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七百章 三世同堂的征途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七百章 三世同堂的征途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34:54 来源:笔趣阁

“宫之城、出水城,大口城三地这些年虽然养了许多的军马,可如果供应大军的话,恐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国内调一部份军马过去。”

这些地方属于江户时代的萨摩藩领地。

有些主要的地方改了名字,大多数地方因为惯性使然,仍然保留了当地人的称呼。

筑紫都司南部地区许多土地改为了牧场,还有取自高丽的济州岛,经过大明的治理也成为了海外供应军马的主要地区。

关于征缴倭国的战事,兵部非常的忙碌,方方面面都要顾及,不能出一丝差错。

“三世同堂的征途啊。”

兵部官员突然感慨道。

此次不光是皇帝亲征,还有高阳王,和太子殿下的次子,正是祖孙三代。

仿佛一个轮回。

皇帝还是燕王的时候,也是长子坐镇中央,次子随侧出征,如今到了太子殿下仍然如此,因为前例可循,所以朝廷反对的声音不大。

朝廷调动兵马,除了京营外,还有边地的士兵。

西部七省、塞北地区、奴儿干都司等地方的士兵必然不会调动,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距离也太过遥远了,大明的疆域大的很。

战场既然在倭国,调动的必然以南兵为主。

京营一部分、南洋一部分、福建广东等地一部分,加上筑紫都司的军队,还有琉球军的协助,加上狗奴国的军队,最终的规模预计达到五十万。

以大明的国力,拿出五十万的军队规模必然是奔着灭国去的。

耗费上亿的物资,如何尽快回本也被朝廷上下关注。

这些大事由上面的人头疼,每个人有自己在乎的利益,边地同样如此。

包括缅甸都司

“前些年,缅甸宣慰司曾因长期的战乱,原来的宣慰使被新的势力推翻,加上周边势力的入侵,局势一度动荡不安。然而,随着我大明军队的平叛,宣慰司得以重建,并且直接升格为了都司,成为了我大明在西南边陲的重要军事据点。”

春和宫里,朱高炽缓缓的说道。

迷信的背后代表了神秘。

倭国的天皇说话都要在皇宫里的轿子中,用着唱戏般的声调昭显自己的神权身份。

这些年里随着天文学等科学的发展,月球上没有神仙,是一个球体,已经被天文学家们发现,朱高炽本身又不是装神弄鬼的个性。

所以一家人犹如寻常的百姓般坐在饭桌上。

长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有了孙子,次子还没有成婚,等这次从倭国归来,也到了娶亲的时候。长女嫁人了,不在皇宫里。

十七岁的老幺去国子监读书,对学问非常的有兴趣,志不在政治一道上。

四十出头的郭彩莲风韵犹存,注意力却已经转移到了长孙的身上。

朱瞻基和朱瞻墉安静的听着父亲的教诲。

大明的军事改革,随着疆域的扩张,边地放权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没有仿造云南那样设立世袭贵族,而是在边地的都司内设立都督。

与内地由总兵统领的军队不同,都司的都督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们不仅负责指挥当地的军事行动,还参与行政决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缅甸宣慰司的都督,由赵宏这位四十三岁的后起之秀担任,自京城归来后,便走上了政治的前台,成为大明帝国的重要高级将领。

朱瞻基担忧的说道:“赵都督的名声在内地的许多人眼中并不好。一些旧日的丑闻和争议被翻出,甚至在报纸上被大肆渲染。导致人们议论纷纷,质疑他的品行和为人。”

朱瞻基没有见过赵宏,但是知道赵家和父亲的关系。

与外界传闻一样,朱瞻基也担心父亲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偏听偏信这位异军突起的将领。

大明立国五十六年,政治趋向于稳定。

选拔人才自有法度。

听到儿子的怀疑,朱高炽有些不满。

早年间,赵宏在家乡时,曾因几件不甚光彩的事情而引起轰动。

这些往事看起来不大,却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引爆。虽然时间已经冲淡了人们对那些事件的记忆,但那些尘封的往事却始终如同阴影一般,萦绕在赵宏的政治生涯中。

根据朱高炽的了解,自从京城回去后,赵宏与他的丈人一家断绝了利益往来。

赵宏并非薄情寡义之人,只是他坚信行事应当光明磊落,遵循规矩。对于自家妻弟们的请求,他并未给予过多的扶持,而是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待。

赵宏解释过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隐瞒。在他看来,如果他们有才华和实力,自然可以在公平的环境中崭露头角。

赵宏的思想,朱高炽非常的认可。

人情世故避免不了的,朱高炽深知社会上的不公和**现象普遍存在,但朱高炽坚信只有通过公平竞争和严格遵守规矩,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对于那些占据高位却无真才实学之辈嗤之以鼻,更愿意将机会留给那些默默奋斗、有才华的普通人。

索性赵宏也是这么认为的。

回去的几年里,这样的理念下,赵宏在缅甸都司励精图治,致力于整顿军队、加强边防、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根据锦衣卫的了解,赵宏不光鼓励士兵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同时,他也关注民生,推动都司内部的改革,力求为当地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繁荣的环境。

这些大幅度的举措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一些大臣认为他是个人才,具备改革创新的胆识和眼光。然而,也有人对他的过往经历和执政风格心存疑虑,担心他会在地方上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他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仅要让朝廷信任他,还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他的善意和关怀。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稳固自己的地位,为大明的西南边陲带来长治久安。

其实朱高炽明白,根子上就是官员们因为赵宏的不关照而心生不满。

同样水平的竞争,多半的二代是竞争不过大量的普通人的。

普通人的平均素质不如二代,但是基数超过其百倍千倍,从中脱颖而出的天才能成为划时代的弄潮儿。

当连戏子的行业都被戏子二代们充斥,所以哪怕是部狗血爱情片,明明帅哥美女就能吸引人,结果却让人看不下去。所谓的帅哥美女实在是狗屎一样的,还不如网红养眼。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

