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灭梁(下)

南国江山 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灭梁(下)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夜色深沉,一轮残月悬挂天边。

空旷的建国楼上,寒风习习,吹得厅堂内的蜡烛已经灭了大半,只有少数几支放置在背风区的蜡烛依旧亮着,发出惨淡的烛光。

若是在平时,那些侍从根本不用吩咐,就会上前来将熄灭的蜡烛重新点着;然而此时,那些侍从早就不知逃到哪里去了,自然没人上前来做这些事。

而朱友贞和皇甫麟二人更不可能亲自动手。

借着烛光默默的饮了几口酒后,朱友贞只觉得平日里味如甘泉的美酒到了此时却是惨淡无味。

“其他人都已经逃走了,根本不愿留在朕的身边,连赵岩、张汉杰他们这些朕的心腹,如今都不知到哪去了。你皇甫麟一个控鹤军指挥使,既不是朝堂重臣,也不是一方节帅,到了此时为何还留在这里?”许久之后,朱友贞才开口问道。

“启禀陛下,臣虽不是国家栋梁,但臣忠于陛下,此志不渝。只可惜臣能力浅薄,未能与陛下分忧。”皇甫麟恭恭敬敬答道。

朱友贞有些惊讶,他抬起头眯着眼睛盯着眼前之人,似乎想要看穿皇甫麟之言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讨好他才故意如此说。

不过随即他就苦笑起来,梁国都已经快完了,自己现在就如同瘟神一般,寻常人根本不愿靠近他;皇甫麟到了此时还愿意留在身边,这已经难能可贵了,自己何必再怀疑他的居心呢?

想到这,他指了指眼前的一张椅子,开口道:“皇甫爱卿,你且过来坐下陪朕喝几杯。”

“是,陛下。”皇甫麟上前行了一礼,拿起酒壶给朱友贞斟满酒,接着又给自己身前的杯子倒满,这才恭敬坐下。

朱友贞道:“皇甫爱卿,你觉得朕是一个昏君吗?”

皇甫麟默然不答,朱友贞道:“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就是,到了此时不管你说什么朕都不会怪罪你的。”

皇甫麟这才道:“臣以为陛下性情仁厚,自登位以来一直勤于国政,夙兴夜寐,又不好女色、不贪财帛,这样的皇帝怎能说是昏君呢?”

朱友贞听了脸色微微一喜,至少自己这么多年治理梁国还是得到了一些认同,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嘛。

不过随即他又疑惑道:“既然爱卿觉得朕不是昏君,那我大梁为何会有今日呢?”

他自忖自己不是昏君,像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比如隋炀帝、陈后主等等,一个个不是残暴不仁,好大喜功,就是沉迷酒色,荒于政事,所以他们的国家才会灭亡。

但朱友贞在这些方面都没问题,反而登基称帝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疏忽,为何如今也要亡国,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皇甫麟叹了口气,心道:“陛下或许勤于国政,又性情温恭节俭,但治国能力却大有缺憾,且过于重用赵岩、张汉杰等心腹,疏远敬翔、李振等老臣,以至于上下离心,朝政荒废;这才是梁国破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梁国破灭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树敌过多等;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外部的,若是朱友贞真的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

可惜朱友贞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魄力;而他的对手晋王李存勖和吴王杨渥却都是当世一流人物,被这两人率军从南北两面进行夹攻,梁国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皇甫麟心中虽然感叹,但并不打算将这些问题说出来,毕竟局势已经到了眼下的情形,何必再说那些逆耳之言让朱友贞不痛快呢?

他沉吟道:“或许是天命如此吧!臣听闻国家兴衰往往有一定的命数:昔日大唐强盛之时,四海蛮夷无不前来朝贡;大唐土地之广阔不下万里,国家府库中的钱币更是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然而以大唐之强盛,依旧免不了有亡国之日,这是为何呢?因为大唐的命数如此。陛下本非昏君,但大梁国运有缺,此乃天意,不可违逆。”

“真的是天意如此吗?”朱友贞听了默然不语。

他知道真正的原因肯定不是什么天命,一定还有别的内在原因;不过既然皇甫麟用天命来解释,他也不想追问。

朱友贞又问道:“听说吴军兵力多达十多万人,已经将四面城门完全围困,如今孤即便是想逃也出不了城。爱卿觉得,当初若是朕听从敬翔之言,果断的将主力退守洛阳,甚至退守关中,如今还会有亡国之危吗?”

