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四十六章大举西进

南国江山 第六百四十六章大举西进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在郭崇韬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最终杨渥还是决定按照原本计划先对付梁国。

至于镇州派来的使者,他决定同意接纳镇州的投降,任命张处瑾为成德军节度留后,同时决定派遣使者出使晋国,希望晋王能够与镇州和解,“晋吴两国都以消灭伪梁、复兴大唐为首要之事,不可自相残杀”。

当然,派个使者去劝劝李存勖,尽尽口头之力就够了,杨渥可不会派出一兵一卒去帮助镇州,镇州的的防守最后还是要靠张处瑾他自己;而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将来与晋国开战制造借口。

不管怎么说,吴国和晋国都以复兴大唐为口号,曾经也是亲密的盟友,虽然如今关系没有当初那么密切,反而显得有些紧张,不过毕竟没有破裂,所以为了将来开战不至于师出无名,有必要现在就制造一些借口。

至于能不能起到作用他就不管了,目前他要做的还是尽快安抚山东,然后集中兵力消灭梁国。

所以他一面下令调常梦锡为新任山东巡抚,负责统筹山东政务,一面又下令召集山东各地投降的刺史、将领等,亲自对他们进行安抚任免。

那些投降的梁军,除了一部分被收编进入效义军外,其他大部分被改编为厢军,用于维持地方治安。

当然,对于这些厢军的军官,吴国肯定要进行许多调整,以保证对他们有足够的掌控力。

此外,除了在青州、齐州以及郓州三地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外,杨渥下令将其他禁军以及水军船队全部调集到郓州来,等到休整一段时间后,再大举西进。

面对吴军大规模集结的态势,不管是杨刘渡口的李嗣源,还是远在洛阳的朱友贞都深感压力。

杨刘渡这边,吴国的使者从这里渡河之后,李嗣源就得到了消息,知道杨渥已经打算干涩镇州战局;等他得到吴军在郓城大规模集结的消息后,李嗣源更是担心杨渥集结大军的目的会不会就是为了攻打杨刘渡。

所以他星夜亲自渡河来面见杨刘渡南城守将李周,让他加强防范,做好固守城池的准备;同时他急忙派人随同吴国使者一道北上,前往镇州,向李存勖说明中原的情况。

相比于李嗣源采取的措施,朱友贞在得到消息后就要惊慌多了。

段凝率领的大军征战这么久,虽然不断有“胜利”的消息传来,但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战局依旧在僵持着,如今东面吴军已经开始集结,随时都有可能西进与中路吴军汇合在一起。

面对吴军即将到来的进攻,朱友文在惊慌之中差点做出决定,让驻守在滑州的戴思远和濮州守军全部南下驻守在曹州,同时下令一旦吴军西进,便掘开黄河,把洪水引向东面灌注曹、濮以及郓州三城,以隔断吴军。

好在关键时候总算听从敬翔的劝说,意识到吴军水军战船众多,即便将黄河掘开也难以挡住吴军,反而让己方军队行动不便,所以朱友贞最后只好作罢。

武义十五年春,经过近一个月的休整后,东路大军已经做好了再次出征的准备;同时,从宋州、许州等地传来的各项消息也变得对吴国极为有利。

首先就是李承鼎传来的好消息,梁军将领康延孝秘密派人请求投降。

此人原本是晋阳一带的沙沱人,因为犯了重罪,所以逃奔到梁国,这些年因为作战勇敢,官职不断升迁,如今在段凝麾下担任右先锋指挥使。

这几个月段凝统领大军,虽然看上去四面出击,攻取了不少吴国的地盘,但实际上那些地盘都是无足轻重的地区,根本影响不到大局;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胜利”,再加上段凝向来是报喜不报忧,所以朱友贞才会继续信任他。

而康延孝毕竟是沙陀胡人,性子憨直,对这些弄虚作假的手段极为不满,有一次忍不住发了些牢骚被段凝听到,从那之后他在军中便受到打压,于是有了投降吴国的打算。

康延孝统领的军队虽然不多,仅仅数千人而已,但若是在关键时候反戈一击的话,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了康延孝作为内应,吴军取胜的把握大大增加。

此外,段凝虽然在用兵上没什么过人之处,不过在朱友贞的不断催促下,这几个月梁军也发动了多次攻城大战,打了不少硬仗,如今几个月时间下来,梁军不仅伤亡惨重,士卒疲惫,士气低落,同时军中对段凝的不满与日俱增。

可以说现在已经是发动反击,一举奠定胜局的时刻。

正月十九日,杨渥命史弘毅为前锋,亲自统领大军,水陆并进,沿着济水向西进军,目标直指曹州。

面对吴军的大举进攻,曹州守军望风而逃,吴军在二十一日上午兵不血刃将其占领。

而在此前的二十日,戴思远率军放弃滑州、濮州,退守开封;与此同时,朱友贞急忙派人诏令段凝率军回援开封。

宁陵城中,梁军大营之内,气氛显得极为紧张。

各个营帐之内,将士们默默围坐在一起,目光呆滞,看不到半点神采,显然他们都对将来的前途感到迷茫,对于接下来的大战感到悲观。

中军主营内,段凝等高层将领同样对战局不怎么看好,面对朱友贞的急诏,众将一时间争论不休。

因为之前段凝将兵力分散在宋州、亳州、陈州、许州等广阔地区,从各处向吴军发动进攻,看上去夺取了不少吴国的地盘,但也造成梁军兵力分散的问题。

如今匆忙之间,段凝能够集结起来的军队不过七万人而已;而且这七万大军还需要受到宋州城中李承鼎的牵制。

若是大军什么防备都不做的话,他们匆忙退兵的一日或许就是大军覆灭之时;所以要想安然无恙的退兵回开封,就必须要有人留下来断后,负责挡住李承鼎的追兵。

众将所争议的,正是这个留守将领的人选。

征战这几个月下来,众将早就对战局感到绝望,现在好不容易撤兵回开封了,若是被留下来负责断后,这很明显就是一个送死的任务,众将自然不愿承担这样的送死任务。

“各位将军,这都什么时候了,难道大家就没有奋起一战的勇气吗?且不说当年太祖开国之时,我军东征西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何等威风?便是近些年来,我军与晋军征战于大河之上,诸位将军的表现也是极为出众,身先士卒的将领不在少数,如今大家难道连留下来断后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营帐内,段凝满脸愤怒的大声斥责,可惜众将铁了心的不愿留下来断后,所以几经争议下来,段凝始终拿不出一个方案。

