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寇准与澶渊之盟

唐宋传奇 第一百六十六章 寇准与澶渊之盟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

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地出兵侵扰北方边境。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又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当辽军南下,“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宋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就在旁边。寇准假装不知,他对真宗说:“谁替陛下筹划迁都计策的?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神明威武,文臣武将又很团结,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听了寇准的意见,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寇准特别强调,宋真宗必须亲临前线。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有不少人没有信心,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有病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并对寇准让真宗亲征说三道四。

在寇准的督促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北宋时黄河将澶州城一分为二。宋真宗车驾到达澶州南城。

这时辽军已抵达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过河。寇准对高琼说:“太尉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准与高琼一同去见真宗。高琼对真宗说:“臣直言也是死,不说也是死,与其到事情发生时丧命,不如今日直言而死。今天只要陛下离开京师一步,那么整个天下就要改朝换代了,士兵们都是北方人,家小都在京师附近,若京师不保,他们都会回乡保护妻小,到时有谁肯护送陛下,即使近如金陵,陛下也到不了。您现在只能立即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呵责高琼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会写写文章就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挑衅,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什么不写一首诗让敌人撤退呢?”说完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当真宗的黄龙旗出现在北城楼上时,城下兵民欢声雷动。真宗象征性地到北城巡视一番后,又回到南城行宫,让寇准留在北城指挥作战。

这时辽军来到北城墙下,正中间捧出一员番将,骑著一匹达马,弯环踢跳。寇准看那番将时,怎生打扮,但见:

戴一顶三叉紫金冠,冠口内拴两根雉尾。穿一领衬甲白罗袍,袍背上绣三个凤凰。披一副连环镔铁铠,系一条嵌宝狮蛮带,著一对云根鹰爪靴,挂一条护项销金帕,带一张鹊画铁胎弓,悬一壶翎批子箭。手拿梨花点钢枪,坐骑银色拳花马。

那番官旗号上写的分明:“大辽主将萧挞览。”寇准看了,与诸将道:“此番将不可轻敌!”言未绝,威虎军头张瑰以三弓床弩射出大箭,萧挞览额头中箭身亡。辽军士气大落,萧太后辍朝五日后决定和谈。

寇准始终反对议和,而且杨之已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议和,寇准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主张。

赵恒派使者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他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经过曹利用和辽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金额,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3根指头,赵恒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是30万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不是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给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见到这个情形后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绫,

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荧窗下,

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侍妾的诗很是感动,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溜须拍马这个成语说的是丁谓。话说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有一次皇帝问大臣道:“唐朝的酒价是多少?”丁谓脱口答道:“每斗三百。”皇帝问他怎么知晓的,答道:“有杜甫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又一天,宋真宗与贵妃一起赏花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很不高兴。丁谓笑盈盈地跑上去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宋真宗见他如此聪明,顿时十分开心。

丁谓对寇准恨之入骨。一次退朝后,他对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光时,就尽其所有押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罢了!”

真宗一听很不高兴,怎么能拿朕做赌注呢,万一输了咋办?于是罢了寇准的相,还把他发配到鸟不拉屎的道州。然后,丁谓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坐到寇准的椅子上。

寇准离开京城那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准饯行。

由于丁谓等人挑拨,寇准又被贬到雷州。

这时丁谓给寇准挖了一个坑。

却说小黄门拿着再贬寇准的诏书,临行前丁谓递给他一把装在锦囊里的剑,要他抱在怀里随身携带。小黄门何等聪明,手里捧着剑山一程水一程地赶到道州。恰逢午饭时间,寇准正在和同事们吃饭。门卫见小黄门手里拿着剑,以为是来诛杀寇准的,忍不住心如刀割。门卫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潜规则小黄门凡是仗剑来见罪臣,怀里必定还有一张诛杀罪臣的圣旨。而那些罪臣为了保留最后一丝可怜的尊严。多半会在小黄门宣读圣旨前自杀。丁谓的毒计就是想让寇准自杀。但

寇准算定皇上不会杀他。寇准吃完饭整顿好仪容,来到院子里跪接圣旨,小黄门磨磨蹭蹭来到寇准面前宣读诏书,原来只是把寇准降级发配到雷州。在场的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因为小黄门并没有带来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诛杀令。

晚上吃饭时,门卫对小黄门格外殷勤,酒过三巡后两个人已经亲如兄弟,门卫说想看看他怀里那把装在锦囊里的剑,小黄门满足了他的好奇心。门卫打开一看,不过是一把普通的剑,没有皇家标识。门卫问他带剑干吗?把人都吓死了!小黄门说他从京城到道州路途遥远,丁大人送他一把剑防身。其实丁谓就是想吓死寇准的。

寇准作别道州的同事朋友,来到雷州当了一名户籍警。雷州户很少,户籍更少,甚至都不需要治理,天高皇帝远,地广人烟稀,除了台风这里没有什么不安定因素。寇准甚至连个办公室都没有。渔民们自发给老寇圈了一个院子,盖了几间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佛说恶有恶报。丁谓来了,因为和刘太后作对,擅自更改先帝陵寝选址,导致透水事故,丁谓被刘太后发配到比寇准更远的崖州。

丁谓路经雷州,寇准派人送上一头蒸熟的全羊在州境上迎接他。丁谓想和寇准见面,寇准不肯。听说家僮想要报仇,寇准赶紧关紧家门,等丁谓走远了才重新打开。这正是:

万事由天莫强求,

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

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

各自回头看后头。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

“多病将经年,

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

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

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

无睡对青灯。”

一年之后,寇准身体不适,自感大限已到,他让家人拿出行李箱,把那个镶嵌着宝石的腰带戴着身上,腰带是当年西凉国进贡给宋太宗,宋太宗留下一条自用,还有一条就赐给寇准。

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没想到这首诗中的句子“一语成谶”。雷州至海岸只有十里远,而家乡确实离他山万重,路万里。

公元1023年,寇准客死他乡,他的夫人请求朝廷让寇准叶落归根。家山北望,灵柩自海南途径每一个乡村和城市,当地人都自发设路祭悼念刚正不阿的寇大人。路祭时当地人随手折下挂旗幡的箭竹落在道路两边,在来年长成郁郁葱葱的新竹,老百姓把这些新竹命名为“相公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