“陛下,退守关中固然是个不错的计谋,不过要执行起来也存在困难。如今的关中毕竟比不上当年。昔日汉唐盛世之时,关中沃野千里,得之足以平定四方;然而到了近年,关中土地荒废不少,且人口稀少,民众穷困,与汉唐之时大有不同。岐王李茂贞得关中,却只能坐守一方,便是这个道理。”

“皇甫爱卿的意思是,朕即便退守关中也难以坚守吗?”朱友贞问道。

“此未知之事,臣亦不知也。”皇甫麟摇头道。

……

二人一边饮酒,一边畅谈,好一副君臣相得之景,似乎即将败亡的局势也未能影响到他们的兴致。

过了许久之后,残月早就落下,天色已经开始光亮,城外隐隐约约的有号角声传来,显然吴军已经醒来,准备埋锅造饭,为今日的攻城大战做准备。

看了看早就燃尽的蜡烛,又看了看眼前已经喝光了的酒壶,朱友贞叹息道:“朕自登基以来一直勤勉国政,如今却做了亡国之君。杨氏乃我朱家世仇,理难俯首请降,更不能等到吴兵刀斧加身之时。朕不能自裁,便由爱卿斩我首级;卿以之献于吴军,亦是大功一件。”

皇甫麟惊道:“陛下何必如此?杨氏虽与我大梁为敌,但毕竟非李氏;若是陛下愿意降之,未必不能保全!”

就仇恨而论,梁国和晋国之间的仇恨自然更多一些,两家从朱温、李克用时代起就相互仇杀,至今已经三十多年。

而梁国和吴国之间最早还有一段“蜜月期”,双方为了对付孙儒曾经一度结盟交好;不过后来朱温为了防止杨行密在南方一家独大,遂与淮南交恶。

最开始时,朱温势力强盛,已经击败了秦宗权、朱瑄、朱瑾、时浦等诸多强藩,基本上占领了中原之地,正是四面出击,扩大地盘的时期;而杨行密那时候才刚刚平定江淮,兵微将寡,钱粮微薄,且淮南兵不怎么善战,难以与朱温的军队抗衡。

所以那时朱温可以说是有恃无恐的主动向杨行密发起进攻,直到清口之战淮南军大获全胜后,双方的势力才逐渐稳固下来,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征战。

总体来说,晋国与梁国交战不管是时间范围、强度还是战争的次数,都要比梁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多得多,吴国和梁国之间的仇恨相对还算少的。

所以皇甫麟才会觉得,若是朱友贞投降吴国的话,未必就不能活命。

朱友贞却怒道:“你这是在为吴国做说客,想要说服朕投降吴国吗?”

皇甫麟泣道:“臣非为吴国做说客,乃为陛下着想。且臣愿为陛下挥剑杀敌,便是死在吴军手中也无怨无悔,断不敢奉陛下之诏。”

朱友贞更怒,道:“爱卿想要出卖朕吗?”

皇甫麟拔出佩剑便向自己脖子抹去,他出手又快又准,显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打算自刎。

朱友贞连忙将其拦了下来,道:“朕与卿同死!”