面对众将的沉默不语,段凝心中也有些后悔起来。

“早知道这招讨使这么不好当,本将又何必争着要来当这个职位呢?”

段凝虽然是靠行贿和巴结讨好赵岩二人的手段才得到招讨使的重职,但这并不是说他就完全一无是处。

从上任以来他还是非常尽责的,毕竟他身为招讨使,若是能取得战功,将来他的位置才能稳固,升官封爵等都不在话下;若是梁军战败的话,他这个招讨使同样讨不了好。

所以这几个月的用兵,段凝整日辛苦劳累的部署战局,同时苦口婆心的鼓舞众将,让各部将领奋勇作战。

可惜一来他的能力实在有些平庸,光是分兵四面出击的命令就足以表明他不知兵法;此外,他不择手段的爬上招讨使之位,这让他在军中缺少威仪,不能让众将服从,比如现在他所面临的难题就足以说明他威严不足的问题。

有这两个问题存在,他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扭转战局,如今更是陷入进退不得的险境。

就在众将始终保持沉默,而段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时,一直坐在下手闭目养神的霍彦威突然开口了:“段将军,既然诸位将军都不愿留下来断后,那么本将就留下来断后吧,总不能让大军毫无防备的退兵。”

“嗯?”众将都有些惊讶的向霍彦威看去,显然没想到他居然会站出来说话。

“霍将军深明大义,本将深感敬佩!”段凝却是大喜过望,连忙站起来郑重行了一礼。

其他将领这时也反应过来,纷纷站起来道:“霍将军深明大义,本将佩服!”

这些将领虽然自己不愿留下来断后,但他们却知道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人留下来,否则大军毫无防备的退兵回开封,这很容易遭到李承鼎的追兵突袭,从而导致全军溃败。

既然霍彦威愿意站出来承担此任务,他们自然是巴不得如此。

“霍将军既然愿意留下来断后,本将也不敢让将军担负太多危险,宋州城中的吴军至少有四万之众,本将就留下一万大军给将军断后,务必保我后路安全,还请将军慎重行事!”段凝满脸喜色。

“将军放心,本将既然留下来断后,就一定会努力完成任务的。”霍彦威声音平静,脸色平淡的答道。

……

军议过后,众将纷纷告辞,霍彦威则带着自己的幕僚返回营帐。

“先生,以本将之见,在这个时候留下来断后,这与送死毫无分别;刚才在军议之中诸位将军都不愿留下来断后,先生为何突然让本将留下来?”

原来刚才在军议之中,原本霍彦威是打定主意不说话的,不过坐在他身后的心腹幕僚淳于晏却突然小声劝他主动留下来断后。

霍彦威对淳于晏这个幕僚向来是言听计从,虽然当时心中疑惑,来不及详细询问,但他还是选择听从幕僚的建议,主动站出来请求留下。

“将军到了如今难道还看不清局势吗?吴王大军已经到了曹州,大梁已经快完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将军难道没有一点想法吗?”

“先生的意思是投降吴国?”霍彦威脸色微变。

去年的时候淳于晏就向他提出过投降的建议,不过那时局势还没有如今这么危急,再加上那时候霍彦威手握数万大军,也不甘心一战不打就投降吴国,所以他最终拒绝了淳于晏的建议。

如今淳于晏旧事重提,霍彦威依旧有些不情愿,毕竟为梁国效力了数十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感情的;再加上现在的局势虽然危急,但毕竟没有亡国,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就投降,免得背上背主的恶名。

“现在的局势不用在下多说,想必将军也明白;在下的意思并不是让将军直接投降吴军,不过将军真以为一万军队就能挡住吴军的追兵吗?”淳于晏笑问道。

一万军队看上去很多,但问题是宁陵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若是霍彦威将军队集中在宁陵城内,吴军完全可以选择留下部分军队牵制霍彦威,主力绕道追击。

若是霍彦威将兵力分布在宁陵周边,这固然能阻挡吴军追兵,但现在时间仓促,根本来不及修建坚固的营垒,分兵拦截吴军的后果必然是迅速被吴军击溃。

“不管将军如何选择,我军都难以挡住吴军的追兵。所以将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兵力集中在宁陵城内固守。”淳于晏断言道。

“那先生的意思是,我军固守宁陵,任由吴军绕道追击我军主力吗?”霍彦威有些疑惑。

“不错,将军安守本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其余之事,那就与将军无关了。将军坚守宁陵,以宁陵城中的钱粮积蓄,就算坚守几个月时间也足够。这样一来,将军既没有对不住陛下,又不必与吴军硬拼,岂非两全其美?若是将来将来朝廷倾覆,将军便以宁陵出降,此乃万全之策也!”淳于晏劝说道。

霍彦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二十二日,段凝命霍彦威领兵一万在宁陵断后,负责挡住李承鼎的追兵,他自己则率领剩余军队回援开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