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五七八 文科不文 理科不理

穿越之玩转大宋 五七八 文科不文 理科不理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3-22 20:10:21 来源:笔趣阁

王三把种世信写的关于扶桑情况的文书交给了王定六,王定六知道这个文书非常重要。因为自从种世信带领西军子弟东渡扶桑避难之后,从扶桑传回来的信息凤毛麟角,主要是飞回来的信给太少了,即便从扶桑飞回来的信鸽能够顺利到达中原,每只信鸽带来的消息也是有限的。现在王三回来了,起码从王三的口中知道了西军子弟在扶桑国还算平安,这个好消息需要尽快的送出去,让西军将士心安。另外就是种世信的公文,他王定六是没有资格看的,但是王定六相信,这里内容种师道是非常重视的。

王定六一面安排锦衣卫协助王三将从扶桑国带来的银子、苦力、粮食、硫磺、红铜等物资往延安府转运,一面发出信鸽通知给延安留守的锦衣卫,给华夏军官员保平安。随即安排好一切后,王定六骑乘他那三匹宝马良驹,直奔中兴府而去。

种师道没有在京兆府,而是在中兴府主持华夏国的第二届科举考试。这一届由于李侗的明德书院的加入让文科考试激烈了很多,向第一届科考那种施全、松本二郎那种只是能背诵默写一些粗浅的儒家文章就能得中的现象没有了。有不少文章在李侗和伊斯马尔看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理科科举得中还是大部分有格物、致知两大书院的学生。但是今年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都是有些出人意料。随着华夏军的发展大家也都认可理科的重要性了,第二届科举文科、理科各录取了150名进士,比起第一届来多录取了50人。未来随着华夏军地域的扩大,这个名额还会更多。

文科状元是一个叫张甲的,是原来亳州的知县。这个张甲原本是跟张择端同年的进士,张择端也想种师道推荐过此人。但是张甲在金人南下之事弃了亳州逃走(五二零前后几回),让种师道有些看他不起。

这个张甲拿着张择端给些的举荐信来到西北以后,听说这里在举办科考,张甲觉得还是先参加科考,如果科考不成在拿着推荐信找种师道求官。其实张甲的道德文章做得不怎么样,但是华夏国考试的内容与中原大不相同,考的都是治理地方的策论,张甲毕竟当过几年知县,治理地方还是有些心得,因此文章将做的花团锦簇,竟然当了状元。

理科状元则是一个中原人士名唤李隆字静忠的,这个人也不知道什么来历。这次理科考试出题还是朱夫人(朱道荣夫人,朱熹母亲)出题,种师道亲自把关的。要不是熟读了《物理集注》很难得到高分的。如今对《物理集注》研究最深入的便是致知、格物两个书院的学生,第一届理科进士全是出自这两个书院的。

种师道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李静忠是穿越过来的,如果是那样就太可怕了,松本佣给他的阴影太大了。他赶快命令时迁调查此人。时迁动用了锦衣卫各种手段,最终调查清楚这个人是前朝李诫大臣之子。

李诫自元祐七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等,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

如今李诫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是李静忠没有收到朝廷的重用,只是给了一个将作监主事的芝麻绿豆的小官,他听说华夏国要举办科考,干脆辞官不做特意来到了中兴府备考。在中兴府备考的日子里,他就住在朱道荣的中兴图书馆内读书,这一点朱道荣能够作证。

时迁的调查让种师道放心了不少,但是为防止万一,他还是觉得单独召见一下李静忠。琼林宴后,种师道在原来的西夏王宫,现在的华夏王府召见了李静忠。为了不引人注目,他是同时召见了文科张甲。

种师道召见了张甲和李静忠,故意改了后世伟人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契丹可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种师道对二人道:“这孤王最近习得一阙词,二位卿家都是新科状元,可先鉴赏一番。”说罢就把这写着词的题跋递给了张甲和李静忠。

种师道仔细观看李静忠的表情的变化,他发现李静忠显然是脸上表现出一种惊恐的表情,这让种师道感觉李静忠不简单。如果他也是那个世界穿越过来的,很有可能见过这首词。

张甲读完这一阙词后,满脸敬佩,敬佩之中又有几分谄媚。张甲道:“殿下这阙词气吞山河,更胜您的大作《满江红》,真乃古今第一词也!学生佩服五体投地。”

面对张甲的谄媚和溜须,种师道毫不在意,他道:“张爱卿有这个见识也是难得,李爱卿有何体会。”

那里李静忠跪倒在地,道:“不知殿下这首词刊印与否?”

种师道看着李静忠,道:“还未刊发,这阙词二位卿家是第一批看到的”

李静忠道:“如此最好,还请王爷将这此稿收藏起来,暂时不要对外刊发。”

种师道确来了兴趣,道:“为何?”

