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 第297章 读书人对新大明的讨论(求订阅!)

大明归来,士子们乃至遗老们的心思都变得十分活跃起来,大家直接在外城不同地方约定场所,座谈纵论,仿佛又回到当年秦淮风流的时光。

后湖岸边,一群士子们围坐,他们家中下人已经为他们少爷老爷们摆好了酒杯和各种吃食,甚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也都备齐。

名流共坐,心情酣畅,一名戴着青色幅巾的男子感动地说道:“平生未有此快意,今日当同各位先生浮一大白!”

就跟一群被囚禁在无形监狱中的犯人们一样,他们被关得太久了,很多情绪都压抑了。

直到今天,江宁再度成为了应天府,新天子虽然沉默但是有力地在孝陵祭拜了太祖,大明逆转乾坤似乎已经在望,他们这群士人也能够再度聚首一起,高谈纵论而不用担心其他了。

不少人边喝酒甚至还边流下了泪水。

“山史先生,您消息灵通,可能为各位在座讲一讲,新大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酒正酣时,有人突然问道。

山史先生就是王宏撰,他是陕西华阴县人,年过五十,相貌虽然平凡,但是气质却很超然。

他是顾炎武的好朋友,爱好游历江南,一生无意仕途,潜心治学,顾炎武赞其勤学不倦。

说是无心仕途,其实就是不想给鞑清卖力罢了。

不给鞑清卖力,但是他看见老百姓过得不好的时候,也会伸出援助之手。

1678年,他曾北游延安,写下了《延安屯田议》一文,主张让绥延一带的驻军实行屯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既可补充军饷之不足,又可解决民食之短缺。

他在另一篇文章《延安纺织议》中说,延安的布匹价格高出西安数倍,百姓生活贫困,国家税收日益减少,是因为当地农妇不会纺织。

他主张官府向延安一带的百姓发放纺织机具,招聘关中的纺织能手去传授技术,帮助延安发展纺织业。

如今,他一听说大明回来了,他陕西老家再次游历江南,准备游历完江南,就前往岭南投奔新大明朝廷,没成想,还没游历多久,应天府就光复了。

如此大儒,但他心里有一个遗憾,就是自己的好友顾炎武没看到大明回来的这一天。

顾炎武在两年前就去世了,在1682年,新大明还没发迹的时候,就溘然长逝。

“诸位,我对很多事情也都一知半解,不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起来,我对咱们这位皇上,当真只有惊叹和佩服,皇上不过弱冠之年,却有寻常人都不具备的胆识和才学,每思及此,不免让人相信,这位皇上恐怕真是帝星转世,生而知之。”

有人问:“山史先生这话说得是否有些过了,再怎么说皇上不过是二十岁青年,匡扶社稷之大业能成功,朝中肱股之臣、栋梁大将的功劳应该更多吧。”

王宏撰却一拍手,叹道:“我从前也这么想,可都错啦!你们想想,我大明几乎被赶尽杀绝,咒水之难,包括永历帝、黔国公等一众最后的大明臣子都已经殉难,延平郡王东征惨败,所谓的肱股之臣、栋梁之将,还剩下谁?”

王宏撰谈性很足,又道:“我观皇上新政,这议政院真是一个好,天子破了太祖旧制,重立宰相,虽然不这么叫了,称作首相,但是基本还是一个事。议政院有首相和几位副首相,会同各部尚书共议,各政令通行起来,皆有法度可遵循,效率非当年内阁可比,看上去这都是些形制的东西,但昨日参访了新国子监,在里面听了几回,才知道原来我大明新朝,里面有大玄机!”

“另外,诸位如果想入新朝为官,不妨多看看皇上的真儒书籍。”

王宏撰点醒道,毕竟今日坐在这里的众人,大多是都是想在新大明干出一番事业的读书人。

他昨日在应天府的新国子监已经遇到了朱克臧,和皇上一见如故,直接封他为应天府尹,这两日就得上任了。

别看只是府尹,这官职大着呢,正三品,旧大明只有顺天府和应天府有府尹这一官职。

说到真儒,现场有个大儒就已经投奔了真儒学说。

他就是颜元。

这家伙跟朱克臧的真儒学说完全对应。

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勐人。

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通读七家兵书,为了学兵法,研究军事攻之术防,他曾经彻夜不眠,就连技击之术都经常练习。

而且,颜元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主张以周公的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来教育学生。

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失、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

如果朱克臧知道此人,必定请他到新国子监当祭酒。

颜元可谓是朱克臧最喜欢的那种人才,如果多加培养,甚至可能会成为下一任首相。

朱克臧不知道此人,但王宏撰知道啊。

而今日王宏撰到此参加宴会的目的,就是替朱克臧物色一些人才,补充到即将建立的应天新朝廷。

等到宴会逐渐进入尾声之时,王宏撰带着颜元到一个四下无人的地方,两人一边煮酒,一边畅谈人生。

“浑然(颜元的字),不妨跟你明说,皇上许我应天府尹官职,让我为他物色士子,我观你认同皇上的真儒主张,明日随我到国子监,一同面见皇上。”王宏撰开门见山地说道。

“山史先生,在下虽也有意为大明朝廷效忠,可尚有一事记挂心中,无力静下心来。”颜元为难地说道。

“浑然,何事?”

原来,颜元的父亲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

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

他的父亲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满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

明崇祯十一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

颜元如今已49岁,他的遗憾,就是想寻找到自己的父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