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议

南国江山 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议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晋国吞并燕国,这可是天下间的一件大事。

当初天下大,到唐末之时,各地藩镇势力基本上走向稳固,各自都有了相对稳定的地盘,而且在内部各项制度上也渐渐成型,许多势力都开始了由家向国的转变。

而卢龙节度使当初雄踞幽州,乃是天下间有数的强大势力,虽然与晋、吴、梁这三个大国相比尚有一些差距,不过比起蜀国、岐国等确实丝毫不差,甚至还有稍强一点;若是与南方的那些小势力相比,那就更是强大太多。

以前不管是被淮南消灭的钱鏐、王审知、江西钟家、马殷,或者被朱温消灭得王师范、赵匡凝等,都是一些三流的小势力,在天下间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但这一次燕国被晋国吞并,造成的影响就大了许多。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自然是晋国的老对手梁国。

徐州那边的梁军,在杨渥亲自领兵抵达宿州后,两军便不断进行征战;一开始吴军还大占上风,不过后来等到梁军援兵抵达后,吴军的优势便不那么大了。

梁军一方,牛存节、刘鄩、谢彦章、贺瑰、王彦章等等,一系列将领,各个都是身经百战,有名将之称的将领,尤其是优秀的骑兵统领谢彦章率领骑兵来援,极大的提高了梁军的作战能力。

因此自从梁军援兵抵达之后,吴军便暂时停下了攻势,两军转而进入相持阶段。

别看这个时候两军都没有展开大战,但目前两军之间的局势之凶险,甚至比之前还要大;因为暂时的平静背后,必然隐藏着更大的冲突。

现在两军相持,是因为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不过暂时来看,谁也不敢轻易退兵,否则就有可能被敌军所趁。

而这种两军对峙的情形也不可能持续太久,一旦两军中的一方逮住机会,就有可能引发大战,并且这场大战就是决战,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

当然,对于这种局势,一些有识之士当然能看得清其中的凶险,但对于某些外行来说,这种相持不下的局势就有些让人着急了。

比如梁国皇帝朱友贞,现在就对徐州陷入僵持的局势感到极为不满。

崇政院中,朱友贞高坐于主位上,一旁赵岩、张汉杰、李振、敬翔等文武大臣肃然侍立,下方却是一位身材高大,身穿铠甲的黑脸武人,正在大声汇报着前方的局势。

“……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四十多天时间里面,敌我两军凡大战十五次,小战无一日不战,斩杀敌军近万,缴获敌军辎重粮草、兵器铠甲等不计其数,但我军自身伤亡亦较为惨重,自开战至今,共折损将士凡六千七百余人,大小将官凡两百余人……”

黑甲武将大声的宣读着从徐州前方带来的战表,而一旁的敬翔等人则时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

原来梁军南下之后,虽然扭转了一些局势,使得两军转入相持阶段,但随着燕国覆灭的消息传来,朱友贞心中担忧晋军南下,为此整日忧劳。

所以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危机,他打算派人去催促牛存节迅速与吴军决战。

不过好在朱友贞虽然不知兵法,但敬翔、李振等人头脑还是清醒的。

他们向朱友贞提议说,晋军虽然攻灭了燕国,但要想南下进犯,那也必须休整较长时间才行;而且北方战线如今有杨师厚亲自镇守,危险并不大。

反而是徐州那边,虽然梁军得到援军后兵力众多,实力较强,但吴军一方的实力同样很强大,再加上吴王杨渥善于用兵,所以梁军其实并没有占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梁军选择暂时不应战,先设法稳住局势,等待战机,这是最合适的选择;若是朱友贞派人催促梁军强行出战的话,反而可能落入敌军的圈套,最终导致战败。

敬翔还特意用当年长平之战的例子来劝导朱友贞说,长平之战赵军与秦军相持三年,虽然未能击败秦军,但也保证了战线的稳定;而等到赵王更换统帅,以赵括代替廉颇领兵后,强行出兵的赵军很快就露出破绽,遭到秦军的围歼。

而李振则指出,去年吴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在粮食储备等方面肯定比不过梁军,只要继续相持下去,等到吴军粮草不足的时候,吴军自然只能退军回去;到时候梁军趁机追杀,一场大胜就能到手。

