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二百四十章 全书结局

汉末三国传奇 第二百四十章 全书结局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书中暗表,诸葛靓泊舟之地,果然唤作鼓子洋。因海岸多礁,其礁中有孔隙相连,每到涨朝之时,水击石礁,其响如战鼓,故此名之。岛上有山,名百岁山者,是因山中居者皆能寿至百岁以上,且体健身轻,至死不生病患,故名。山上有谷,名五老谷者,因有五老来此避八王之乱,以种植耐冬花、修行道学为遣,皆为不世高人也。此五老者,乃伏龙先生徐元直——便是那驾舟老者;兵家掌门左慈仙师;鬼谷派掌门史子眇;骊山门老母貂蝉;五斗米道第四代天师张富——乃汉中张鲁之子也。此五老及其门人弟子,均居于此谷之中,每日修炼各门派道术,不与世间接触。至于那五枚卧龙令,也是徐元直拿去,使与伏龙令合六为一,后于五胡乱华之时再度出世,彼时却又唤作“羌胡令”,以助前秦丞相王猛统一中原所用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终未前来此岛与五老修仙,后于定军山坐化,唐妃从之。自有传人龙吟、观鸣等将其夫妇遗体安葬于墓中,终代棺中偶像,替了真人,了结此生夙缘。

晋武帝泰始年间,有张鲁门徒陈瑞在蜀中传播五斗米道,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李特在青城山五斗米道首范长生支持下,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起事。义军大败西晋官军,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据蜀中凡历六世,共四十七年,又与刘备入蜀自封益州牧,至后主刘禅降魏时间一致,亦为四十七年。蜀汉国祚乃是上天定数,宁不信乎!当时成汉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可谓安乐太平之域,其业绩可与张鲁汉中五斗米道政权相媲美也。

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便为道家正一法门。张鲁归降曹操之后,奉朝廷之命率其大批教民北迁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五斗米道也由巴蜀、汉中一带,向北方及江南广大地域流传,并大获发展。至东晋时,五斗米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皆为江南显族。此时并将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共尊钱塘人杜子恭为首;杜子恭死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虽道首可为异姓,则天仙必是张姓任之。晋安帝隆安三年十月,孙泰侄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引起八郡骚动之机率众起义。孙恩战败,与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妹夫卢循率领义军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坚持近十年。义熙七年,卢循在交州战败,亦投水而死。此次五斗米道起义,聚众达数十万,历时十三年,纵横千里,实乃天地大变。亦因此番天师教众之乱,东晋王朝气运一泄千里,终至被寄奴刘裕取代,按下不提。

除却江南,又有北魏天师道。至北魏拓跋鲜卑朝时,有寇谦之自称受道于仙人成公兴,“守志嵩岳,精专不懈”,招收弟子,讲经施术。神瑞二年,寇谦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降临嵩山,传授自己天师权位,并赐《老君音诵戒经》,令弘扬道家之学于天下。因而受命宣新科,整道教,除去张陵、张衡、张鲁“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自此,寇谦之便以非张姓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次整顿,使天师道以全新面貌在世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寇谦之端坐石室,太上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降临,授寇谦之《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使其谨慎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

太武帝继位当年十月,寇谦之离开嵩山,北上北魏平城,献上道书。皇帝让臣子张曜供其衣食。太武帝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理,出类拔萃。承继父业,入仕朝廷,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崔浩欲借助寇谦之天师道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太武帝闻奏大喜,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齐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居帝师之位,便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同时请教大儒崔浩,急需应用,弥补自己儒学空白。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国,在朝中逐渐得到落实。寇谦之大显神手,且积极参加北魏军事行动。始光二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对是否西伐大夏,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太武帝特请寇谦之决定吉凶。寇谦之首先同意崔浩意见,又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太武帝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万余家,凯旋而归。以寇谦之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遂拜为国师。让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太延六年,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应寇谦之所请亲至道坛受符箓。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法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之依据。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发展,双方由此争斗不休,甚至引发流血冲突事件。太平真君六年,太武帝发现长安佛寺僧人偷藏兵器,与起兵反魏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次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此即史上有名之“太武灭佛”事件。

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己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己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甚至认为新天师道应吸收不少佛教义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不必你死我活,故对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寇谦之深感力不从心,亦知大限将至,便如今弟子们说道:“当我在世之日,尔等可求荣华富贵,一旦我去世,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也!”遂于太平真君九年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享年八十三岁。两年后,崔浩奉命纂修国史,太子晃借口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将其诛杀,并尽戮其族。崔浩之死,果证寇谦之预言。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六年,道佛论争,道教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齐境再无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教团,至此便烟消云散。

