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七七六 靖康之变(四十一)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七七六 靖康之变(四十一)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3-10 14:04:21 来源:笔趣阁

李良嗣接到种师道的命令后不敢怠慢,和郭盛一起带着一支百人军队,作为华夏军的使者来到了洛阳。

如今中原一片混乱,华夏军名义上也是宋朝廷的军队,所以他们一行人出了潼关后只需要躲着金军的队伍也就是了。如今金兵大军正在围困襄州,从河东道襄州广大地区只有鸟家奴的万余人马来驻守,他们的兵马主要驻守在河中府,其余各地的百姓纷纷逃亡,呈现一片萧条景色。这种情况虽然让人倍感凄凉,但是也让李良嗣一行减少了跟金兵相遇的危险。李良嗣一行人经过十几天的行程,就来到西京河南府(洛阳)。

王襄在洛阳城整日里提心吊胆的,这一日他听说城外来了一支队立刻警觉了起来,于是急忙下令各个城门紧闭,士兵都上城墙,准备迎敌!

李良嗣、郭盛一行人来到洛阳城外,见洛阳城周围没有遭到刀兵之祸,百姓还算是安居,只是官道之上不见商贾行人,这与其他十室九空的河东各州县大不相同。

李良嗣一行人刚到洛阳城下,就听到洛阳城头号角连声,紧接着吊桥高挑,城门紧闭,一片肃杀的景象立刻显露了出来。

李良嗣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见此情况他不由得笑了起来,道:“没想到,这个王襄倒是长本领了。”言罢,他又转头对着自己的亲兵智勇道:“去叫开城门,就说本大人到了。”

这个智勇原本是於口关的守将,金军第一次南下之时他丢了於口关后就一直跟着李良嗣(详见四五八日抢三关)。此人为典型的废物点心一个,平日里顺心的时候就知道吹牛皮,不顺心之时就是怨天尤人,属于眼高手低、不能担当的无能之辈!

李良嗣也不喜欢此人,原本想给他安排一个差事就打发了。可是华夏军运宋军不同,不好混日子,智勇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不受人待见,干不了多久就被退了回来。无奈之间,李良嗣只好把他带在了身边做了一个亲兵。

智勇从一个总兵官变成了一个亲兵,对于寻常人来说必然有些失落,不过智勇其人也是一个“洒脱”之人,对这样安排毫不在意,每日里吃饱就睡好不潇洒。他来到西北不过数月体重就长了20多斤。

智勇听到李良嗣让自己叫城,心里“咯噔”一下,原本油光满面的脸上立刻露出恐惧之色。

李良嗣见状怒道:“你害怕什么,我与王襄相交匪浅,乃是故友。你提我名字,他自然开城们迎接。”

智勇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催马向城门而去,一边走一边暗道:城头之上可不要放箭。

智勇战战兢兢来到城墙之下,高声道:“休要放箭,休要放箭,故友来也!”

王襄在城头上看到城下一个满脸油光的大胖子,并不觉得自己认得此人。于是问左右道:“此为何人?尔又与谁人相熟?”

王襄手下将士自然都不认得智勇,纷纷摇头。

王襄看左右无人认得智勇,大声呵斥道:“那里来的匪人,敢诈河南府不成!快快离去,否则本官放箭了。”

智勇闻听双手抱头,拨马就跑,一边跑一边喊:“休要放箭,是故友,是故友!”

智勇一口气跑回到了李良嗣的身边,道:“大人,那王襄根本不念故交,要射杀小人。”

李良嗣看了智勇一眼,道:“没用的东西。本大人亲自前去叫城。”

郭盛急忙相拦,道:“大人乃是华夏国正使,哪能亲自叫城,末将前去便是。”

李良嗣深知郭盛是种师道身边的旗牌官,乃是种师道近亲心腹,这次出使洛阳之后定会得到提拔,于是道:“小将军要多加小心,注意城头流矢。”

郭盛道:“多谢大人关照,料也无妨。”说罢,催马来到了城墙之下。

刚刚王善几句话就吓跑了一个胖军官,惹得守城官兵一通嘲笑。此时见又来了一员小将。这小将一身戎装,手持方天画戟,威风凛凛,与刚才那人大不相同。

王襄指着郭盛,道:“来将且住,你是何人?来此何干?”

郭盛向身后一指,道:“此乃华夏使团,我是副使臣郭盛,正使臣乃是李良嗣大人。我等奉华夏王之名,来到洛阳寻河南府尹王襄,与他有军国大事商议。”

王襄一听华夏国,就知道这是种师道的队伍。洛阳距离河东路就很近了,数月之前华夏军跟金兵在河东的大战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洛阳。华夏军以少敌多,虽未取胜,却也跟金兵打得有来有回,在王襄眼中华夏军跟金军都是一群虎狼之师。

王襄暗暗叫苦:洛阳城金兵未到,没想到华夏军先来了。这两只队伍我那个也惹不起!