李静忠道:“臣自有只对家父《营造法式》感兴趣,对建筑之法颇有研究,后来有精读王爷的《物理集注》,方能侥幸高中龙虎榜,对诗词歌赋的理解远远不如张状元。不过微臣认为本阙词中那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却有些托大。”

张甲当即呵斥道:“大胆,殿下英明神武乃古往今来第一人也,难道不如陈桥黄袍加身之辈吗?”

种师道一听原来李静忠是词中贬低有贬低赵匡胤的语句有些担心,并不是他曾经看过这阙词,倒是放心了下来,他没有理会张甲,对李静忠道:“你继续说下去。”

李静忠将种师道没有生气,也是鼓足了勇气。道:“殿下有重整乾坤之治,乃万民百姓之福。但是如今宋廷封殿下为‘秦王’,殿下也没有拒绝。说明如今这大宋的正统还不能丢啊!应该励精图治,北抗金国,后图中原。”

“噢!北抗金国,后图中原!”种师道听了暗自吃惊:这个李静忠倒还有几分见识。他当时来了兴趣,道:“你看我国目前应该如何励精图治呢?”

本来张甲考中文科状元的是后作答就是策论,种师道应该拿这个问题拷问张甲才对。此刻种师道却跟李静忠讨论起来治国安邦之策了。

李静忠想了想,道:“如今河东百万难民进入西北,微臣建议应该以工代赈,让这些难民修路、建房,让我华夏国道路通畅,城池坚固,百姓安居。另外咱们华夏国地域广大,可以让分发难民土地,让他们安心耕种,广积粮草。至于殿下的那阙词吗,等北方胡虏臣服,中原百姓归心之时,在刊印天下不迟。”

种师道听了大喜,暗道:这个李静忠竟然有如此见识。这以工代赈,分发土地,正是种师道要干的,只不过种师道会把这些百姓暂时编入各西军农场,接替已满五年已经转成自由人民那些农场苦工。不过现在的难民要进入农场,可就不能像当初对待战俘那样对待他们了,这些难民会成为西军农场的庄丁,从事商品生产或者农业的耕种。

种师道又问道:“这些事情想必也是你深思熟虑的,可以写一个详细条陈给我。”

李静忠急忙解释道:“王爷恕罪,臣只是应殿下之问,随口而言,并非深思熟虑,其中定有不妥之处,不敢给殿下上书。”

种师道说道:“卿有如此心思实在难得,你就写吧,知无不言,言者无罪。”

李静忠道:“臣干不定当竭尽所能。”

种师道又看了一旁的一脸尴尬的张甲道:“你也写上一篇治国策论的条陈来吧。”

张甲一听大喜,道:“谨遵殿下钧旨。”

张甲回到自己的府邸,抓耳挠腮,一夜没睡,搜肠刮肚的写了一篇条陈给种师道递了上去。李静忠也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了一篇条陈,给了种师道。

种师道将这两篇条陈给张叔夜和李良嗣观看。李良嗣到了西北以后成为了张叔夜的助手,种师道封李良嗣为礼部尚书,这次科举考试有了李良嗣的组织,张叔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张叔夜如今已经是华夏国的丞相了,可谓是一言九鼎,看了二人的条陈后并没有发表意见。李良嗣看了这两个条陈之后,道:“我看这个张甲治理一个县,倒是没有问题。这里理科状元李静忠有点意思,这篇策略写的很好,倒像是满腹经纶之辈。”

种师道说道:“正是如此,这个张甲原本是亳州的知县,金人南侵之时弃城难逃,我为不喜。就让他去掘子军营给钱良当个主簿,负责修建城池吧。那个李静忠倒是一个治国安邦在才华,先到吏部任职吧。”

张叔夜自视为华夏国读书人的领袖,他觉得李静忠立刻状元应该去修城池,何况他还是李诫之子,李诫可是北宋年间营造宫殿房屋的大家。张甲虽说在亳州干的不怎么光彩,但是金军南下的是后,连当今太上皇都逃了,张甲弃城而逃,也算不上什么大罪。

张叔夜道:“殿下,这个张甲毕竟是中原官员,如果让这个状元去营造城池,那中原读书人会怎么想,还会报效咱们华夏。”

张叔夜的心思种师道如何不知,他道:“若丢城失地之人都可得到重用,这国也就快完了。未来治国还需文人,如何规范文官行为,现在就要作出安排,以免日后乾坤更换之时,贪官佞臣如斯。”说罢就往东京汴梁的方向指了一下。

张叔夜道:“这个御史台衙门应该建立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