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七十九章 惊呆的南洋子弟们

素可泰王国是暹罗的藩属国,位于暹罗的北部,西北连接八百大缅宣慰司,东北连接老挝宣慰司,北部地区有帕、难两大部落群。

历史上1438年,素可泰王国的玛哈·昙摩罗阇四世去世,作为藩属,素可泰的领土全部归宗主国阿瑜陀耶王国统辖,使得阿瑜陀耶疆域扩展,以往的土地制度不再符合需求。

当下因为大明的改变,稳固收复了交趾,占城藩属国降为大明都司,还有大明在老挝宣慰司的势力增强种种,导致暹罗提前吞并了素可泰王国。

暹罗王国的治理很粗暴,历来喜欢用王储镇守重要城市,当争夺继承权时,王储肆意收纳流民,国家很容易走向动乱。

所以波隆多罗阇发动了国内的叛乱,看起来是大明的变化带动的,其实也是暹罗本身制度的问题。

其实当下的暹罗王国,并没有完全从部落进化到王国,需要在十五世纪中期的时候,因为暹罗的扩张成果,最大的需求不再是扩张,而是如何治理好偌大的疆域,开始了土地改革,赐予了大量平民土地,降低了奴隶数量,为暹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当下的暹罗,主要仍然是部落势力为主,头人们占据土地和部落,权利没有收归到国王手中,萨克迪纳制还没有实施,也就是国王分封土地和人口,封臣的权力和财富都来自国王的赐封。

所以失去了都城和军队的暹罗国王因陀罗阇,因为名器的作用不像中国那么重要,导致他在暹罗的地位不如鸡,因此很快答应了大明诸多的要求,令外人不可思议。

原素可泰王国的部落头人们,纷纷向大明将领们打听消息,也有些头人不在意,在他们眼里,王国在不在,并不影响他们的权势。

态度最激烈的是原素可泰王国的王室们,他们想要谋求大明的支持,恢复自己的地位。

可是连暹罗国王失去了军队后都没有理会,何况素可泰王国的王室们呢,暹罗的国情,与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哪怕没有军队的皇帝,那也叫皇帝。

大明在南洋治理了多年,深知南洋的风俗人情,原来喊口号帮助素可泰王国是有利可图,现在素可泰王国的王室成为了阻碍,自然没有人去理会。

没有自己的部落,和流民一样贫瘠的王室成员,被士兵们无情的驱逐了出去,连一个爵位都不给。

占城都司。

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当地专门修建了一栋小的“皇宫”,十几栋水泥楼房,是铁道工程部出力修建的,皇帝居住在此和办公。

永乐十三年十月。

辰正时一刻。

大明开始采用宋朝的二十四时辰制度,宋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后世就是早上八点十五分。

蒸汽机火车在几位官员的相送下,从占城大站第八站台缓缓驶出。

占城大站作为大明在南洋最南端的火车站,是大明商品进入南洋各国的出发点,无数的商船通过占城的港口,短的只需一日,远的也只需三五日即可抵达南洋各国。

这也引起了交趾这些年逐渐的不满,因为有了占城,交趾的地利被占城影响了很多,占城的发展速度赶超交趾,就是因为大明把贸易中转站放到了占城,而不是交趾的原因。

十一列车厢,由甲305型蒸汽机车头牵引。

车厢里的乘客,大部分是老挝宣慰司、占城子弟、真腊王国子弟、以及交趾的大户子弟们,他们前来拜见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根据地方上的需求,京城设立了藩学院和国学院,提供给边地、宣慰司、宣抚司、以及藩属国等年轻人们读书,否则朝廷不给予支持,他们是竞争不过国内子弟的。

