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应

南国江山 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应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父亲既然担心吴国势大,那为何不派人以庆贺灭梁的名义去吴国出使,也可以看看吴国的实际情况?”李从儼建议道。

“派个人出使吴国?”李茂贞明显有些兴趣。

“是啊,吴国以前偏居南方,虽然不时有关于吴国的消息传来,但毕竟是道听途说,不实际派人去看看怎么能行?至少也要搞清楚吴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兵力有多少,钱粮储备如何,君主是否贤明,将领是否英勇善战等等。搞清楚了这些后,咱们也就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

李从儼的建议让李茂贞感到有些惊讶:自己这个儿子一向喜爱文事,对于军国大事没兴趣,也没什么过人的见解,不想此时倒是出了个不错的主意。

吴国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但究竟实力如何,大家都没有实际接触过。

当初吴国对付南方藩镇虽然一路上势如破竹,但南方的那些势力原本就比不上北方藩镇,至少李茂贞有信心若是换了自己也能击败他们。

而这一次对付梁国,吴军同样是势如破竹,但不得不说吴国的“势如破竹”是建立在梁国实力已经被晋国极大削弱的基础上,做了“河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的渔翁而已,并不足以说明吴军的实力。

再加上晋国的态度尚未分明,或许自己不需要太心急?李茂贞在心中想着。

“那你认为何人可以作为使者出使吴国?”李茂贞徐徐问道。

岐王重武将而轻文治,若是要在麾下找出一两个统兵大将来,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要找到一个出使他国的合适人选那就不容易了,那些厮杀汉子只知道打打杀杀,出使吴国很可能会坏事的;而若是让文官去的话,岐王麾下又没有什么分量足的文官。

李从儼道:“若父亲允准的话,孩儿愿为父亲出使吴国!”

“你?”李茂贞心中微微一动,他正担心李从儼不关心国事,忧虑将来岐国后继无人,如今李从儼愿意担任使者,他当然不会反对;而且让自己的长子出使,也能够说明自己的诚意。

“你若是出使吴国倒也可行,不过你到了吴国之后记得要设法与吴国交好,表明为父与吴国的交好之意,同时也要暗中观察吴国的局势和实力,并且探明他们对咱们的态度。这些事情你能做好吗?”

“父亲放心,孩儿又不是三岁小孩,这点事情还是能做好的。而且父亲若是不放心,可以让齐判官随孩儿一同出使,有他在一旁协助,肯定没什么问题。”李从儼答道。

齐判官齐行知乃是李茂贞的幕僚,虽然官职不高,但其能力还是不错的,有他在,李茂贞可以放心。

确定由李从儼出使吴国后,李茂贞也下定决心,先搞清楚吴国的虚实,同时判明吴国对岐国的态度,以及吴国接下来与晋国的关系,若是吴国真的势大难以抵抗的话,李茂贞也不介意向吴国屈服。

就算向吴国俯首称臣又能如何?大不了劝吴王登基称帝就是。

到时候以他的地位和资历,杨渥怎么说也要封他为王才是;相信只要杨渥不傻,就不会在晋国威胁尚在、且他已经上表表示屈服的情况下向他发难。

他如今已经老了,实在没有当年的雄心了,只要能保住岐国的如今这点地盘就行了,至于向杨渥这个“晚辈”屈服是不是很丢脸的事情那就不是他所要考虑的。

……

与李茂贞的犹犹豫豫不同,远在夏州的定难节度使和灵州的朔方节度使,甚至还有更西边的凉州等地,这些地方势力在得知吴国灭梁的消息后,没有多少犹豫就决定改弦更张,转而向吴国上表称臣,希望得到吴国的册封。

这些地方势力割据边疆已经有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早就习惯了在名义上侍奉中原政权,以换取对内部的“合法”统治权;不管是当初大唐,还是接下来的后梁,他们的态度都是如此;如今换了吴国也不例外。

夏州定难节度使乃是李仁福,党项羌人在这里盘踞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根基十分雄厚,虽然论名气与岐王等势力不能相比,但夏州麾下有正规军队一两万人,还有数万党项部族兵随时为其效力,同样是一方强大势力,不比如今的岐王李茂贞弱多少。

能够建立后世西夏国,与宋、辽、金并立的势力,实力当然不会弱到哪里去。

而朔方节度使韩洙乃是前任节度使、颍川王韩逊之子,韩逊在三年前死后由他继承节度使之位。

可惜比起韩逊来,这位新节度使不管是驾驭部将的手段还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都差了太远,在这局势复杂的边地难以压服各方野心之辈,所以其麾下领地正在不断萎缩,权威正在受到挑战。

得到吴国灭梁的消息后,韩洙当即决定派使者出使吴国,希望得到吴国的正式册封,借吴国的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至于更西边的凉州等地,那里的势力更加复杂,战乱更加频繁,派使者出使吴国的目的和韩洙差不多。

当然,因为地方偏远的缘故,这些地方势力得到消息的时间要比李茂贞慢得多;而且与李茂贞不同,这些势力的统治者在得知吴王杨渥尚只称王,并未称帝后,他们在派遣使者请求册封的同时,也没忘记劝杨渥登基称帝,以继承天下大统。

当然这些都是后事了。

此外,在南方辰州、叙州孤寂了多年的马殷在得到吴国灭梁的消息后,这位与杨行密同年的枭雄也不得不再三叹息:吴国有此实力,吴王有此手段,他当年败得不冤。

向吴国上书请降,交出大部分领地以换取两州之地作为保留地后,一开始马殷对吴国还充满戒备,毕竟谁也不知道吴国会不会遵守协定,保证他们的安全,所以他有所戒备也是正常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那些开国老将先后病故,马殷的实力可以说是江河日下;而吴国一方却接连夺取梁国大片领地,又收复了岭南,实力已远超当初,更非马殷能比。

