如此美貌!若能与她同睡一夜;死也甘心!”

又想道:“我和尚也是父母长生,怎地剃掉了这几茎头发,便不许亲近妇人了?我想当初佛爷也是扯淡,你要成佛作祖,止戒自己罢了,却又立下这个规矩,连后世的人都戒起来。我们是个凡夫,哪里打熬得住,难道和尚不是人吗?”又归怨父母道:“当时既是难养,索性死了,倒也干净!”越想越气,后来还写了一首诗:

少年不肯戴儒冠,

强把身心赴戒坛。

雪夜孤眠双足冷,

霜天剃发髑髅寒。

朱楼美女应无分,

红粉佳人不许看。

死后定为惆怅鬼,

西天依旧黑漫漫。

法灯于是变卖了所有资产,追随刘娥一行入京,幻想有机会把她骗到手。

到了开封,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马,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赵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

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见父皇龙颜大怒,表面假装遵命,立即带着刘娥出了王府,转过了几条街巷,他又牵起了恋人的手,俩人悄悄地钻进了奴才张耆家。赵恒让刘娥先住在张耆家,叮嘱张耆谁都不许告诉,然后转身对刘娥说,我会定期来看你,你先安心住下,等时机成熟我再接你回去。张耆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氏,自己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张耆的家成了赵恒的别院。此后,两个有情人隔三差五地在张耆家里相会。法灯见刘娥有了皇子做情人,自然也不敢想入非非了。

宋太宗让儿子赶走了卖艺的姑娘,仍不放心,来年,他强令十七岁的儿子迎娶了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女儿为妻,力图彻底打散儿子和刘娥这一对鸳鸯。他们自然不会想到,一场包办的皇子婚礼,根本无法斩断两个年轻恋人的情丝。

这期间,赵恒由韩王晋封为襄王,994年进封为寿王,由于大哥疯了,二哥暴病而亡,排行老三的赵恒被立为太子。赵恒的原配潘氏命薄,王妃没做几年,二十出头即早逝。太宗皇帝接着又给赵恒续娶了宣徽南院使郭守义的女儿,扼杀了他与心上人结为夫妻的念头。一对深情相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如同远在天涯,难得随心如愿。但不管父皇怎样地强迫挟持,赵恒的心永远属于刘娥,他虽已贵为太子,又有父母之命的王妃,但朝朝暮暮牵挂的,还是张耆家里那个静静守候的最初令他动心的寂寞红颜。

公元997年,太宗去世,真宗继位,刘娥把当年压在箱底的拨浪鼓又拿出来,走进了巍峨富丽的大宋皇宫,真宗封她为修仪。

真宗即位后,龚美改姓刘,与刘氏兄妹相称。由于刘氏的关系,刘美升得很快,逐渐掌握了京城军权,成为刘氏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

刘娥到了步步惊心的后宫,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法灯却依然晨钟暮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刘娥宠冠六宫,致力佛教事业的发展,把自己的脂粉钱捐出来,在淮南、两浙、江南等繁华富贵的风水宝地建造宝刹寺院,规格之高规模之大空前而不绝后,法人代表统统是法灯大师。除了香火,来自宫里的赏赐源源不绝。法灯在各大寺院给刘娥诵经,祈求佛祖保佑刘娥早日实现统领后宫的理想。

世上到底有没有救世主?有,对于刘娥来说,宋真宗赵恒对她的爱是持之以恒的。

尽管如此,刘娥封后之路也和情路一样艰辛。景德元年,赵恒封36岁的刘娥为四品美人,位置在20岁的杨氏前面。在真正的爱情面前,年龄不是距离,出身不是问题。可是无论皇上和她怎样恩爱,两人都生不出孩子。宋真宗赵恒命里缺子,和郭皇后生的儿子赵佑九岁那年病死了,其他四个皇子也没能活过10岁。天子无后,势必会影响国计民生,40岁的真宗焦虑加抑郁。郭皇后在景德四年也病死了,真宗放出风想立刘娥为后,马上遭到大臣们反对,理由是刘娥出身微贱,最最重要的是她生不出儿子。大臣们请求立宰相沈伦14岁的女儿沈才人为皇后,真宗不答应,索性一等奖空缺。

刘美人是个很聪明的女性,通读史书,真宗批阅奏章的时候一定要她陪着,而且总是听取她的意见。刘美人当然知道母凭子贵的道理,可是自己年龄比较大,可能不能生育了,于是刘美人有意让自己的一名贴心宫女去伺候真宗。

这天赵恒回到后宫想洗手,刘美人不在。李氏神采飞扬地捧着金光闪闪的小盆子来了,赵恒的心情像窗外的阳光一样明媚。近在眼前的李氏温柔似水,肤白貌美大长腿,赵恒心中喜欢。洗完手也就不走了。夜幕降临,赵恒和李氏鸳鸯双栖蝶双飞,度过了一个美好并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李氏怀孕而且生产了。

这时刘娥来了,他看见赵受益就说: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赵祯漆黑的眸子认定刘娥是他的亲妈。淑妃杨氏也来到刘娥宫里,她拿着一块糖笑容和煦地对赵受益说:我以后天天给糖你吃。赵受益也觉得她是妈妈。李氏因为工作需要,刘娥把她安排到别的工作岗位,上岗前刘美人告诉李氏:这个孩子是我的。李氏当然不能跟刘美人对着干,就说:对,这个孩子是您的。赵恒也说:这个孩子是我和刘美人生的!