列车第三节车厢,放置着各个子弟的行李和物品。

大明商人们在南洋虽然不如高丽,可是模式却也差不多,利用资本的优势,大肆换取地方土著首领们的土地,所以南洋的土著子弟们并不穷。

除了把大明的奢侈品带给他们,让他们懂得消费,吸引他们去国内,同样是促进的手段,否则不懂钱的好处,如何发挥商人们手中粮票的效果。

车厢里的货物,有象牙、黄金串饰、水晶、玛瑙、琥珀、松石、沉香、燕窝、犀角、翠玉等等,都是大明国内畅销的海外商品。

列车经停化州、顺州、南灵州、新平府,于未初时三刻抵达政平州。特殊的乘客们随即下车,选择在当地过夜,而不是继续长途行驶,次日再乘车。

从占城出发到此,包含停车时间在内的平均时速,刚好是每个时辰一百里。

占城的变化,如果这批特殊的客人还能理解,交趾的发展,也没有让他们感受到震撼,哪怕进入了广西,也只不过多了些更多的感慨而已。

上国就是上国。

但是越往北,年轻人们越说不出话来,他们穿着名贵的衣服,每个人都有仆人服侍,车厢里还有他们带来的海量财富,供应他们在京城的生活。

可是并不能打消他们的自卑感。

石头铺设的地面,非常宽广的道路,两旁一栋栋的楼房,高大的水塔和能发出声音的钟塔,精美的花园,繁华的广场

与他们自己生活的地方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

更让他们自惭的并不是这些外物。

“因为城镇大而多,充满了人,村落无数,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生来残废的及有其他不幸的人,所以当地的官员们并不清闲,而始终忙着照管穷人所需以免破坏法律。”

“什么法律?”

“当地父母官第一天任职,需要叫父母们把所有天生肢体有残的孩子,或病残的,或有其他病害的,交给官员审视。”

“他好按皇帝及其朝廷的命令和意思,供给所有必须的事物。这就是,有缺陷的男孩或女孩被领到他面前看过,如果还不影响从事某种职业,就给父母一个期限,教会官员给规定的那种工作。”

“这样虽然有残疾,却不妨碍他们谋生;这照办无误,但如果伤残严重到不能学习或从事任何职业,这名管穷人的官员就命令其父亲在家里供养他一辈子,如果父亲有资财的话。”

“那如果养不起呢?”人们好奇的问道。

接待他们的是国学院的学生,同样来自老挝宣慰司,用着蹩脚的汉语,时不时说一些家乡话,尽力的向众人介绍,认真的回答起来。

“如果父亲没有资财,或者没有父亲,那么另一个富有的近亲必须供养他;如果他没有这些,那么他的所有亲属都捐助一份,或者资助他们家里有的东西。”

“但如没有亲属,或者他们穷到不能捐助任何份子,那么皇帝就用自己的费用在医院里充分供养他。医院很气派,皇帝在全国每座城市都设有这样的医院。”

“这些医院里还供养那些在战争中度过青春、无力自谋生路的老人和穷人;所以这个那个都得到所需的供应,而且认真周到。”

“为了办好这件事,官员安排妥当,任命城镇的一名首脑为管理人,无他的许可,医院内的人不能走出界限,因为并不是任何人都可得到这种许可。”

“他们也不要求它,原因是,只要他们活着,就供给一切所需的东西,诸如衣物和粮食。此外,医院内的老人穷人养母鸡小鸡和猪,作为自己的保养利益,以此自娱。”

“官员常访问他任命的管理人,同样,官员也受到来自宫廷,由皇帝和庙廷为此任命的另一人的访问;他要访问所有在他权限内各省的医院,如果发现有人没有秉公执法,就把他撤换,给予严惩。”

“因此所有官员都极尽职责,生活廉正,摆在访问者眼前的是必定马上给予的奖掖,否则是严酷的惩处。”

通译满脸的虔诚。

从记事以来,他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国家,一直到他来到上朝入学,打破了他的三观,对于眼前的学弟们,通译犹如朝拜一样的自豪道。

“上国的瞎子不算在需要靠亲属或皇帝供养的人内,因为他们被强制工作,如推磨碾米麦,拉铁匠的风箱,或这类的劳动,而不需要视力。”

“如果是盲女人,当她成年时,她就被送到妓院去,在公众场合有很多这类的妓院,有女人照看她,给她涂脂打扮。她们仅仅是因为年龄才离开妓院。”

“在全国内采取这些法子,尽管上国的疆域很大,人口无数,但仍然没有穷人在街头死亡和行乞。”

“妓院?”

“上国的妓院与我们所想不同,卖艺不卖身,人们欣赏妓女的才艺,不不不,应该解释为艺妓。”通译连忙摆手解释,生怕学弟们误会。

年轻人们内心里的敬畏油然而生。

除了这个国家的强盛,更有这个国家的文明,他们下意识里的感到了羞愧。

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大明,见到了大明的繁荣和文明,从身体到心里的羡慕和欢喜,又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人。

偌大的南洋地区的统治阶层们,穿着大明的衣服,喝着大明的酒水,用着大明的器具,家里使用大明的年历和自鸣钟。

他们在主楼、土楼、王宫里,讨论着大明的一切。

很多有主见的头人和首领们,会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大明求学,学习更先进的文化,大明的文化不断辐射南洋,让大明人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群体。

