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五三三 抗金兵组建八字军 老宗泽出山助王彦

种师道隐隐知道在历史上有一个王彦在太行山上组建了八字军,在金宋交兵时期八字军以河北太行山为基地履历战功。现在王彦执意去中原伏牛山,伏牛山却在河南,难道是历史发生了偏移,如今王彦在河南创基了八字军?

宗泽在西军中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虽然这十几年一直在东京,但是还是能够影响西军一些老人的。宗泽一直忠于宋朝廷,不肯向种师道臣服,因此种师道想让宗泽跟着王彦一起去伏牛山算了。宗泽去伏牛山还能给王彦出谋划策,自己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李良嗣给种师道写了详细的奏章,说明了伏牛山的情况:伏牛山如今聚集了各地的义民1万多人,有截获宋朝庭赔偿金国的钱财合计2000万贯,以及1万民东京富家女。如今金兵逐渐退去,他倒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财物和美女了。

伏牛山是秦岭的余脉,隶属于鲁山县,距离洛阳很近,到达潼关也就600多里路,可是就是这几百里路,如何将这些财物运回来道真是难为主了李良嗣。种师道其实并不十分看中这些财物,美女更是不需要,现在陕西缺粮,这1万多人来到陕西吃喝都成了问题。但是他看上了伏牛山的存放的5万石粮食,这些粮食本来就是西军商队采购的,本来应该陆续运往西域支持西军第四次西征的。西军主要在江南采购粮食,中原采购粮食也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当时商队采购一些就暂时存下来,然后集中再往西北送粮。

西军商队先把从各地采购来到粮食集中在伏牛山和山东的蓼儿洼两个秘密的商栈,然后再把蓼儿洼的粮食运往伏牛山,等凑足一批后在往西北送。现在伏牛山存下的粮食是最后一批准备运往西北的,这批粮食凑齐之后恰好西征结束了,而且宋朝庭已经得知西军在远征,他们一边派童贯去延安问罪,一边严查粮食流入西北,因此这批粮食也就留了下来。

其实开始也没有这么多,只是后来进军南下,各地官员都望风而逃,很多县城就无人防守。牛皋、李良嗣等人带领义军跟金军作战,经常抢在金军之前进入城池,将府库的粮食劫走。再加上义军在跟金军作战之时,骚扰劫杀金军运粮队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总而言之,东凑西凑的伏牛山攒下了5万石可以运输到延安府的军粮。

如今金军已退兵,中原的官僚机构还没有恢复,各地一片破败,百姓流离失所,也是急缺粮食救助。如果此时种师道动用华夏军再出潼关,将这批粮食强行运回道陕西,那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他最终同意王彦去伏牛山,就想测试一下他的能力,让他领导这些义军想办法将粮食运回来。反正只要表面上不是华夏军运粮就好。

至于李良嗣,如今种师道身边正缺少文官,很多事静都压在了张叔夜一人身上,李良嗣正好回西北帮助处理政务。李良嗣虽说是海商出身,但是对时局的见识是一般人不能比拟的。

宗泽回到延安之后,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每日里出没在延安府茶馆酒肆之中,探查民风。他在延安府待的时间越长,他越觉得种师道非常了得。原本延安府是西北贫瘠的所在,在种师道的治理之下,现在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俨然成了富甲天下之地了。尤其从这里的百姓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未来生活的自信,这种憧憬和自信是他在大宋国任何地方都不曾看到的。

这一日宗泽正在茶馆种听种师道的写的《射雕英雄传》,这本书几年前就成书了,背景就是五代十国历史的背景设定在了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时代,这本书的细节竟然与现在时局有几分相似,因此这部书在坊间大为流行,茶馆酒肆的书场争相演说。

宗泽听到北方魏迁都洛阳,组织大军准备南征,大侠郭靖组织义军跟北魏鲜卑人纠缠,的事迹(种师道杜撰)简直是入了迷。宗泽暗道:这部评话成书于几年前,却与现在的时局如此相似,难道这个种师道真的有洞悉未来的本领。

就在宗泽陷入沉思知识,王彦悄悄的坐在了他旁边。宗泽见有突然一人坐在身边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却是王彦。王进出殡之时宗泽去吊唁过,因此认识王彦。

宗泽道:“彦哥,到此来找寻老夫何事?”

王彦道:“老军师,小侄都娶妻了,你唤我子才便是。”

宗泽道:“哎!我和令尊数月前还在东京共事,没想到仅仅数月就阴阳两隔。”

王彦想起父亲悲从中来,道:“这次来寻老军师,就是想请老军师助我。我要替父亲报仇。”

宗泽道:“如何报仇?”