刘宋取代东晋之后,江南天师道再次大兴,其道首乃为陆修静。陆修静为南朝刘宋朝著名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末,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并降母后之尊,向陆静修屈执门徒之礼。陆静修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召见陆静修于华林园延贤馆,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于是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江南道教之兴,于斯为盛。元徽五年,陆静修病卒,时年七十二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间,追封陆静修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名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

刘宋天师道与汉末天师道及北魏天师道大为不同,提倡三洞学说,意义极大。若天师道尊奉所有三洞部道书,则《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所述教义,都将包摄于天师道之中。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则基于三洞学说,对三洞部道书所说斋戒进行分类解说,其中包括《上清经》上清斋、《灵宝经》灵宝斋、《三皇经》三皇斋以及天师道独有三元涂炭斋和指教斋。陆修静将所有这些斋戒,皆都看成是当时天师道所必须实践之斋。既如此,刘宋天师道通过提倡三洞学说,迅速扩大其教法范围,使得天师道一家就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师道终将自己教义称作“道教”,用以来对抗日益兴盛壮大之佛教。于是道教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立,本指以三洞学说为基础之天师道全部教义也。金末元初,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派并加入道教,之后直到现代,天师道和全真道构成了道教两大流派。

至唐朝初年,天师道再次兴起,至中唐时期乃为大盛。据都筑晶子《唐代中期道观》说法,在盛唐时代,有天师道法师张万福及朱法满,在长安太清观和玉清观清修,编纂《三洞众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和《要修科仪戒律钞》等,以规范道士行为,整理道教仪式,并成典范定式。尤其张万福,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都可看到,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仪范重要人物,将各种道教流派斋醮仪式重新进行了编排清理。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之时,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以示不忘本也。此时天师道历代天师系谱,仍然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张万福。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上清派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位置,天师道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人物。而在此次谱系改写之中,在上层士大夫中极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矣。当然此乃后话,在当时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仍很显眼闪耀,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起。这种系谱,很有可能是出自事后修道者之构拟想像。

唐高祖李渊因奉太上老君为远祖,致使道教成为本朝国教。至贞观年间时,汝南花果山石猴孙悟空五百年灾难已满,奉圣僧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彼时佛教再次东来中国,又胜于道教。五代十国之乱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华夏,本不信奉佛道,直至徽宗赵佶之时光大道门,天师正一教乃大兴于天下。致令汉末首代天师张道陵当年在龙虎山所镇压一百零八个妖魔,却在宋徽宗时被洪太尉不慎放出,使化为宋江等梁山群雄,再次拨乱天下,遂不可尽除。孙悟空当年化身时所崩胎石,有一块被普净法师拣了去作为磬坠,因每天陪伴法师唱经,修成仙法,谓之通灵宝玉。致令为明末时一个跛足道人和一个癞头和尚得着,送去了金陵荣国府,使贾宝玉含在口内降生——此皆为道法因缘,列公读史至此,得无畏惧天道耶!

至唐末藩镇割据,诸侯又起,五代更迭,颇似汉末三国之时。有唐室皇后一族独孤氏掌权之时,重得伏龙令一枚及卧龙令五枚。后黄巢起兵乱唐,朱温终灭唐室,建立后梁之国。独孤氏有一幼子携伏龙令及卧龙令逃出京都,至于深山,遇兵家门掌门张果,授予奇功,致成一代大侠,自号“独孤求败”;其师兄即是打虎太保李存孝,被授予兵法,即会排兵布阵,战无不胜。独孤求败请匠门巨子将六枚令牌融化,加以天降陨石锻制,遂成玄铁重剑,无敌于天下。后为神雕大侠杨过所得,又被大侠郭靖再融一分为二,一名“倚天剑”,一名“屠龙刀”,此事因被金庸大侠摘录于野史著成《射雕三部》,故传于天下。

列位看官!须知屠龙刀及倚天剑者,刀剑之名实为讹传,因系伏龙令及卧龙令牌融炼而成,其实名应为“伏龙剑”及“卧龙刀”也。为此后记,以使列位看官明其《卧龙令》前因后果。所谓“糜不有始,鲜克有终”者,是也。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