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李唐传奇 > 第十六章 灾起

李唐传奇 第十六章 灾起

作者:高月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4:13 来源:笔趣阁

夸官的第二日,便是安排士子们在各署见习半日,士曹的考功署又邀请部分策论进了前二十名的落榜者到金陵府勤政院参观,吴应礼也在应邀之列,他昨日刚刚接到急报,河南个别州县灾情已初现,李希烈命他火速返回处理,但吴应礼却一定要来勤政院亲眼看看,和见习的同进士们不同,参观者不能碰任何文书和档案,但吴应礼却非常留意各官署的布局、人数以及文书的存放整齐,这些都将是战时应急速度快慢的一个侧面表现。当天下午吴应礼便返回了河南府,同进士们也获准返乡二十日探亲,并得到了旅费的津贴。

当吴应礼返回河南府后,灾情已经非常严重,天灾加**,随处都是举家逃难的灾民,在灾情最严重的陈州,城内出卖儿女的灾民竟排出三里多长,骨肉分离的人伦伤痛让人不禁落泪,在部分县乡已经出现了人民相食的惨剧,更多的灾民则是向淮南及江南涌去。

金陵府勤政院内,李月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主题便是北方灾民的应对。

“吴王殿下,各位大人,前段时间我们大规模的赈济春荒,所有的旧年存粮基本已经用光,而今年夏收减产,各粮仓都只装了不到五成,若再大规模的赈灾,库粮用光不说,还会导致粮价暴涨,影响我江南百姓的生计,河南大灾应由李希烈自己解决,怎能由我江南来承担,所以我建议要控制灾民过江。”韦黄裳首先站起来发言,这几日韩滉生病,就由韦黄裳替补参加了内阁会议。

“殿下,我不同意韦大人所言!”李月闻言看去,却是段秀实,只见他站起来说道:“灾民们之所以来我江南,是因为他们以为江南是可以活命的地方,我们若拒绝灾民,岂不让天下百姓心寒,也对朝廷不好交代,我不知道韦大人有没有见过饥民的惨景:妻死夫食、父死子食,家家卖儿卖女、户户家破人亡。大家都是大唐的子民,岂能因李希烈之祸,而归罪那些普通的百姓。”段秀实说完愤愤地看了韦黄裳一眼,坐了下来。

“我并不是说让灾民自生自灭,只是我江南实际情况是这样,官府无钱无粮,拿什么去赈灾!段大人去看过粮库吗?”韦黄裳不服,随即反驳段秀实道。

“好了,两位别争了!我江南地广人稀,这个机会正可补充我江南人口,不可因条件紧张而放过。总的原则先定下来,不仅要接纳百姓,还要派人去河南告之灾民,然后再商量钱、粮的事。”李月止住两人的争吵,先定下了的总的原则。

李月见韦黄裳想说话,立刻止住他的话头,对蔡明德说道:“从建水军的款项中先减出一半来,可好?”

蔡明德点点头:“一切听大将军吩咐!”

李月又问萧隐道:“除去官库中的存粮,江南民间的存粮可多?”

“我闻常州一大户,家中竟有存粮三千石,由此可见江南民间的殷实,但这些富户大多谨慎,轻易不肯拿出粮食来。”

李月突然想起河北赈灾时的情景,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便对众人说道:“这些富户一方面是怕露富后官府找他们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是不肯白白拿出粮食,无非是要名要利,既然这样,我们便投其所好,凡捐粮二百石以上的,可授其已故父或祖为“云骑尉”一勋爵,本人亦可,为虚爵且不得继给子女,其家人享减刑权一等,本人见官可不拜;捐一百石到二百石的,给‘武骑尉’之勋,本人见官可不拜,本人可享减刑权;五十石以上的,只给‘武骑尉’之勋,这是其一。

其二、可请出越州阿育王寺所供奉的佛宝舍利,在越州、苏州、常州、金陵各办水陆大会一场,欲瞻仰圣物的可捐粮一斗或麻一斤,多献者不拒;

其三、在各州、县粮柜下限价令,各种粮价每斗不得高于五月时粮价的一成,违者严惩不殆!”

