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九十五章 朱高炽的后手

大明游击将军不少,赵宏最大的优势是他的爵位,一个子爵的身份就能打败大多数的同僚,加上此次平缅的功劳,当地形势稳定后,赵宏封诏归京述职。

作为主兵一方的大将,如果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归京述职,或者带兵入京城就属于朝廷失去控制的军阀。

显而易见赵宏并不是。

回到京城的赵宏百感交集,内地的变化太快了,交趾的变化也很快,已经是南洋地区最富裕的地方,可仍然远比不上京城。

京城的主干道两旁,原来的民舍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楼房。

许多的高楼使用了自来水,为了装置水塔,所以楼顶多为平层,也有两三层的楼房,屋顶仍然使用各色的屋檐,或者两边装有石仙或石龟,也有大雁款式的。

点缀阁楼兰亭,透明的玻璃窗在阳光下散散发光。

直道的中间是铺在地面的铁轨,公车在铁轨上行驶,行驶的速度不快,透过车窗可以清晰的看到车里的人,车里的人也可以观看道路。

巡检丁差三五巡逻街面,每片区有防火所,除了总部有专业的兵丁外,各片区的防火厅由片坊的市民义务参与,每旬轮换值班,兼职本片坊的治安等,有协助巡检司的义务。

随着楼房修建的数量增加,防火已经成为了官府重要的职能,运水车、喷水铳等也成为了大明工局旗下不小的业务,光各地的采购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巡检丁差来自于退伍士兵,吃上了朝廷的粮,加上军户本就各方面优待的条件,每名巡检丁差除了保留了军队的作风,脸上也满是傲气。

不过严格的章程,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违反章程被投诉多了会解职,所以巡检丁差们也不敢乱来。

任何世袭的职位最后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由吏役阶层转变来的阶层,自然没有铁碗,大明也没有铁碗制。

所以基层的工作人员没有脱离百姓,他们本来就是老百姓,犯了事也会被开除,本身工作待遇既稳定又在当地属于受羡慕的好工作,已经是很好的了。

大明是三司制。

什么叫三司制?

除了都指挥使外,地方上按察使和布政使互不统属,学校、教育、监察等等部门不受地方官府的管理,所以无论是县学还是府学的教谕身份很高,面对县官也是平等对待,反而因为读书人的身份,比起地方县官还要更加的超然。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在大明国力增增日上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这么美好的大明,理想国的称谓同样在这个时代被广而宣之。

不光是高丽的两班阶级大量的涌入大明,甚至倭国也有许多大名的子弟们奔赴大明,更不提南洋地区以及各宣慰司宣抚司的子弟。

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的法王弟子乃至土官子弟,包括奴儿干都司各土官子弟,基本上都会前来内地读书学习。

在学校成绩优秀,通过实习与考核成为大明的流官,已经逐渐成为了更好的选择,不少的子弟不愿意回去贫瘠的地方。

内地文娱发达,娱乐丰富,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交流频繁,以德为容,哪怕有人内心如何自私,嘴上也一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态度。

至少没有人敢把自私当做天经地义挂在嘴上。

卫所的保留,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军队的自主,士兵们的生活和家人皆控制在地方而不是军队,没有领兵在外的将领可以乱来。

不提别人,赵宏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念头,在交趾多年,又管理诸土官服帖,加上在缅甸指挥大军种种,朝廷一封旨意归京述职,赵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人心。

人心不光决定了个人的行为,也决定了社会的风气。

自从南洋回来后的朱棣,已经彻底放权了,就差退位成为太上皇,朱高炽在文华殿接见了一批立功的将领,其中单独召见了赵宏。

看着眼前的赵宏,朱高炽依稀想起了三十多年前。

虽然不记得赵宏当初的模样,但知道那时候的赵宏还是少年,自己也是少年,时间过得真快,两人年岁都不再年轻。

“你母亲可还好。”

朱高炽笑着说道。

赵宏感激涕零的回道:“臣母身体健康,已经从北平大剧院离开,在臣弟家中养老,太子殿下的挂念,臣一定转告臣母。”

朱高炽点了点头。

大明工局没有施行养老制度,力有未逮。

工厂退休的老人,除了逢年过节外送一些粮食瓜果外,也会优待他们的子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他们的后代进入工厂,所以家里的儿子会赡养老人。

老人除了帮忙照顾孙儿孙女,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家务。

这样又变相解决了工人们无法顾及孩子生活的问题。

军户更不提了,军户有田,田亩属于的老人,有了经济的保障,继承他们田亩的儿子必然要孝敬老人。

加上大明的传统社会风气,不孝敬老人会受到乡邻的指责,当然了,这一切是建立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否则肚子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道德。

至于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有些人天生的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正如统筹法。

最好的一部分不计算,最坏的一部分也不计算,大明只能力求追到完美,却也做不到真正的完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

毕竟有些父母自己都做不好,那么有做不好的子女岂不是正常。

“子女多半要看父母,你们的母亲教导有功,养育了两个好儿子,你弟弟赵锐也是闻名的编剧家,编剧了好些有名的戏剧。”

“臣弟从小喜爱戏剧,能有今日的成就,全赖太子殿下之德,我们一家才能有今日。”

