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七百零一章 乐极生悲的幕府

在历史的长河中,帖木儿汗国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存在。

这个由帖木儿建立的庞大帝国,一度成为了中亚和西亚地区的霸主。关于帖木儿汗国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深入探讨了这个帝国的兴衰历程。

帖木儿汗国在帖木儿的带领下,达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正如许多历史学家所指出的,帖木儿在晚年的行事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开始将偏远国土分封给子孙,腹地的大位只传给一人。这些举措表明,帖木儿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国内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帖木儿采取了诸多手段来布局汗国的未来,但历史的进程证明,这些努力并未能避免帖木儿汗国的分崩离析。在他去世后,尽管他的指定继承人沙哈鲁在初期执掌了大权,并且在克服了许多困难后,尽力维持了汗国的核心领土达四十年之久。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终究未能长久地保持统一。

朱棣巡视着筑紫都司。

当年他意气奋发,在中亚的土地上说出,五百年来,他是第一位踏足此地的君主。

如今他没有这样的激情了。

身体的衰弱,还有疾病的折磨,都在告诉他时间不多了。

作为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朱棣并不是很在意自己的生死,并没有去探求那飘渺的长生之道。

自己亲征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

在他的眼中,最大的对手无疑是早期的帖木儿汗国。

无论是在国力还是人口方面,这个国家都展现出了完整的军事实力。帖木儿的军队以战养战,这种强大的战斗力让许多国家无法抵抗。

尽管如此,历史的演进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

帖木儿汗国虽然一度成为了中亚和西亚的霸主,但最终还是未能长久地维持统一。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帖木儿去世后迅速分崩离析,令后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深感历史的伟岸。

“大宋作为中华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正如老大所言,展现了高度的文明和繁荣。经历了辽金等朝代的挑战后,宋朝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新老势力崛起的对抗中,宋朝虽然取得了太多的失败,可后期军事上却逐渐占据了优势,而且同时文化与科技和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朱能、张辅、卢震、赵安等将领追随在朱棣身后,朱棣望着新老阶梯的军中将领们,内心有些欣慰。

哪怕日后自己不在了,儿子手中仍然有忠心可靠的将领。

朱棣仿佛朱元璋,开始了说教。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当前元帝国崛起并再次向南进攻时,宋朝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尽管宋朝在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蒙元的铁骑。”

“历史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可能性。帖木儿汗国的兴起和衰落、宋朝的繁荣和灭亡,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许多的偶然因素。对于我们来说,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朱棣最后看向北方。

“当拿下倭国后,大明将再也没有外患之忧,能打败大明的只有自己,那是后世子孙的责任,而我们当下。”朱棣停顿了片刻,然后大声的说道。

“打败倭国,赢得干净利落,不给后世子孙留下丝毫的危机,以此青史留名,全我们君臣之美名,受后人万世敬仰。”

听到朱棣的志向,无论是朱能等老派勋臣,还是赵安这等后起之秀,内心都豪气万丈,激动万分。

“陛下剑锋所向,臣等誓死追随。不畏千难万险,矢志不移,铸就大明辉煌。”

朱能率先说道。

如此言语,朱棣听完哈哈大笑,好不开心。

“倭国而已,大明军队必胜。”

赵安一脸的坚定。

朱棣满意的点点头。

儿子希望对于倭国的战事不要消耗太久,毕竟这般大的军队规模,加上渡海而战,需要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大明的土地太辽阔,许多的地方需要军队的稳定。

对倭国的战事拖延的越久,许多边地容易发生隐患。

这一次的战争,集结了大明可以调动的全部兵力,五十万可以作战的大军,抽掉了大明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倭国方面很早就明白了大明的决心。

五十万大军作战需要的后勤,光调动的动作就不会小,加上数月清扫海面等等行为,战争的硝烟已经燃起,倭国幕府面对大敌之前选择了和解。

足利义嗣去了大浦城,带领他的军队防备虾夷人,也算是让幕府松了口气,不需要留下兵力防备足利义嗣,全力以赴的防备狗奴国和大明。

可是倭国是个岛国。

当天时不庇佑的时候,倭国海面上的船只很快被大明海军荡平。

大明海军的蒸汽机战舰来去自如,没有风力的掣肘,轻易的可以发起攻击,加上战舰上的大炮,传统的海战作战方式已经彻底改变。

水师与海军。

前者维持在海面陆兵作战的方式,也就是船只接触后,双方士兵互相厮杀,所以拼的还是人数。

但是海军不同,海军的战舰炮火密集,威力巨大,直接以消灭对方船只的为目的,不接触对方的船只,改变了以消灭对方士兵为主的作战方式。

倭国的战船成为了大明海军击沉的目标。

那些举着武器视死如归的倭国士兵们,争先恐后的跳海,大海茫茫,跳海也无异于自杀,可是比起沉没的战船,求生的本能促使他们抓住一切看得见的生机。

幕府多年来集续的精锐士兵,连大明士兵的影子都没有碰到,就这么消失在了大海之中。

这是时代的碾压。

当消灭战船为主要目的的海战方式在大明海军手中兴起,而还保留传统海上作战方式的倭国水师不堪一击,一场近千艘战船规模的海上大战,以大明海军的完胜结束。

大明海军拿下了海权,各支舰队沿岸骚扰倭国的城池,每一日都有炮击,而倭国却只能疲于应对,救是不能救的,也来不及派人去救。

攻打才是最好的进攻。

攻打失败了还有防守的机会,最后继续卷土重来,而防守失败了,就没有了机会。

大明的战船上千,民船无数,丰富的海上运力,为大军渡海提供了基础。

朱棣亲自带领大军入驻狗奴国,集结了三十余万大军。

最先动手的却是倭国幕府军。

龟山城、甲山城、神边城等地竟然毫无抵抗的被幕府夺下,惟一抵抗的只有比熊山城,因为驻守此城的是大内氏,可下面的人心不稳,也只坚持了五日就破城了。

初战告捷,幕府军士气大胜。

“明军号称战无不胜,那是因为没有碰到我们,以前元朝的军队不也是如此么,唯独被我们全歼,此次也当如此。”