“好!”萧隐不由激声赞叹道:“这几个办法都不错,我大唐信佛之人何止百万,粮一斗或麻一斤一般人家皆拿得出,只是授勋要得到朝廷的同意方可,我这就立刻上奏朝廷。”

“不用,先施行了再说,皇上会同意的。”

“那如果阿育王寺不答应借佛宝怎么办?”韦黄裳略有点忧心地问道。

“那就拆了它的寺庙!”李月冷冷地答道。

在各地官员的积极努力下,最后共授四百余名大户予“云骑尉”之爵,又给了一千余人予“武骑尉”的勋号,共筹得粮二十万石;同时佛宝舍利的水陆大会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数十万善男信女共捐出粮十万石,麻二十万斤;另外官府又用准备建水军之钱,大量购粮。这样,总共筹粮超过五十万石。

七月的中原大地骄阳如火,处处饥民哀号、毙者充野、斗米万钱,草根树皮皆已食尽,大规模的灾情终于爆发,陈州、颍州、亳州、宋州、许州、唐州甚至周边的徐州、陈留等近百万农民、市民纷纷背景离乡,四处举家逃难,长安因今年关中也遭灾,再无力赈粮,便命灾民就食于淮南、相州、荆州,又着令李希烈入朝面圣。但相州田承嗣和淮北田神功却屯重兵于边界,严禁灾民入境,于是大部分灾民只得转向淮南,也有部分去了荆州,由于淮南观察使骆奉先不在扬州,各州官吏纷纷向流民收高价‘落地费’,变相地把灾民推向了江南。

“要逃难、去江南;要吃粮、过长江;江南睡、不交税;县县有粥棚、有房不透风”等等通俗易懂的民谣开始在河南、淮南一带广为传播,于是数十万灾民纷纷涌向江南。不用说,这些民谣正是金陵派去河南、淮南的官吏所作,为接受灾民,金陵从各地抽调了上百名官员、组成十个宣慰使,分赴河南、淮南各地招揽灾民。由于军船不足,金陵又在江南民间征用千艘大型民船用于灾民渡江,为防李希烈的突袭,五千黑旗军和一万水军也被派到江北沿江一线部署,同时设数十个粥棚,急济饥民。

渡口设在扬州海陵县内,对岸便是常州的江阴县,十几天来,舟辑不绝,已将大量的流民运过了长江,就算如此,北岸的流民依旧如蚁归集,正络绎不绝地从各地赶来,甚至旧年的灾民也跟着一起逃难,等候过江的流民已延绵到十里之外,若从高处望去,黑黑密密的人群一眼望不到边,十分壮观,从各地调来的军队正维持着秩序,分发食物、清水和草药,又不时将死去的人抬走深埋,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在这盛夏季节,极易爆发瘟疫。

南霁云率领五百黑盔宪兵,在流民之中不停的穿梭巡视,他的职责是防止士兵趁机抢夺民财、侮辱妇女,这几天来,他已经杀了二十几名违反军纪的士卒,当南霁云走过一群徐州逃来的流民时,只见几名军士从地上抬走两具尸体,留下一个‘哇哇’大哭的幼儿赤身坐在地上。

“这是谁家的孩子?”南霁云指着幼儿向旁边的流民问道,但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沉默,这时一老者上来说道:“回禀军爷,刚才抬走的就是他的父母,他们一家六口都已经死光,只剩下这个娃了。

“那为何无人肯领养?”南霁云不由问道。

“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谁还肯养别人的孩子。”老者说完叹了口气,一瘸一拐地离开了。

南霁云见那幼儿不到二岁,坐在地上声音已经哭哑,嘴里拼命地允吸着手指,显然已经饿极,南霁云的眼睛不由一酸,轻轻的把孩子抱起,从怀里摸出半个面饼塞给他,那孩子抱着面饼便依在南霁云怀中香甜地啃了起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