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五十七章 烛影斧声

唐宋传奇 第一百五十七章 烛影斧声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诗曰:

开基匪易守基难,

十八年劳马足间。

有子何须传太弟,

误依母命送江山。

却说赵匡胤回到开封,宋朝的战争机器再一次隆隆开动。征讨北汉,刻不容缓,谁都得承认,北汉已经不堪一击,只要去打,就一定能拿下。

公元976年8月,赵匡胤命令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督部署;潘美为都监;杨光义为都虞侯,郭进为河东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五路大军齐发直指太原。这一次宋朝以百战之精兵,趁新平江南之威势,要一战成功,灭此朝食。刘继元除了集结少得可怜的部队进城防守之外,马上向契丹求援。

但契丹不比从前,它已经和宋朝互通使臣,互祝正旦,经常礼尚往来了。刘继元乞求新继位的契丹皇帝耶律贤认清形势,别被赵匡胤的和平假象骗倒,唇亡齿寒,看在多年的“叔侄”分上,再拉他一把。

耶律贤终于做出反应。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重兵前来援救北汉。

一切迹象都表明,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已经无可避免。如果宋、辽两军正面交锋,鹿死谁手殊为难料,最终结局很可能直接改变历史的进程。

但就在这个时候,宋朝国内突然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数万将士一瞬间都僵硬了,他们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消息会是真的吗?

那位英明神武,从不生病,一个多月前还生龙活虎地送他们出征的皇帝,竟然死了!

赵匡胤死了!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只有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官修宋史语焉不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太宗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子孙继承,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

如此简单,只有结果,没有经过,更没有原因。

有位名叫文莹的和尚在《续湘山野录》写道:当宋太祖与太宗两位皇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和一个道士相识在关河,该道士姓名无定,一会儿叫“混沌”,一会儿叫“真无”。那时赵匡胤兄弟很穷,而这个道士只要伸手探囊,随时都能拿出金子来。他曾经准确地预测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赵匡胤对他非常迷信。可惜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此人就不见了。直到他临死那一年,这人才突然出现,赵匡胤大喜,直接问他——我一直找你,想问一件事。我还能活多久?

道士回答:今年10月20日夜里,如果天气晴好,你还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阴,“则当速措置”。也就是说,如果阴天,赵匡胤就将必死。说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赵匡胤牢牢记着这些话,到了这一夜,他独自登上皇宫里的太清阁四面遥望,只见天气晴朗,星斗明灿,他很高兴。不料突然间阴霾四起,天地陡变,大雪夹着冰雹从天而降……赵匡胤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来自己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两人进入寝宫,把所有的太监宫女以及侍卫人等都斥退,开始喝酒。

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结果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果然驾崩,年仅五十岁。

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无论赵光义有没有谋害赵匡胤,赵匡胤当晚都是必死无疑的!但贵为一国之主,临死前只招弟弟一人喝酒,显然不合情理。如果是真的传位,应该多叫几个见证人才是,至少也要召宰相、皇后等人交代一下吧?

或说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义入视,突见有一女鬼用手捶背,赵光义执着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闪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晕厥,一命呜呼。

女鬼一说肯定是无稽之谈。兄弟俩晚上饮酒,又屏退左右侍从,而“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什么”。手持柱斧戳地,大喊“好为之,好为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联系前文,赵匡胤决定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群臣莫敢谏,而赵光义当众拒绝,并杨言“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总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嚣“在险不在德”吧?单独召弟弟喝酒,无非是想达成某种协议,比如迁都或立太子之类,让弟弟不要跟他作对。赵光义当然不同意。赵匡胤被毒死也就不难理解了。

《资治通鉴》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道破了这宗千古疑案的玄机:

原来赵大发现赵二在酒杯中投下某种粉末状不明药物后,忙责问什么东西,赵二连忙叩头请罪。赵大越想越气,拿着玉斧敲击桌子。其实赵大已经喝了毒酒,发现赵二投毒时已经是第二杯了。

赵匡胤死时已是半夜,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迅速入宫。可是王继恩却直接去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在开封府门口,擅长医术的晋王医官程德元在此静候多时,随即程德元引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当时赵光义还有些“犹豫不敢行”。

当天赵光义回晋王府后,都四更了,还一直没睡,他在等待什么呢?或者他心里害怕,睡不着觉?最可疑的是那个程徳玄,半夜三更大雪天的,一个人坐在晋王府的门口干什么呢?