不管是李振的劝导,还是敬翔的警告,总算是让朱友贞勉强放下了催促牛存节开战的心思,不过朱友贞还是下令让前线派人回来汇报战况,这便有了今日的这场共议。

“……战况最为激烈之时,便是牛将军等人都要亲自上阵弑杀,王彦章将军更是多次带领骑兵亲自突击敌阵,坐下战马都换了好几次。如今经过多番厮杀,吴军多次兵败,损失惨重,故而只能据城退守,与我军相持。”黑脸武将依旧在宣读。

敬翔心中当然明白,这份战报中的水分肯定极大,其中自身的伤亡肯定被缩小了,而敌军的伤亡却被夸大不少,这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当年经常随朱温出征的他,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没有丝毫的惊讶。

不过即便是如此,敬翔还是对前方战局感到心惊。

仅仅四十多天的大战,自身就损失了七千多将士,这还是经过缩小之后的数据,那么梁军的实际损失又有多大?

至于吴军的损失,虽然战报里面说斩杀敌军一万多人,不过敬翔觉得能杀伤敌军五千多就算不错的。

不管怎么说,如今战局平稳下来,这对梁军来说也是一个修整的机会,至少可以暂时喘口气;不过下一步到底该何去何从,敬翔心中却是没底。

过了不久,那武将宣读完战报,向朱友贞行礼道:“陛下,如今前方的局势便是如此,敢问陛下有什么指示?”

朱友贞面无表情,皱眉问道:“按照战报来说,咱们杀伤敌军比我军自身的损失还要多得多,那么前方的战局应该是对我方有利了?”

那武将低头沉吟,随即小心答道:“启禀陛下,敌军的损失的确比我军较多,不过敌军的总体兵力也要多过我军,所以目前前方的战局勉强只能说持平。”

“勉强持平?”朱友贞心中有些不满。

但经过之前敬翔、李振等人的劝说,加上刚才听闻战报后对前方战事的了解,他也知道现在强行催促牛存节与敌军开战,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或许与敌军继续相持一段时间,敌军就会露出破绽。

当然,继续相持下去的前提是国库中要有足够粮食才行,不然粮食储备不够,到时候前方缺少粮食,大军必败无疑。

所以朱友贞转头看向崇政院使李振道:“目前国库中存粮可还充足?能供应前方战事多长时间?”

李振连忙答道:“启禀陛下,目前国库之中的存粮尚且足够,足以供应全军一年所需;此外,去年吴国虽然遭逢大旱,但中原各地的收成却没有受到影响,想来等到五月份各地征集的粮草抵达后,国库中粮食储备应该更加足够。”

朱友贞点了点头,接着又向兵部、将作监等衙门的官员询问军械制造和储备的情况,最终才放心下来。

晋国和梁国、吴国之间的国力存在差距,这个国力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对于拥有大量人口,而且农业较为发达,地方治理较为完善的吴国和梁国来说,他们的府库中都有着充足的粮草、军械储备,并且必要时候还能征集到更多的粮草军械;再加上人口众多,即便是偶尔打了败仗,也能迅速恢复过来,在短时间内重新拉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比如梁国,自从朱温统领大军渡淮河与淮南军一战大败以来,这九年时间里面梁军打了不知道多少次败仗,但每一次兵败之后都能迅速恢复过来,这就是梁国的国力体现。

而晋国的国力却远远不如梁国,虽然如今夺取燕国领地后稍微缓减了这方面的差距,不过两方依旧没有达到平衡。

当然,国力毕竟只是国力,实际打仗时能否将其转化为胜利,这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虽然晋国的国力远远不如梁国,但晋国却能不断的打胜仗;而梁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在战场上却是屡战屡败。

这与后世北宋军队对阵西夏是一个情形。

朱友贞虽然还不明白国力和军力之间的分别,不过在听了各方的汇报之后,他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徐州前方的战局暂时相持,这对梁国来说反而是有利的。

所以他最后做出决定:“既然府库中各项储备都还足够,那么暂时就与敌军相持一段时间吧。传令给前方的牛存节等将军,就说朕等着他们胜利的捷报。”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领命。

朱友贞听了许久的报告,正有些倦了,想要回去休息,就在这时,敬翔突然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嗯?你有何要事要奏,速速说来。”朱友贞连忙打起精神问道。

他虽然能力相对平庸,又宠信赵岩和张汉杰二人,使得朝政有些混乱,但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个勤政之人,并没有像那些昏君一般贪图享乐。

敬翔不慌不忙道:“臣请奏陛下,迁都回洛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