大明工局已经成立三十好几年,二十五年为一代,已经是第二代了,加上刚成立吸收的人士,其实都有了第三代加入。

关系网千丝万缕,哪怕是朱高炽也看得见。

看得见又能如何呢。

他们皇家不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难免纷争。

世界上从来没有万世之根基的政策。

朱能、张辅他们也难逃脱,唯独赵宏此人,到底是阴差阳错的走上了前台,身上的因果没有沾染太多,可以轻易的避开。

可惜了。

因为太多的反对,赵宏没有获得此次随皇帝亲征的资格。

见到父亲的脸色不快,朱瞻基不再开口讨论赵宏,朱瞻墉嘴巴张了张,最后也没有说话。他现在帮大哥说话不好,帮父亲说话也不好,还不如保持中立。

朱高炽虽然没有强硬的点名赵宏,却给了赵宏一些插手此次亲征的举荐权。

坤宁宫。

朱棣看着皇后的遗物出神。

“老大的治理下,咱大明从北平开始的基石上逐渐崛起,成为天下的中心。老大不仅会是伟大的帝王,还将是有史以来的圣君啊。”

“你呀,为咱生了个好儿子。”

朱棣唏嘘的自言自语。

子曰:六十而耳顺。认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朱棣这辈子顺风顺水,虽然有些波折,却也都平安的淌了过去,他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些年来避免与长子发生无谓的争执。

其实这不符合朱棣的性子,只是儿子太出色了,出色到了当父亲的也有压力。

总不能后世之人提起他们父子,称呼自己为朱高炽之父吧。

朱棣也是有傲气的,他不会轻易的服输。

后世当有长子朱高炽之名,也当有自己朱棣之名。

七十古来稀,朱棣知道自己的身子骨,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南征北战,征伐了一辈子,加上前些年生了一场大病,可谓是伤了元气。

“此次亲征倭国,为咱大明开疆扩土,也是咱最后的丰功伟绩了,老了,跑不动了,你呀,在地下等着咱,咱可要好好埋怨你一通。”

朱棣恢复了神态,当他走出宫门,目光如炬,又是那位万国歌颂的永乐天子。

来到了平台之上,眺望巍峨的宫殿群,内心的豪气油然而生。

此次,自己带着老二和孙子出征,三代同行,这一幕可不是象征着大明的未来与希望,正如那朝气勃勃的太阳。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朱棣大笑,大明岂能不如大汉。

凡是日月照到的、江河流经的地方,都是大汉朝的疆土。

“太阳和月亮照耀的地方,皆是咱大明的疆域。”

宗藩体系不就是如此么。

朱棣毫不犹豫的说道。

身侧的史官眼睛一亮,重重的记了一笔。

过了几日。

朱棣身穿武弁服,凝视着北平城外连绵的军队。

数万士兵在朝阳的映照下,那些穿着铁甲的将士,浑身闪烁着刺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大明帝国的威严与力量。

朱高煦面色如常,朱瞻墉激动地满脸通红。

祖父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幻,直视事物的本质,在朱瞻墉的眼里,是祖父为大明打下的天下,穿着金色铁甲,头戴红缨帅盔,肩背斗篷,腰悬宝剑的皇孙,眼睛里全部是崇拜。

父亲老气横秋,而祖父却永远精神饱满。

忍不住握紧手里的缰绳,另一手紧握火铳,英姿勃发的朱瞻墉宛若战神降临。

一旁的朱高煦打量侄儿,从侄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期的影子,自己与大哥兄弟和睦齐心协力,希望大哥的两个儿子也能如此。

朱高煦带着朱瞻墉,领皇帝陛下的旨意巡阅军队。

士兵们看到亲王和皇孙,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与希望,士兵们士气如虹,满脸杀气。

朱瞻墉不敢做错一件事,骑着战马牢牢的跟随在叔叔的身后。

台子上的文武官员们,看到了这一幕。

“大明。”

朱高煦举臂大喊。

士兵们整齐的回应。

“威武。”

“大明。”朱高煦继续喊道。

“威武。”

士兵们振臂高呼。

场外的百姓们大声呐喊,为自家儿郎们助威。

不久。

京营乘坐火车离开了京城,拱卫大明的皇帝,犹如往常一般的出征,为大明百姓征伐天下不服。

五十万的军队,放眼天下是一等一的规模。

军队的调动四面八方的汇聚。

但是此次不同,此处是渡海作战,史无前例的规模。

而前元数跨海远征日本皆大败而归,虽然今非昔比,可大臣们也不敢大意,不光调动了大量的船只,整个大明的海军力量也集中了起来,务必保证渡海的顺利。

数个月的清缴海盗,当地的海面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安宁。

上千艘的船只陆续的运输大明士兵。

幸运的是大明提前获得了筑紫都司,还有济州岛、琉球三国,以及各岛作为补给点,当大部分军队顺利抵达筑紫都司的时候,朝廷的人们大松一口气。

筑紫都司抵达倭国本土虽然也需要跨海,可是海沟的难度要小多了。

士兵们还在源源不断的跨海而来,朱棣已经抵达了筑紫都司,狗奴国国王和国内大臣们早已等候多时,亲自前来筑紫都司迎接。

“上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轻的国王领着诸多狗奴国官员们,齐刷刷的跪倒在地上行大礼。

“免礼!”

朱棣抬了抬手。

等战事结束后,狗奴国也没必要存在了。

这些年来大明扶持狗奴国输送了太多的利益,长期以往对大明不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