王继恩和程德玄一同进入开封府,去见赵光义,听说兄长暴亡,赵光义故作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在作秀,他边说边走进内室。

这时候王继恩急了,他说了一句话:“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王继恩的言下之意是,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原文:便应直前,何待之有?)说完就与赵光义一同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了,开口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回禀:“晋王到了。”

宋皇后乃朝中老将之女,她入宫时不过十七岁。为了让宋皇后的地位更加稳固,宋太祖特意把两个儿子都叫来,让宋皇后挑一个抚养,其实也就是让宋皇后认一个孩子当养子。如此一来,宋皇后以后即便没有生育孩子,也可以有一个依靠。

当时宋太祖长子早死,二子赵德昭比宋皇后还大一岁,并且赵德昭乃是宋太祖原配所生的孩子,身份高贵。

因此,宋皇后自然选择赵德芳当养子。一晃**年过去,宋皇后始终没有生育子嗣,她与赵德芳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应该说,宋后是知道一些太祖死亡的状况的,也肯定对赵光义充满怀疑的,她只是不知道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成了赵光义的人。所以当她知道来的人并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的时候,她一下就明白,赵光义太强大太可怕了,她要是不低头求饶,可能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有王继恩做内应,赵光义就可以宣称他是得了兄长遗诏入宫。宋皇后当时如果反抗,保不齐就会血溅五步,宋皇后于是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对此回答了一句:“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是个史学高手,不方便直说的事,他在《涑水记闻》中委婉地进行了表述。

赵光义既然已经买通宦官王继恩,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门外等候呢?因为程德玄精通医术,赵光义毒杀赵匡胤离开宫中时,赵匡胤即便毒性已发作,但还没有咽气。因此,赵光义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一旦赵匡胤不死,他还可以带上程德玄前去,以医治为名再次下手。

皇帝死了,总该开个追悼会吧,再者宋太祖是突然死亡的,总要调查一下吧,只是赵光义这些都不做,迅速把大哥放进棺材。

天亮,晋王在太祖灵柩前受遗诏继位毕,让近臣都站起来看太祖遗容,只见他脸色玉石一样白,就像刚洗完澡一样。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赵光义让人近前看太祖的遗容,他是不是想表明,太祖的死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赵光义欲盖弥彰,太祖死后尸体的颜色“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这样的体色变化就是中毒的表现,而且这种毒还非同一般。

所以赵光义不是用暴力杀害了他的兄长,而是在他的酒中下毒。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赵光义原本就是下毒的高手,后蜀国主孟昶就是被赵光义毒死的。更有名的是赵光义毒死南唐后主李煜后,他使用的“牵机药“也变得非常有名。太祖立国后为化解矛盾,不杀亡国之君。这个想法到了赵光义那里却变得完全没用了。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害死亲哥哥赵匡胤呢?

开宝年间,宋太祖为赵德芳做主,迎娶河南府尹、彰德节度使焦继勋的女儿。

开宝末年,宋太祖两次提议迁都,想要将都城从开封迁移到河南洛阳。开封府尹赵光义强烈反对!

赵光义为何反对?只因开封府乃是他的地盘,他在开封经营十多年,京城的军队基本被他掌控。若是宋太祖迁都洛阳,那么,他多年的经营便会付之流水。

一旦顺利迁都,赵德芳的力量必然极大,很有可能顺利登基。按照宋太祖的打算,先搁置迁都争议,把北汉拿下来再说。

站在赵光义的立场,眼见得赵匡胤的声威震古烁今,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时候无论赵光义怎样广施恩惠,都不会有人陪他蹚浑水了。而且德昭与德芳,他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十七岁,早已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而且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已经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赵光义再不动手,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赵匡胤表面上十分谦让,想方设法让朝政的变化变得平和些,所以他决定迁都,从开封迁到洛阳。一句“在德不在险”,又让他无法坚持迁都。可是赵匡胤会一直迁就下去吗?如果他撕破面皮,赵光义根本没有机会还击!因为赵匡胤真正掌握着当时的国政大权!

于是那个和善淳朴,教育良好的弟弟决定先下手为强,以终结哥哥生命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美梦。

至此,赵光义抢在侄子赵德芳之前登基为帝。所谓“斧声烛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的一桩谋杀案。

顺利上位后,赵光义马上对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随后,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至太平兴国六年(981),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内在门道也发人深思。

10月21日之后,赵匡胤冰冷的尸体躺在棺柩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宫的一个角落,第二年的春天,他才被运往洛阳,葬入由他本人选定的陵墓里。

他死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当他落葬入土为安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春满人间,柳絮纷飞了。后人有诗叹曰:

耿耿陈桥见帝星,

宏开宋运际光明。

干戈指处狼烟灭,

士马驱来宇宙清。

雪夜访求谋国士,

杯酒消释建封臣。

专征一念安天下,

四海黎民仰太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