王襄脸上立刻换了一副笑容,道:“原来是郭盛将军,久仰久仰。下官便是王襄,不知将军来到西京有何贵干。”

郭盛道:“你快快打开城门,让我等进城,相关军国事宜与正使详谈。”

王襄笑道:“小将军你有所不知,本官并非秦王(种师道)殿下下属,这华夏国朝廷从未承认,更无使臣之说。若秦王有军国大事,只要上报朝廷即刻。朝廷下旨给下官,下官无不遵从。”

郭盛冷笑道:“朝廷下旨你就服从?当初宋廷下诏让天下兵马进京勤王,你为何按兵不动。如今汴梁已失,宋廷已亡,我华夏秉承正统,与你商议军国大事,乃是给洛阳军民一条正路也,难道你要逆天而行,置全城军民于水火吗?”

王襄一听竟然一时词穷,他暗道:好厉害的华夏军使者,区区一届武夫(宋朝一直重文轻武,王襄也不例外)就有如此口才,这正使不知是怎样人物呢?

王襄赶急换上一脸笑容,道:“小将军好生口才,不愧为华夏军英雄人物。不知正使是哪位大人。”

郭盛道:“刚才跟你说过,正使者是李良嗣大人,也是尊驾的故友。”

王襄实在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一个叫李良嗣的故友,不过此刻他还是决定跟华夏军接触一下,他却是接到了东京城被攻破的消息了,今后何去何从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呢。如今先华夏军一小将就有如此见识,想必华夏军中人才济济,这乱世中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今日若能跟华夏军搭上关系,也算给自己多一条道路。

王襄高声道:“既然是故友来访,我自当迎接,自当迎接。”

王襄急忙下令开城,然后亲自跑到城门迎接。李良嗣将城门打开,随即命令使团进城。李良嗣来到城门之前,看到王襄在这里迎接,不由得一抱拳,道:“王兄,别来无恙啊!”

王襄在西京任留守使之前曾经任过开封府尹,也有龙图阁大学士的官衔,与同时任龙图阁大学士的赵值(李良嗣之前名称)是至交好友。后来李良嗣调到河北任职,而他来到了西京做起来河南府尹。

王襄见到赵值不由得倒退了几步,道:“赵,赵兄,前年你不是在河间府殉国了吗?”

李良嗣笑道:“赵值早就死了,这李良嗣却还活着。如今在华夏王手下当差,乱世中为百姓某个活路。”

王襄也是聪明之人,自然知道这其中蹊跷不少,于是道:“好好,那咱们就到城中叙话!”

王襄将李良嗣、郭盛让进了城中。李良嗣进入从城中便与王襄说明了来意。王襄听了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他觉得种师道是不是脑子坏掉了,竟然想让李良嗣等人接管洛阳府防务,让李良嗣在这里与金军较量高低。

王襄脑袋摇晃得如同拨浪鼓一样,道:“赵兄,不李兄,这也太匪夷所思了。秦王殿下说出大天来也就是朝廷的臣子,所辖封地无非是秦风和永兴军两路而已,如今在西北割地建国已经是大逆不道,怎能又图朝廷的西京呢?”

李良嗣道:“王兄此言差异,这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今天下已亡于女真,难道你就愿意做汉奸亡国奴不成!”

王襄道:“秦王的一些檄文流传甚广,关于亡天下、汉奸的说法我也深以为然。可是我却受朝廷之托守牧一方,怎能轻易将城池献于他人呢?”

李良嗣见王襄话里有话,道:“看来王兄就是要一个名义,这个好办,你看看这个。”说罢,他就从怀里逃出了一封圣旨。

王襄吓了一跳,刚要下跪接旨,李良嗣一把搀扶起王襄,道:“王襄,不必客气。这大宋朝的圣旨,我们要多少有多少。”说罢,就把“圣旨”放在了书案上展开了。

王襄往圣旨上一看,圣旨上说明是让他将洛阳的军权交给李良嗣,然后让他道陕西行省(种师道废路改省,这陕西行省大概相当于原来的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任职。只不过这个圣旨的落款落得是宋徽宗的印信。

王襄想起了,去岁宋徽宗回到东京后,朝廷曾经下了明旨,废除了宋徽宗的一切印信。当时王襄以为就是钦宗皇帝要跟徽宗皇帝政权而已,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如今宋徽宗皇帝的印信都在华夏军的手里。

王襄急忙道:“太上皇他老人家,巡幸西北了吗?如果他在那里兄弟我自当前去保驾!”

其实宋徽宗的印信去年在镇江府就被王定六得了,如今落入种师道的手中,所以一宋徽宗的名义下旨还是非常方便的。宋徽宗现在就在逃往之中,根本没有在西北。不过此时李良嗣不会跟王襄说这些事情的。

李良嗣道:“王兄说得对,你若能去西北,华夏王是爱财之人,定然重用于你。”

王襄道:“此话当真?”

李良嗣道:“你我交往多年,我怎会骗你。我看你还是早早启程,否则金军大军一到,想走都走不了了!”

王襄道:“好,如此说来。这洛阳就交给李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