王彦道:“华夏王同意我去伏牛山替换李良嗣,但是前提老军师得再次出山,跟我东行。”

王彦随机把自己现在的处境和这几日的运作情况跟宗泽讲了,宗泽听后也陷入了沉思。王彦说了半天腹中有些饥饿,看桌子上只有花生、瓜子,这时候正好有一个添水的伙计过来,王彦抓住伙计道:“再给我添上两盘点心。”

那伙计道:“花生、瓜子倒是有,点心只有烤红薯干,不知客官是否要来上一盘。”

王彦随即掏出一张军票,道:“我又不是没钱,有好点心自管上来。”

宗泽急忙拦住了王彦,道:“子才,你刚刚回到延安不久,又忙于令尊的丧事,这街面上的人情世故你却不知道。如今到处缺粮,这茶馆也只能供应这些了。”

王彦惊道:“怪不得!华夏王让我想办法将伏牛山的粮食运回来。”

宗泽一听道:“怎么伏牛山有粮食?”

王彦道:“我听六爷跟我说的。王爷的意思让我想一个周全的方法,将伏牛山的粮食运回来。华夏军此时出潼关运粮只怕会引起中原百姓不满。”

宗泽道:“到处缺粮,该死的金兵。”

王彦道:“要救中原百姓,还要靠咱华夏军。可是如果华夏军真都吃不饱了,中原就要成了异族的牧场了。你听现在说书先生说到了北国鲜卑人迁都洛阳了,我看如果这些粮食要是运不回来,金人早晚迁都汴梁。”

宗泽道:“我一心抗金报国,今日便应了你跟你出山,祝你一臂之力。”

王彦道:“多谢老军师。只是这个粮草如何运回来呢?”

宗泽想了想,道:“你附耳上来。”宗泽在王彦耳边悄声说了一番话后,王彦大喜。他急忙道:“我这就去禀报华夏王,告知老军师的妙计。”

宗泽阻拦道:“我可不是为华夏王,不老侯爷,也不对,反正我不是为他效力,我是朝廷册封的河北义军都指挥使,应该去伏牛山指挥义军抗金。”

王彦见宗泽如此执着,只是感觉好笑,道:“那我如何呢跟王爷禀告呢。”

宗泽想了想道:“这八个字就能表明我的心机。”说完就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道“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八个大字。

王彦看了看这八个字,点点头,道:“我定然转告华夏王。”说罢就将“赵王”两字擦掉。

此时台上的说书先生说道:朝代更替皆是后朝灭前国而已,鲜卑人迁都洛阳则不同,此为“亡天下”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原男儿应振奋精神,振兴中华。

说书先生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拍手叫好。王彦高兴道:“好一个振兴中华,这个便赏给你了。”说罢,就把刚才买点心的军票,扔到了台上。

宗泽心中却有些惭愧,离开延安不过十几年的光景,这里的一个说书先生都能说出“振兴中华”这样的话来,看来自己的那句“不负赵王”倒是浅薄了很多。

王彦一拉宗泽道:“老军师眼看到了中午了,咱们寻上一出酒楼吃饭吧。这里没有点心,酒楼总是会有些吃食吧。”

宗泽道:“也好,咱们去寻上一家,只是多半买不到酒了。”

王彦道:“这个我知道,我家里还有一些存酒,今日中午先胡乱吃些饭菜。晚上我带着好酒去老军师家好好喝上一顿。”

宗泽、王彦从茶馆出来找了一家酒楼用罢了午饭,王彦就告辞直奔华夏王府而去。现在的华夏王府就是原来的西军经略府,只是换了一个牌匾而已。种师道召集了折赛花、吴玠、吴麟、朱五、王定六等军机处的诸将商议军事,张叔夜和萧让也参加了,最近一年多来军机处第一次凑齐了人手,只是可惜种师中死了。

种师道刚刚要商议一下如何部署下一步军事的事情,这时候管家种山来报,道:“王彦求见,说是老军师宗泽愿意出山了。”

种师道一听道:“这是好事,宗泽老将一直不肯归属咱们华夏国,这次能够出山助我,说明天意使然,若中原百姓都想宗泽一般,中原之日可定也。”如今的种师道再也不掩饰争霸中原的决心了。

不过王彦跟种师道一说宗泽那八个字,种师道有些不满了。种师道冷笑道:“看来有些人就是冥顽不化。你去告诉宗泽,他是河北义军都指挥使,伏牛山却在河南。我看这义军的名头也不要了,也赐你八个字,作成锦旗,你在伏牛山的人马就叫八字军了。”

说罢,种师道提笔写下了“誓竭心力,不负华夏”八个字交给种山,道:“你去按照这八个字做锦旗,送给彦哥,让他择日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