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 第685章 农场悟道(求订阅!)

张志栋也不知道是笑还是哭的,一边笑,眼泪一边不断的流出来。

张志栋也不是拿着不可改造的人,不然朱克臧也懒得整他了。

主要是看到他的名字,朱克臧就想起晚清的张之洞。

原本的张之洞是清流派,是反对洋务的!

所谓清流就是一群标榜气节、喜参劾贪官、对外多主战的翰林和御史。

这一点算是他们的优点。

缺点是不熟悉形势、言论高、不切实际。

在当时,人们认为张之洞是理想主义者,李鸿章是实用主义者。

两人时常隔空挥拳,却分不出胜负。

但是,自1881年外放成为山西巡抚开始,张之洞逐渐跳出清流派,而向洋务派靠拢。

看到张之洞的转变,李鸿章很得意,曾说了一段话,暗讽张之洞:“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尝有极力攻讦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

意思是,以前打嘴炮很厉害、攻击我最猛烈的那个人,坐到封疆大吏的位子,才知道干实事是最难的,现在这个人向我求教,虚心得像个小学生。

李鸿章以洋务前辈自居,以为自己吃定了张之洞。

事实却并非如此。

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

任内的作为,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根基。

其间,清法大战。

张之洞极力主战,全然不像李鸿章那样畏首畏尾。

他派使者携带急信和5万两饷银,去请老将冯子材出山。

而李鸿章却强烈反对起用冯子材,说他年老力衰,不堪大用。

结果,冯子材不负众望,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

主和派这时想见好就收。

李鸿章责令张之洞停战撤兵,“倘有违误,致生他变,唯该督是问。”

这使张之洞很恼火,但又拿他没办法。

自己的洋务实力远不如李鸿章,因而无力左右朝局。

张之洞暗下决心,一定要大办洋务,迎头赶上。

此时,清流派日渐凋零。

曾与张之洞齐名的张佩纶,打嘴炮可以,实干却不行,在清法战争中以福建水师的覆灭祭奠了他的名声。

只有张之洞,完成了从清流健将向洋务后起之秀的转型。

有趣的是,张之洞一生拥护鞑清,却无意间成了鞑清的掘墓人。

张之洞用公费送出去的留学东瀛的学生,成为了推翻鞑清的骨干。

他编练的湖北自强军,却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先进者。

他建立的汉阳枪炮厂,更为推翻鞑清准备了充足的武器。

他死后两年,鞑清灭亡。

比起张之洞,张志栋却是在这条世界线见证了鞑清的败退。

张志栋此时穿着破烂的麻布衣,整个人岣嵝着背,双手冻的通红,还能够看到一道道冻开的痕迹,轻轻一碰都要痛的半死!

但是他却又不得不用力的握紧了磨盘的转柄,用力的去磨开稻壳,争取早日结束这犹如地狱一般的生活。

他渴望早点回去,这次要是回去,他就大力推广蒸汽机器,人力太遭罪了!

想到这里,张志栋的双手就仿佛又涌现出一股股力量,让他继续不断的转动下去。

再看看旁边农场的蒸汽收割机、风谷机,他疲劳的双眼中绽放着光芒。

到了此时此刻,他总有明白了一些东西。

也明白了科学和格物致知为何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说到底,科学和格物致知所传授的这些东西,都是真正能够有助提高人的生产效率,减轻劳动负担的东西。

张志栋心有所悟,不管是眼前的蒸汽收割机、风谷机,还是各种各样的以蒸汽为动力驱动的机器,它们的作用都非常巨大,大大的提高效率,减轻劳动的负担。

仅仅依靠传统的石碾或者磨盘,纵然是有牲畜的帮助,效率依然非常低。

关键是在以前的时候,大部分百姓都非常的穷苦,很多家庭连牛、马、骡子之类的牲畜都没有,故而这个脱壳都只能够靠人力了!

就好比是现在的自己,靠着双手来给稻谷脱壳,一上午的时间,手都磨酸了,磨痛了,可仅仅只是磨出了一小袋大米。

张志栋心有所悟,恨不得现在拿笔写下来。

他现在领悟到一个真理:懒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双手刨土、用身躯和野兽搏斗,只为了一块肉。但这样太费力、太危险,于是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用石块打击野兽,用木棒驯服猪狗,打制石器为代表的的旧石器时代和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就是人们厌倦双手搏斗而寻求更轻松的采集狩猎方式的时代。

以前用手砸核桃,费力不讨好,用石头砸,又快又方便,这就是懒惰带来的进步。

由游牧到定居也是祖先懒惰带来的结果,以前的原始人四处迁徙,哪里有吃的跑哪里,后来人们厌倦了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于是学会了种植粮食和驯养家畜,自己开始建造房屋。

在华夏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里,印刷术就是懒惰的产物。

原来的古书,没有印刷厂、没有打印机,怎么办?

文人手抄,一边抄一边看。

就像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宋濂,点灯抄书。

所以,一瞌睡,抄错几笔,抄错几个字,给后代人校勘古书埋下了祸根。

但是,有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我们做好模板,一下子印千份万份,只要不被乾隆搜去,那就是流传千古的好书。

读书人再也不用抄书了,从这个无聊无趣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时间读书、思考、写文章,所以才诞生了唐宋以来的无数思想家和文学巨匠。

想明白这一点的张志栋有了明悟,等干完活,就去《江西晚报》刊载自己的所学所想,再向陛下和科学道歉!

他心想:这算不算是农场悟道?

吁!

这时,一辆四轮马车停在了厂房的门口,原来是准备要离开南昌府的朱克臧。

朱克臧笑容满面地走下来,”张爱卿,现在你还觉得机器是下三滥的东西?“

张志栋再也不嘴硬,赶忙跪下跟朱克臧认错,态度十分诚恳。

“那好,朕特许你们使用蒸汽机器!”

“谢主隆恩!”

听到朱克臧的话,张志栋都不敢相信的睁大了自己的眼睛,看看自己身后堆积如山的稻谷,想也不想,就快速的冲向一旁的蒸汽风谷机!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张大人,等等下官,下官也要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