左马头斯波义敏自信的说道。

受到他的鼓舞,多数的将领也痛骂大明。

狗奴国实在是不堪一击,前线的城池面对幕府军的进攻,竟然远不如第一次双方的交战,那时候的大内氏军队虽然落入下风,到底也和幕府军有来有回,哪里像如今,竟然像泥捏的军队一样。

果然,接下来幕府军攻城略地,捷报连连,反观狗奴国的军队丢盔弃甲,毫无战斗的**。

战事才开始不到一个月,狗奴国就失去了一半的土地,都城成为了前线,朱棣无可奈何,只能提前派了将领带着大军驻防此地。

下面的士兵们志得意满,上层的人却深知双方的差距,特别是海上战败的消息传回后,京都的幕府已经知道彻底击败大明是不可能的。

斯波义敏收到了将军的书信,书信里告知,主要目的是歼灭狗奴国,以战促和,只要明军愿意退回,幕府军保障不袭击大明军队。

这是最完美的结局。

幕府平灭大内氏,统一倭国本岛,至于九州岛和四国岛,未来再缓缓图之。

斯波义敏并不是庸人,打败狗奴国容易,打败明军难,幕府方面有这样的认知,他也是如此认为,与幕府的想法不谋而合。

海军败了也就败了,最后看的还是陆军。

倭国的海上作战方式停留在传统的时代,陆军虽然学习明军编练了九千新军,并且在战争之初起到了关键作用,可实际上视线并没有开拓。

他们没有发现海军的力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二十几万幕府军集结在原山名氏的地盘,准备最后一击平灭狗奴国的时候,海外一支庞大的海军也在集结,从四国岛出发击溃了因岛上的水军城。

水军城没有了水兵,战船也所剩无几,被明军的大炮摧毁,明军士兵轻易的拿下了此城,为登陆近畿地区做准备。

近畿地区的南部也就是龟山城、甲山城、神边城等地区,这些地区属于狗奴国,被幕府拿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只在当地驻守了守军。

既然叫近畿,那么也就里京畿不远了。

六万大明士兵通过海军登陆北上,发达的运力,不光保障了他们的武器和供应,还运输了上千匹的战马,以及五千多头牲畜。

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海运。

“轰隆隆。”

大炮齐轰。

所谓的城池,其实就是土城而已,很快被炮火所毁灭,守军本不是精锐部队,加上看见大明的旗帜,以及明军势不可挡的攻势很快被击溃。

一日一小城,三日一大城。

新的作战方式让大明军队如虎添翼,没有对手可以抵挡,一路行军直奔京畿。

这时候幕府慌了起来。

他们手里的军队不多,而大明军队的攻势太过猛烈,要不了三五日就能抵达京都,京都看起来保不住,除了让前线的军队回防,不少的家臣也着急的提出后撤。

一步错步步错。

幕府势弱选择了以攻代守,而狗奴国的弱小给了他们信心,让他们的战线拉得太长,又小瞧了大明的海军,导致了现在的危局。

当龟山城失陷的消息传来,幕府知道大势已去,尽快逃离京都保命才是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时间太急了。

无论是打包财富还是收集物资都来不及了,匆忙之间,京都的城门被都塞了,人们都在往城外逃跑,大车小车堵住了道路。

受命而来的军队用武器杀出了一条通道,随后大臣簇拥着幕府将军先离。

大臣们离开了,他们让手下整理库房物资跟上,可下面的人已经乱了起来,结果开始了抢劫,从抢劫变成了放火,明军的士兵还没有抵达,京都已经燃烧了起来。

十九岁的武忠明和同袍们骑着战马来打探倭国的京畿,发现了城中燃起的大火。

“幕府肯定已经逃了。”

“何以见得?”

“幕府如果还在京都,城里焉能如此慌乱?那大火的态势不但没有被扑灭,反而越来越扩大。”武忠明被李坚推荐到缅甸,成为了赵宏都督的亲卫。

一年里受到了很多的培养,如今被指派加入征倭大军中,临时提拔为队长。

如今的军队不像以前。

北平系时代里十九岁的守备都有,而现在十九岁就能成为队长,已经是很年轻的军官了。

“那我们怎么办?”

“把消息带回去最重要,不要节外生枝。”武忠明最初了选择,很快派了三名弟兄回去报信,自己带着其余的弟兄们继续打探。

不久后。

京畿被明军包围的消息也传到了幕府军中。

倭国的京都与狗奴国并不远,导致了前线大军的补给主要是都城供应,大军里只有不到一个月的粮食,如果失去了都城,别说幕府的安危,大军都要面临断粮当地危机。

前一日还大局占优,今日就变为全盘失败的局面,斯波义敏说不出话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