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二百零三章 不枉不滥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二百零三章 不枉不滥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第二百零二章因为被屏蔽,自动订阅的书友需用手动订阅才看得了,汗。)

正五品上中书舍人柳奭(shì)出班:“殿下用意甚佳,只是细节还需磋磨,不如权且搁置?”

这一个圆场,打得到位,李承乾的颜面也兼顾到了。

柳奭出身河东柳氏。

亲叔父是光禄少卿柳亨,与李世民有交情;

族兄弟是御史台察院首席监察御史柳范。

柳奭的阿耶柳则,隋朝的左卫骑曹,随行出使高句丽而卒,柳奭亲到高句丽,哭丧迎椁,极为悲痛,高句丽人都羡慕(死者)有这样的孝子。

柳奭还是瓦岗出身,想不到吧?

他能在唐朝混得风生水起,起点是曾经为李密的府掾,在李密败给王世充之后,劝说李密归唐,这才是一大功。

瓦岗出身的人其实不少,但就是在瓦岗期间,他们也有不少派系的,所以柳奭与程咬金他们几乎没有往来。

现在的柳奭,还多了一个身份,晋王妃王氏的亲舅父。

同安大长公主为媒,说动了太原王氏,同意将祁县房、罗山县令王仁祐之女,嫁给李治为晋王妃。

事情看似不起眼,却是皇室与五姓七家的破冰之举。

贞观年大唐蒸蒸日上,官吏的数量却捉襟见肘,朝廷几乎没有闲置的官员。

嗯,那些完全没能力的、纯享受待遇的文武散官不算。

这么说吧,如果朝廷再从西州旁边另扩一州,恐怕一时还凑不齐足够的官吏去安置。

原因也很简单,李世民兄弟阋墙时,五姓七家是旗帜鲜明站李建成的队,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结果一朝鸡飞蛋打、全部成空。

投李建成很正常,人家是嫡长子、太子,有大义的名分,赢面多高啊!

哪晓得李世民太逆天,居然翻盘了!

加上贞观初年,因为一些政务多少影响了五姓七家的利益,于是各家统一意见,不与皇室联姻,家族中的优秀后辈子弟,暂缓入仕。

所以,李承乾的太子妃出身武功苏氏,小世家;

李泰的魏王妃阎婉,前前朝外戚血脉。

李承乾扫了柳奭一眼,默不作声。

警惕,警惕啊!

昔日乖巧可爱的雉奴已经长大了,开府了、娶王妃了,可以威胁到孤了!

最重要的是,雉奴的王妃,有太原王氏与河东柳氏的背景,对他的支持力度可以让人惊心!

这储君的椅子啊!

举目四望,四面皆敌,孤不知道能撑到什么时候!

范铮看到柳奭的出场,恍惚了一下。

哎,李泰危矣!

即便是李承乾败了,位置同样轮不到李泰,哪怕如《旧唐书·李泰列传》记载,没有《旧唐书·褚遂良列传》那“杀子传弟”的蠢话,同样看不到一丝希望。

但是,褚遂良列传里的话,是李世民的转述,不是李泰亲口说的。

这就值得玩味了。

饱读诗书的李泰,怎么嘴就秃噜了呢?

但是,李泰,是不是可以挽救一下?

毕竟,李泰与范铮多少有些交情。

与李治?

抱歉,不熟。

别以为当年救治长孙皇后的情分,可以用很久。

李泰兀自没有察觉形势的变化,只是倔强地望着显德殿上,那把其实并不怎么舒坦的椅子。

谋划了十余年,眼看兄长就可以退下、顿顿去吃驴肉了,偏偏兄长的身子摇摇晃晃,看着危如累卵,就是不倒下!

他不倒下,倒下的人就是本王!

没滋没味的朝会散了,各回本衙,范铮随唐临去了一趟台狱。

台狱里的犯官十余人,经过唐临的审讯、判决,居然连判秋决的那个都心悦诚服地认罪,这才是真本事。

按犯官的说法:“罪过属实,侍御史断罪,不枉不滥(用刑),有什么可说的呢?”

“学会了?”唐临似笑非笑地看了眼范铮。

这个后辈同僚啊,虽然会一手酷刑,却未滥用,今日在东宫更强拒太子定量的意图。

毛病还是有一点的,好在大节无亏,可以好好栽培一下,过两年来接手嘛。

范铮心悦诚服:“唐公断案,大公无私,明察秋毫,居心持正,范铮佩服!”

佩服归佩服,学会变学废。

要范铮不滥用刑可以,如唐临这般几乎不用刑,真没那个实力。

学识什么的不说,阅历这一块,范铮是没法跟唐临相提并论的。

不知道该不该说范铮年轻气盛,反正他砍萧灞毗脑壳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滥不滥杀的问题。

而这一点,恰恰是唐临所担心的。

负责司法的是人,当然不可能没有倾向,偏偏御史台的人需要将自己的倾向压制到最小的程度,以免影响了公正。

唐临笑道:“老夫着手,将这些录入《冥报记》,以告诫后人。”

范铮只能表示钦佩。

《冥报记》着手时间很久,真正成书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后在中国亡佚已久,1959版人文出版社刊印的《冥报记》,还存在争议。

唐临的亲兄长唐皎,任吏部侍郎,几番告诉唐临,可以右迁了,奈何唐临没找到合适的人接手台院,一直蹉跎至今。

带范铮两年,唐临便可以放心离去了。

御史台三院,台院是真正管理院中杂事的机构,是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的直接助手,“端公”的雅称就说明了地位。

入公房,烹茶汤,一股淡雅的江米香味扑鼻而来。

范铮确定,唐临刚才加的料,就不是江米,是糜子啊!

清朗的笑声自门外而入,两肩上耸像鸱、面有红光的马周踏了进来。

这个形容,是中书侍郎岑文本说的,一语双关,有指马周升迁太快的意思,也指马周有恙。

“唐公此茶,是加了极南茫部的江米香吧?”

马周抽了抽鼻翼。

别看马周前半生穷困潦倒的,可好东西是真没少蹭,毕竟他虽狷狂,文采是真有的。

江米香不容易明白,换个词就好了,糯米香。

这东西后来扩散栽培了,但此时只有茫部林边有它的存在。

茫部……

范铮终于想到了,可不就是“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的西双版纳么?

这东西到长安,委实不易,从茫部到濮子部、昆弥国,才能入剑南道,豆腐都盘成肉价钱了。

“马周重回御史台,可是颇怀念唐公风采!”

这话不虚,马周可是监察御史起步,干过侍御史,才迁的中书舍人,这是为升迁治书侍御史安排的台阶,虽快,却极稳当,可见皇帝对他的回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