所以那时马殷就彻底熄了防备之心,因为防备也没用,还不如设法与吴国搞好关系。

到如今吴国灭梁,他更是做了一个决定:不顾年迈,亲自前往朝见杨渥,并且彻底交出手中两州之地,以保全家族。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除了感到吴国势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家的几个儿子深感失望。

马希声,马希范等,一个个能力没什么能力,却又野心勃勃,时不时的向马殷提出要派兵攻取西南诸地,以扩大地盘。

如今老老实实的待在辰州、叙州尚且担心吴国看他们不顺眼,将来会出兵将他们给灭了;若是再对外扩张,只怕他的军队出兵之日,就是吴军兵临城下之时。

更何况,这几个不省心的儿子相互之间还不和,争权夺利起来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有几次甚至都闹得差点兵戎相见的地步。

马殷如今还没老糊涂,可以压制住这些小子;但若是哪一天自己不在了,这几个儿子岂不是要闹翻天?只怕到时候整个家族都要给他们陪葬。

深知进退之道的马殷自然不会那么傻,明知道大势不可违,那就最好顺从大势,何必强行而为,自取祸端?

……

相比于这些枭雄们对吴国灭梁各自做出选择,另一个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对此却丝毫没什么反应。

这个表现得十分淡定的人就是蜀主王衍。

自从继位以来,王衍可以说整天都在吃喝玩乐之中,对于政务不怎么关心。

像他这种君主往往都喜欢亲近小人而远离贤臣,再加上他父亲王建当初大肆诛杀功臣,朝中有才能之人早就被杀得差不多了,现在的蜀国朝堂内早就是乌烟瘴气,朝政荒废。

在王衍看来,中原有什么大变与蜀国何干?他只要严守各地关隘,关上门来好好享乐就是。

所以当吴国灭梁的消息传来后,王衍仅仅道了一声“朕知道了”,然后召集众臣简单商议一下。

结果众臣都认为吴国受晋国的牵制,暂时不会对蜀国有什么野心,只需让边地蜀军加强戒备就行。

得到这个结论后,王衍便放心下来,不再理会此事。

……

洛阳。

随着梁国的灭亡,整个中原基本上都已经落入吴国手中,但梁国旧地里却有不少地盘依旧处在观望之中。

尤其是关中各地,在梁国覆灭后这么久都没有新的消息传来,这让杨渥很快就失去耐心。

二月中旬,杨渥在洛阳检阅众军,并下令赏赐有功将士。

通过灭梁得到的大把钱粮都被赏赐下去,开支之大实在让人咋舌。

不过对杨渥来说,虽然花销巨大,甚至将灭梁得到的钱粮基本都消耗一空,但只要保证将士们士气高昂,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了赏赐外,对于有功之臣自然少不了加官进爵。

不过所有有功之臣里,除了中、底层军官的封赏完全到位外,高层将领的赏赐却不多。

许多将领对此反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明白杨渥并不是忘了他们的功劳,而是等到某个时候一并赏赐,而这个时间很可能就是杨渥登基称帝的时候。

所以没有得到多少封赏的众将耐心的等待时机。

二月底,杨渥命右镇武军都督柴再用领兵三万西征,负责攻打关中各地,以武力压服这些地区。

就实力而言,这些地区并没有什么强大势力,毕竟关中各州的驻军基本都被朱友贞抽调到洛阳来了,剩余的军队不多,派三万大军前去就足够了。

皇宫之中,曾经朱友贞用来议事的崇政殿内,杨渥召集几位心腹大将在此举行秘密军议,而军议的内容正是关于如何消除吴军内部隐患,将效义军彻底并入吴国的问题。

参加这次军议的除了禁军和骁骑军的几位都督外,还有王俨俦,他作为效义军的都督,又已经在吴国效力多年,此事自然不能避开他。

此外,郭崇韬以及刚刚从金陵赶来向杨渥的严可求、骆知祥二人也得以与会。

当初吴国灭梁的消息传到金陵后,使得国内上下军民一片欢呼,士气大振,所以负责监国的太子杨炅便下令委托严可求、骆知祥二人代表金陵文武众臣来洛阳向杨渥道贺。

当然,除了道贺以外,两人前来洛阳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是商讨劝进之事,金陵文武担心杨渥直接在洛阳就称帝,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派遣二人来劝杨渥回金陵再称帝,倒是碰巧遇上了这次军议。

至于王晏球、康延孝等将领刚刚投降吴国不久,而且他们的地位与几位都督也有差距,所以没有参与到此次军议中来。

“孤当初建立效义军的目的想必诸位也明白,如今梁国已经灭亡,效义军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不过这么多将士自然不能直接让他们解甲归田,必须做出妥善安排才行。”杨渥开口道。

“除了效义军外,还有那些梁军降兵,一直让他们待在营中难免不会闹出事端来,对这些降兵咱们也要想个合适的办法进行安置。”

如今吴国和梁国并为一体,像当初那样将梁军俘虏全部用作苦力的做法自然是行不通的,直接将俘虏全部释放同样存在隐患。

这个时代的士兵往往都是长期服役,除了军饷以外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若是直接解散,难保不会有混得不如意的人登高一呼,起兵造反。

所以历代朝廷都很少解散军队,就是担心出什么意外。

至于将这些军队全部编入吴军那就更不可能,以吴国的国力维持现在的军队勉强还行,但维持更多军队的话,一来会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二来这么多梁军中实际上不少人都是老弱士兵,若是按照吴国标准的话并不适合编入禁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