朱能带领军队在暹罗行军,遇到的部落中,有很多的部落不但没有抵抗大明的军队,反而热烈的欢迎了他们,朱能不得不感慨,商人的作用的确不小。

难怪太子殿下并不阻止商人们的发展,甚至给予了诸多的支持。

波隆多罗阇得知明军的消息,虽然很愤怒和畏惧,可是事已至此,他只能带领大军反击,在都城里作乱的士兵们,早就失去了战斗意志。

波隆多罗阇和波隆戴摩等军官,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军队重新集结起来。

士兵们不愿意离开都城,许多的军官也不愿意,他们日日做新郎,抢劫了一家又一家,让这片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一夜之间衰败了下去。

怨声载道的情况下,这支叛军终于离开了都城,选择在开阔的地方,使用象兵来击溃明军。

大明与象兵作战经验丰富,云南有多次打败象兵的记录,所以明军知道如何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火器是最好的武器。

但是暹罗并不知道,暹罗的军队从来没有和大明军队打过仗,他们一如既往的认为,靠着精锐的象兵部队就能摧毁对手。

他们甚至慢条斯理的控制着战象摆好阵型,没有趁着明军调整火炮的时候攻击。

而且因为多日的散漫,一段时间没有操练的战象与士兵们的配合松懈了下来,不如当初的严密和熟练,又耽误了更多的时间。

“轰隆隆。”

巨大的声音和震动下,大明的大炮阵地闪耀出耀眼的光芒,随之是土地的摇摆,整个大山都仿佛被撼动起来,仿佛天要塌了。

战象们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动物的本能下惊慌失措,在大明军队一阵又一阵的炮声中,反而无法获得向北方的骑兵们发起冲锋的机会。

战象背上的象兵纷纷掉了下来,战象们在己方的阵地中横冲直撞,叛军被冲击的四分五裂,士兵们鬼哭狼嚎,完全失足了组织。

明军那边继续使用炮击,战象们往后崩溃。

见状,朱能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砰砰砰。”

步兵们一步步的上前,好不容易站稳了的叛军,又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剩下的那些还坚守在原来位置的士兵们,面对铳刀“林”,全部崩溃了。

决战变成了追歼战。

叛军方面毫无还手之力,被打的落花流水。

最英勇的波隆戴摩,因为死战不退,直接被明军的铅弹带走了生命,他的部队也很早的自溃,没有对明军造成威胁。

连波隆戴摩都死了,其他的军官表现更差,许多将领比士兵先逃跑。

波隆多罗阇的心在滴血。

他从来没有想过能打败明军,他只想借着地利的优势,让明军知难而退,到时候再与大明谈条件,给予大明补偿,以获得和平。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战无不胜的军队,在明军面前不堪一击。

再大的野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只有无能为力。

波隆多罗阇不敢呆下去,他知道已经无力回天,只有赶紧退回自己的地盘坚守,不能再与明军野战,连都城都不要了,直接一路南逃。

几万大军就这么溃散,留在都城的少数军队,见到大明的旗帜,得知将军的不知所踪,最后选择了投降。

收复了暹罗都城,收复了曼谷。

朱能选择了一鼓作气。

朱能不担心粮草。

大明在沙美岛积累了诸多的粮食,大军只要攻破芭提牙,在那里就能获得新的补给,否则靠着老挝通过陆地运输的粮食,大明的军队可没有这个底气。

大明军队在南洋作战的底气来自交趾和占城。

交趾在大明的治理下粮食丰富,又可以通过占城的码头,借助海运维持大明军队的补给,这才是大明敢在暹罗用兵五六万的凭仗。

又因为大明在南洋的影响力,朱能一路南下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甚至许多地方迎接王师,被文书们记载下来,最后整理为史册。

大明收复南洋,军队所过之处,百姓乡老箪食壶浆,喜迎王师。

军队里有很多军医。

“丛林里多腐烂,气体成堆,长期密不透风变为剧毒,类瘴气之毒,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形,大军不可轻入。”军医解释道。

在军医们的要求下,士兵们不会进入未知的老丛林。喝水必需喝热水,否则会有严厉的军事处罚。

甚至有军医提出剃光头。

诸多的要求下,大明士兵们在丛林的作战,伤病率大大的降低,保持了士气和军心。

多方面的条件支持,朱能一口气追到了暹罗南部,包围了波隆多罗阇。

百姓们不可思议。

当初的波隆多罗阇多么的士气如虹,气势高涨,怎么才半年而已,就如此的狼狈逃了回来,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了。