赵宏真切的说道。

他们父亲早亡,孤儿寡母的生活极其艰难,如果不是太子殿下,母亲哪里有到铁道工程部为人做饭的生计,乃至母亲加入北平大剧院,他们两兄弟重回学校,多年来的教育下,才有今日的成就。

一切的根源都在眼前人的身上。

朱高炽露出欣慰的眼神。

自己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么。

历史上永乐朝,朱棣在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而在永乐一朝,修永乐大典,北复塞北,加强奴儿干的治理,深化与乌斯藏的驿站,收复交趾,推行宗藩体系,七下西洋,修运河等等

这么多事办成了,不光保持了国家的强盛,还促进了民间的富裕,生产力的发展,火器的先进,造船业的兴盛比较起元朝时期的文化、经济、军事、融合、稳定、科技种种全方位的复苏。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

把古代看做一个整体,认为古代是一层不变的,岂不知古代的文明发展也是有起伏的,并不是应该就是这样,同样也是需要努力发展才能维持起来的。

宋朝的文明在古代达到了巅峰,这是国内外学术圈公认的,教科书上也如此介绍到。

可是明朝的建立,已经是在宋朝彻底灭亡后的一百年了。

人们并不知道宋朝是什么样子的,明朝是建立在元朝之后的,见到的是元朝的样子。

宋朝也有奴隶,属于贱籍,但需要注意的是,元朝的奴隶被称为“驱口“,他们在元朝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被视为“官私奴隶“,人身依附于官方或贵族私人的奴隶。

两者有天壤之别。

宋朝奴婢来源主要是具有自由身份的良人。宋朝的贵族、官僚、地主的奴婢有的是从他人手中转买,有的是因天灾卖身,有的是因苛捐杂税和徭役而选择卖身求活。

不过宋朝有保护奴婢的法律规定,宋朝的奴婢属于经济原因,是为了生活自己主动卖身,法律禁止逼迫,而且奴婢的人身自由权、生命权、身体权及诉讼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可有没有法律的保护是完全不同的。

明朝立国后,虽然取销了全面奴隶制,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元朝的特权,例如得到允许的部分贵族可以使用奴隶,这些奴隶没有法律保护,生命权和财产权以及诉讼权,自由权都是没有的。

当然。

要是比起现代文明,那就不用提了。

如果比较同时期的世界,那么没有任何地区有宋朝的高度。

宋朝,元朝,明朝。

一个奴隶制度的区别就可以看到波浪线的起伏,那么其他的种种同样如此,管中窥豹方能见到原貌。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可是书生的背后代表了非农人口的比例,而非农人口则是文明高度的体现之一。

同样的道理。

旧时朝廷的工程立项与预算日程表中,修衙通常被列为“不急之务“,反倒是修学校鼓励孩童读书才是地方官府重要的考核之一,那么单论这一条又是否比后世更文明呢。

至少在当下的明朝,各地日异月新的局势下,官衙仍然是原来的面貌,有限的资金投入了其余的方面,例如兴办社学、府学,聘请教谕等等。

至少没有地方官府敢把衙门修的漂漂亮亮,却又敢拖欠学校的薪资,否则只需一封弹劾,当地官员立刻要丢了乌纱帽,名声也要坏了。

这才是朱高炽的底气。

他敢于在十五世纪大明推动工业化社会,绝对不是无根之萍。

不光是千年来各行各业技术上的储备,发达的农业技术,社会人文,对外影响力的高度等等,都使明初具备发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但是呢。

谁又能想到永乐朝如此的强盛辉煌,却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一切的成果灰飞烟灭,短短的时日间开始了大倒退。

人们想出了无数的理由,文官的责任,太监的责任,军队的责任朱高炽看来,其实就是皇帝的责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权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就在皇帝。

正如万历末期的萨尔浒之败,责任就在万历。

万历的胡作非为,把朝廷治理视作儿戏,当做与大臣们赌气的手段,如果不是张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击了。

也正是因为万历的无作为,导致了大明的党争走向了敌我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其实天启皇帝是有一套的。

天启看人看得准,最初的几年还没弄明白,但是天启三年已经大致弄清楚了朝廷的局势和派系,只是他意外落水死的太早。

结果他一死,压下片刻的党争反弹的更厉害了,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崇祯。

这货就是纯纯的**丝心理,干的都是**丝们推崇的治理的手段,其中之一例如谁说自己行就让谁上,做的不好就杀了换人。

手段太操了。

如今永乐十八年了。

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棣比历史上晚登基了两年,也就是说还有不到三年,朱棣可能就要寿终,朱高炽无法预料自己的寿命是否仍然会如历史一般。

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朱高炽最在乎的事情。

长子朱瞻基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历史证明了未继承大统的继承人,当继承了皇位后,并不一定表现的仍然好,反而表现的更坏的更多。

三代之治的背后,代表了皇权的高度稳定。

没有任何将领和官员可以反对皇权,当长子朱瞻基不成器,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年就能败坏大明的现状。

但是朱高炽也不能取消皇权。

皇权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上千年,犹如一片乌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已经深入人心。自己打压皇权,只会为大明埋下内乱的种子。

赵宏不错,平安也不错,但是平安死的太早了。

张辅朱能也不错。

但哪怕是张辅也阻止不了大明的皇帝败家。

朱高炽想要留一些后手。

狡兔三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