皇甫麟见其求死的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丝毫投降吴军的意思,再加上此时城外传来阵阵号角声,显然吴军已经开始攻城,他当即不再犹豫,持剑向朱友贞刺去。

剑锋刺入朱友贞心脏,很快将其毙命;接着,皇甫嵩转过剑身,自刎而死,没有悔弃对自己君王的诺言。

朱友贞身为梁国皇帝,当年也号称天下正统,边远藩镇无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如今一朝国亡,身边愿意与他一同殉葬的,却只有皇甫麟这么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甚至都非朱友贞心腹的普通将领。

而他往日里倚为心腹的那些臣子,如赵岩、张汉杰等辈,此时早就逃命四方了。

……

吴武义十五年,晋、岐天佑十九年,梁龙德二年春。

二月初二,吴王杨渥亲自领兵攻洛阳,梁主朱友贞命控鹤军指挥使皇甫麟先将其杀死,再自杀身亡;不久,城中军民打开城门,向吴军投降。

至此,洛阳落入吴国手中,自朱温篡位立国,前后共延续十五年的后梁正式灭亡。

入城之前,吴王杨渥约束众军,命各部将士入城后不得滥杀无辜,更不得杀烧抢掠,为非作歹;同时命周本率少部分将士先进城,督率已经投降吴国的张全义等人安抚民心,维持城中秩序,封存府库钱粮等。

至中午时,杨渥才率领大军从城东永通门入城,城中百官迎谒于马首之下,皆拜伏请罪。

杨渥善加慰劳,安抚众官,同时命人缉拿梁主朱友贞。

不久之后,便有人来报,说梁主朱友贞已然自尽;杨渥于是命张全义出面收敛其尸首,以梁王之礼加以安葬。

对于皇甫麟这个陪朱友贞共死之人,杨渥下令追封其为义武节度使,陪葬朱友贞之侧。

……

同一时刻,敬翔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参知政事李振。

这些天吴军大军压境,朝中上下早就失了节度,众臣慌乱不堪,不是主动去投降吴国,就是坐在家中等待最后时刻到来。

敬翔并没有投降吴国的心思,不过他对当下的局势已经束手无策,所以只能回到家中关闭府门,漠然等待局势的发展。

而李振的心思却是不同,他虽然知道此时梁国大势已去,不过他还继续为吴国效力的想法。

当然,李振再怎么说也是梁国宰相,自不会和其他文武百官一样急不可耐的去迎奉吴王,所以他同样关闭府门,在家中等待,让其他文武官员先去投降吴国,以试探吴王的态度。

如今吴王的态度基本上试探出来了,杨渥对他们这些梁国文武总体上来说还算宽宏大量,温言温语的安抚众官,这让李振看到了一丝希望。

所以他匆匆忙忙的前来拜访敬翔,想同他一起去朝见杨渥。

“敬兄,在下听说吴王有诏令,对咱们这些梁国旧臣不会加罪,对百官多有安抚。你我二人此前虽有经世之才,却未能得到重用。我听说吴王唯才是举,重用贤才,你我二人一同去朝见如何?”见到敬翔后,李振没有啰嗦,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觉得自己和敬翔二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能,又都是朱温时代的功勋老臣,为朱温开创霸业立下大功;后来朱友贞继位后,两人虽然名义上都是参知政事,宰执朝政,但朱友贞对他们两个都不信任,二人一同赋闲在家。

有这么多的共同经历,让李振很自然的就将敬翔视为同类人,所以到了此时他毫不避讳的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敬翔与他还真不是一类人。

面对李振的劝说,敬翔冷冷答道:“你我二人为梁国宰相,君上昏聩,任用小人,你我二人却不能劝谏;国家危亡,庙堂倾塌,你我二人却不能挽救,若是新君问起来,你我二人将如何回答?”

“这……”李振哑然无言。

敬翔想了想,觉得自己二人过去也算多有交情,所以反过来劝他道:“吴王向来以复兴大唐为名,至今都只称王而未称帝,奉大唐为正统;先帝昔日为了登上大位,对唐室多行杀戮,这些事情大多都是你为主谋;如今你若是去投降吴王,老夫只怕你终究难脱一死。还不如现在为大梁殉葬,还能得保晚节。”

李振默然不答,告辞离去。

当天天色尚未黑时,就有人来报说:“崇政李太保已经入朝矣。”

敬翔听闻后,叹息道:“李振枉为丈夫!朱氏与吴王世为仇寇,今国亡君死,就算吴王不诛老夫,老夫又有何面目入去朝见吴王!”

当天晚上,敬翔于家中自缢而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