波隆多罗阇选择向大明皇帝臣服,朱能不松口,要求波隆多罗阇必须出城投降,否则兵戈之下,无法保障波隆多罗阇的生命安全。

经过两日的试探,波隆多罗阇无奈出城投降。

暹罗的战事初步告捷。

波隆多罗阇被送去了占城,军队的捷报也送去了占城,还有朱能的密信。

朱能认为虽然波隆多罗阇已经解决,可是暹罗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地方上的秩序也失去控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大明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恢复在暹罗的秩序。

这就是朱棣在占城的好处,朱棣不怕大将尾大不掉。

所以朱棣把当下暹罗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朱能,让朱能趁着胜利的气势,结束暹罗一切骚乱,并不担心朱能仗着军权成为不可控的军阀。

朱能得到了放权后,在暹罗恩威并施。

听话的部落给予协助,不听话的部落就会被打击。

首先成立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再成立素可泰都司,以都司遥控三抚司。

请求皇帝派来文武官员,把制度落实下去,随后派士兵在暹罗南部海上的沙美岛,阁昌岛等岛屿,宣布归为大明,根据暹罗国王的请求,把岛上的岛民送还给暹罗国王。

虽然战事只有半年,可是乱军的军纪失控,带来的危害巨大,暹罗的人口大大减少,暹罗国王失去了军队和百姓,需要新的补充。

而大明当下也需要更听话的暹罗国王存在,为了补充暹罗国王的实力,答应了这个要求。

波隆多罗阇的核心地区,芭提牙雅改为大明都司,朱能亲自驻守在此地。七岩、华欣等地区的部落首领们,从朱能手中获得大明的封赏文书,成为大明的宣慰使。

最终形成了暹罗北部和南部各有一都司,都司管理三抚司的局面。

大批的叛军将领被流放,战俘送去修铁道,留下了大片的地盘和资产,商人们纷纷来到朱能所在的地方,递上了自己的损失清单。

根据商人们的损失清单,朱能全部返还给了他们。

至于商人们的损失清单有没有虚假,朱能并没有太过追查,首先是很难查,其次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朱能直接大手一挥,让南洋的商人们或多或少发了笔横财。

其实也是朱能故意如此。

此番大军作战顺利,大明商人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看到了太子殿下为何没有阻碍商人们的势力发展,虽然是面双面刃,可是用好了的确有大利。

逃离芭提牙雅才半年的大明商人们又回来了。

变化的是芭提牙雅原来的统治势力,政治势力的空白,让大明商人们的地位大幅度的增加,不但没有因此事受损,反而气势更甚以前。

本来就贸易模式不对等,仗着资本的雄厚,大明商人有许多的优势,加上如今芭提牙雅都司的成立,大明商人们如虎添翼。

自宋朝以来,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平均单产高于小麦和历史上的玉米,是国内“最能产粮”的粮食作物。

中国水稻的单产常年位于世界前列,但在大米的品质方面却存在不足,“稻强米弱”的现象比较突出。

反观暹罗。

暹罗的稻米不光质量高,产量也高,耕地面积又是中南半岛第一,因此被称为亚洲大米碗。

素可泰都司、芭提牙雅都司,以及归属其的宣慰司和宣抚司,成为了大明工局海外布局的重要地方,根据朝廷的要求,暹罗要成为大明南洋的粮仓,以保障大明在南洋的发展计划。

农业价值低,商人们不愿意种植农业,他们喜欢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双方开始了争抢土地。

暹罗国王支持了大明商人。

双方一拍即合,大明商人们支持暹罗国王的位置,暹罗国王给予大明商人们更多的方便,一个个的农庄和经济庄园在暹罗成立。

中部地区因为战乱,许多势力的消亡,阻力不大,反倒是暹罗北部地区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对于自身利益的受损,越来越反感起来。

因为占城有大明皇帝,有许多人选择了加入,大批的子弟北上就是于此,还有些人选择了抗拒。

暹罗的局势从波隆多罗阇越发强硬,乃至大明皇帝抵达占城,各种试探和矛盾爆发,最后波隆多罗阇失败,历经两年有余。

大仗虽止,地方上的小冲突却不断。

帕、难两个宣慰司更是各个部落互相征伐,反倒是中部地区最快恢复稳定,随后是南部地区,靠着海运的效果,随后也恢复了平静。

素可泰都司与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等地方,加上历史遗留的矛盾,不光没有稳定下来,而且越演越烈,波及到了八百大缅宣慰司。

关于前半段对话描写的片段,来自于《中华大帝国史》,奧古斯丁赤足修士及跟他们一起进入大明的所见记录。大明被同时代的西方人称为理想国,并不是因为大明的国土大人口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