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 第649章 金殿传胪(求订阅!)

这一回,被面试刷掉的贡士绝对得哭晕过去,他们也是倒霉了,要是早一届殿试,根本不会碰上这种事。

收回思绪,朱克臧开始专心面试。

而现在正坐在一个绣墩上,侃侃而谈的,正是有真材实料的潘伯亨。

见到他,朱克臧感慨潘家运气真不错,一文一武,都挺有才华。

今天面试的题目总共有三道,一是清流物议如何为国所用——这道题目就是用来招募朝廷的宣传干部的。

二是官屯军田如何管理收租——随着军屯卫所数量的增加,需要许多官员去管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也是极大的。

第三道就比较敏感了,如何在不伤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提高朝廷收入。

面试就是让考生从三道题选一道回答。

不可能三道全回答,面试三百人,要是全回答了,皇帝还要不要休息了?

因为是选择回答,基本没人会选择第三道,因为太过敏感,新大明根本没啥宗室,所以答案肯定不是砍宗室,商税也收了,也不能针对商人,那就只能砍读书人自己了。

潘伯亨选择了第一道题,因为他感同身受。

自己连日来被网暴,深知舆论的重要性。

“陛下,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成虎。人言成虎,人言亦可畏!而我朝清流物议尤为可畏,如果能因势利导,使之为用。则可为国家所用,到时候需要畏惧的就是国贼朝敌了。而要让人言为用,光靠堵是不行的,还应该有能为朝廷所用的喉舌和笔杆!如此才能伸张正气”

看着侃侃而谈的潘伯亨,朱克臧陷入了回忆。

记得他大四那年,为了提桶跑路离开工地,土木工程的他选择了公考。

那年他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二,惜败,后面就无奈回了工地。

真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好!好!答得好!”朱克臧笑容满面地点头。

这家伙是自己人,靠得住啊!

仔细瞧瞧,长得也不错,斯文儒雅,像那么回事儿,跟潘阿强顺眼多了。

也不知道咋生出来的。

文官嘛,经常出现在皇帝面前,要是长得对不起观众也不行呀!

朱克臧接着又道,“玉成(潘伯亨的字),你的殿试成绩肯定是不错的,马上也有进士出身,但是呢”

潘伯亨连忙站了起来,聆听朱克臧的教诲。

一般人可听不到的!

“从明年开始,大明的官可就不好做了,文官开始要逐步实行试官制。”所谓试官制,就是给大明的新官们增加了一个试用期!

也就是说,明年开始新官员在正式授官之前,先使用三个月。

三个月后,由吏部会同上官考核政绩,合格者转为正式官,授予官阶并发放全额俸禄。

在试用期内,只发放一半俸禄!

本来朱克臧还想再加一个末位淘汰制,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妥。

因为末位淘汰制只会加深官场的人身依附关系,因为第一个被淘汰的肯定是那些没关系的小官!

末位淘汰制下,就更加方便一些大官圈养“私兵”和排除异己了!

因为你要是不听话,人家分分钟把你淘汰了。

所以,大明官员万万不能实施末位淘汰制。

“谢陛下提醒!”

朱克臧点点头,又开始面试下一位考生了!

一个接一个,皇帝一个人面试三百人,属实太累了,一连面试了好几天才搞定。

朱克臧寻思,要不下次把人数砍一砍,殿试只考一百人!

给自己减轻一下工作量。

朱克臧越想越有道理,反正都是精简编制,先从这里开始砍!

至于本次殿试的名次,一切皆在不言中。

神武十年三月一日,天一点一点的亮了,星月隐去,天空泛白,夜幕渐渐褪去。

一道金光从东方破开了层层的云雾,应天皇城迎来了第一缕晨光。

随着天色大亮,大明门前的庭燎已是关闭了。

庭燎就是照亮宫廷的火炬,不过在新大明更为先进,已经改成了电灯!

目前大明电力仅在皇城内部小规模使用。

大明门前等待的考生看着奇怪的电灯,均是疑惑不解。

陡然之间,景阳钟响,悠扬而又威严的钟声,伴随着端门鼓漏声,在皇城的重重红墙碧瓦间跌宕回响!

景阳为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景阳楼上。文官﹑武将听到景阳钟声,文武百官早朝议政,后世各朝各代,皆以景阳钟声为准。

悠扬大气的钟声,将宫阙前的燕子们惊飞而起。

燕子们翱翔在大明门前,时而低飞,时而掠过城楼上的重檐飞角一飞冲天。

不禁让现场的考生们联想到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潘伯亨的目光从飞燕身上落下,因为眼前朱红色的大明门,在吱呦的沉闷响声中,从左右而开。

道道宫门,层层宫禁沿着中轴线,一一从外至内逐次开启。

虽多次见此场景,每次依旧感慨万千!

他们马上要见证大明的朝会。

朝会是皇权行使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皇帝召集臣僚商议政务的主要形式。

朝会分为大朝仪和常朝仪。

大朝仪最隆重,但只在正旦冬至进行。

一般称为常朝仪,常朝仪也分两等,由地点而定,分别称为常朝御殿仪与常朝御门仪。

常朝御门仪,就是御门听政,地点就是在皇极门(奉天门)举行。

天子直接在皇极门外升座,百官在门外大广场上拜见天子。

常朝御殿仪,就是御殿听政,地点在皇极殿(奉天殿)内举行。

不过永乐年后,就很少使用御殿仪。

只有寒冬腊月时,天气实在太冷,百官在才门外行礼完,就近入殿进行朝议。

不过今日特例,因为今日要传胪了!

传胪就是要公布名次,一个个念名字了,这是读书人的荣光时刻!

传胪乃国家盛事,关乎社稷,自是要在奉天殿行御殿仪,方显郑重。

不然就不是金殿传胪,而是御门传胪了。

大明门一开,一名李老太监李忠节走出门外道:“陛下有旨,文官百官与新晋进士入奉天殿觐见!

大明门外百官已是聚齐。

首相陈永华与六部几位尚书都是昨日参加评卷的读卷官,昨日朱克臧已是钦点了三甲,并填了金榜,这一科的状元谁属,读卷官们胸中早已了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