至此,刘娥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皇后的桂冠触手可及。真宗吸取上一次封刘娥为后没有成功的教训,把保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推恩,给百官加官进爵,大臣们忙着迎来送往你吃我请,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一个月后,一纸诏书封刘娥为后。本着厉行节约开源节流的方针,不搞册封仪式,不接受贺礼花篮。44岁的刘娥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当然刘太后没有演义里面那么坏,除了不让李氏认自己的儿子外,还给她上了宸妃名号。宸妃与宫女可是天大的差别。

真宗先后有5个儿子,但都陆续夭折了。赵受益的降生,真宗自然喜出望外,从小就十分疼爱他。等到受益年纪稍大一点,真宗就细心为他挑选老师,关注他的学业,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天禧二年(1018)中秋节,真宗正式下诏册立8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赵祯这个熊孩子也是奇葩,从会走路就不穿鞋袜,如果非要给他穿上,他马上哭着闹着生拉硬拽把鞋袜扔得远远的,宫人给他个赤脚大仙的绰号,说他是八仙之一蓝采和转世。

赵祯小时候很顽皮,刘后按照大宋接班人的标准严加管教,虎着脸称为虎妈。杨氏则慈爱有加,百依百顺。赵祯爱上火多痰,刘后严禁他吃生猛海鲜,赵祯偏偏好这口,每次看到刘后把油焖大虾端走便又哭又闹。杨氏心疼赵祯,她偷偷藏了虾蟹让赵祯吃,因此赵祯很害怕刘娥,很喜欢杨氏。刘娥死后,赵祯封杨氏为太后,嘘寒问暖十分孝顺。杨氏的弟弟杨景宗犯了法被刺字,说出杨氏是他的亲姐姐后,赵祯也下令赦免,为他洗去脸上的刺痕,让他跟着自己当保镖。这个杨景宗素质实在一般般,仗着姐姐的势力为非作歹,经常用一把木槌伤人,人称杨骨槌。后来杨景宗和丁谓较劲,丁谓是宰相,杨景宗是国舅,丁谓的家变成了杨府。

李氏十几岁入宫,与七岁的弟弟胞弟告别时,将自己编织的香囊挂着弟弟的脖子上,流着泪说:千万放好这个香囊,有朝一日凭这个信物咱骨肉相见。弟弟稍长,到一家纸店打工,那个香囊就挂在脖子上,从不离身。弟弟病了,拉肚子拉到虚脱,东家眼看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把他扔到路上,被一个老兵士救回家。老兵士给他脱掉身上又脏又烂的衣服时,看到弟弟脖子上的香囊,问这只香囊的出处,弟弟如实相告。老兵士吓了一跳,他在宫里当值,知道李氏一直在找失散多年的弟弟。老兵士问清楚弟弟的详细情况,拿着香囊一路小跑入宫呈给李氏,李氏悲喜交集,将这件事告诉赵恒,赵恒一个字:赏!弟弟跟着皇帝姐夫当保镖,名字叫李用和。外甥赵祯当皇帝后,加封名誉大元帅,时称李国舅。

真宗当朝时,有一个士兵犯了罪过,按法律应当处死。真宗饶他一命,判决打二十脊杖发配远方。这个士兵高声叫唤愿受剑处死,而不愿服处杖刑,执刑的人把握不住如何是好,于是向真宗奏请处理意见。殿上传宣圣旨道:“必须先服杖刑后,再来听旨是否处斩。”不一会施过杖刑后,执刑者来取圣旨,真宗说:“他只是害怕挨杖刑;既然已经打过了,就送去发配之地,别的不再问了。”

赵恒老了,头白了,有一天上朝忽然发起了脾气:昨天晚上刘娥把我强留在身边,让我失去行动自由。大臣们都不接话茬,可是宰相李迪却回道: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可以用后宫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治她。这时刘娥站在帷幕一侧,用眼睛瞪着不会聊天的李迪。一会儿赵恒好象从梦中醒来似的说:昨天睡迷糊了,好像没有这回事。

宋真宗病重,李迪与宰相为祈神消灾而在宫中留宿。八大王赵元俨平素就有野心,这次以探望真宗的病情为由进驻宫中,虽然过了一段时日,可是仍然没有离开的念头。而仁宗年纪尚小,辅政大臣心中非常忧急,却也无计可施。正好有一天赵元俨需要开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开水,说是八大王要的开水。李迪拿起案桌上的毛笔在盆中搅了一下,盆中的水都黑了,然后命翰林司端进去,赵元俨一看大为惊讶,以为有人暗中下毒想要谋害他,立即骑马离开了。

真宗病危时,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大臣们时,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有人臆测真宗想让自己的弟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赵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事后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赵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

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说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宋真宗赵恒,可谓是情深义重的帝王,对他的初恋情人称得上是忠贞不渝、仁至义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