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四伐中原

汉末三国传奇 第二百二十四章 四伐中原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诸葛恪既受兵权,便奏请领兵平定丹阳山越,以充兵员,并说只需三年,使吴国可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认为丹阳地势险阻,其民自制兵器,崇尚习武,进山为民出山为盗,自有汉以来就无法管制,征以为兵极不可能也。其父诸葛瑾亦认为不会成功,更说:“恪儿好为大言不实,每临事先夸海口于前,此其危道也。则不会使我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皆被其累矣。”孙权却深信诸葛恪之能,力排众议,令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拨执棨戟精骑三百人,排摆仪仗授官,兴作鼓吹,引导簇拥归家。诸葛恪领兵到任,围困与招抚并用,发檄四郡长官严守疆界,严肃法纪,使已归顺山民一律设屯聚居。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不与山越交兵,只令士兵抢收山外稻谷。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于是被迫出山归降,一举而得数万之众。诸葛恪即令各郡县之长,对出山之民需加善待,不得无故拘禁。山民周遗过去横暴为恶,如今困迫无路出山,依然心存异志,欲趁机再反。臼阳县长胡伉知他心思,将其绑送到郡府,请抚越将军治罪。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不得拘禁山民”教令,遂将其斩首,当场释放周遗。山民听说胡伉被杀,均知官府招抚诚意,于是扶老携幼出山,纷纷归降。三年之内,诸葛恪果然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超出预期所奏人数。于是便将壮丁四万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其余三万分给各位将领。

孙权闻之大为嘉赏,派尚书仆射薛综赴军慰劳,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诸葛恪请求率兵在庐江皖口屯田,孙权允之。诸葛恪到皖口之后,派轻兵袭击舒县,俘获该县百姓万人回军。又使细作察看沿路险要关隘,表请攻取寿春。孙权认为时机不成,驳其所请,但甚壮其志,以好言嘉勉。东兴之战获胜,吴主孙亮大为嘉奖,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诸葛恪乘东兴大胜余威,又要出兵伐魏,朝中诸臣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亲笔书文,以驳斥众论。文中列举古今事例,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遗恨千古矣。众臣无人敢言,惟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交厚,写信劝阻。诸葛恪以其文寄送聂友,并于书后题字:“公言虽善,但未见及天下大局,详观我文,则恍然大悟矣。”似此军国重事,却洋洋自得于文字游戏,岂能不败!

后果致新城大败,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始失民心。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将军朱异提出异议,诸葛恪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皆不采纳,蔡林于是策马投魏。退军之时,土卒受伤染病,流落道路倒地添沟,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诸葛恪在江渚住了月余,直等朝廷使回兵诏书接连而至,方领兵缓缓返回。回到建业,当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喝叱:“你等安敢随意滥发诏书?”孙嘿噤若寒蝉,惶惧退出,告病辞官。诸葛恪检点名录,将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发治国威严,动辄对人横加责备,致觐见者个个屏息敛气。可叹!既不听众谏而致失败,本当自思检点;不思己过却又迁怒他人,恃权欺众,岂能不亡哉?诸葛恪本无造反之心,却被政敌以谋反而诛之,亦不冤也?诸葛恪死时,寿终五十一岁。

诸葛恪长子为诸葛绰,任骑都尉,先前因与鲁王串通获罪,被诸葛恪毒杀。次子诸葛竦,为长水校尉;幼子诸葛建,为步兵校尉。闻说诸葛恪被杀,未待禁军围府,车载其母而逃。孙峻派人于白都追杀诸葛竦,诸葛建欲北投魏国,行数千里后,被追兵所擒。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早前已有童谣说:“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语是石子冈,石子冈乃乱葬冈也;钩落则谓皮带饰物,民间称为“钩络带”。诸葛恪死时,果然是被苇席裹身,以竹篾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临淮人臧均上表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听从,并吩咐下属找到诸葛恪尸体安葬。

按下东吴,复说西川。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在成都接得诸葛恪书信,遂入朝奏准后主,复起大兵二十万,北伐中原。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兵出阳平关伐魏。夏侯霸献计道:“陇上诸郡,只有南安钱粮最广;若先取之,足可为本。向者不克而还,盖因羌兵不至。今可先遣人会羌人于陇右,然后进兵出石营,从董亭直取南安。”姜维闻计大喜,遂遣郤正为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迷当。迷当得了礼物,便起兵五万,令羌将俄何烧戈为先锋,引兵往南安而来。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即令辅国将军徐质为先锋,司马昭为大都督,领兵望陇西进发。军至董亭,正遇姜维,两军列成阵势。徐质使开山大斧,出马挑战。蜀阵中廖化、张翼先后迎战,皆非其敌手而败。徐质驱兵掩杀,蜀兵败退三十余里。司马昭乃收兵回,各自下寨。姜维与夏侯霸商议道:“徐质勇甚,当以埋伏之计胜之。我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遂唤廖化、张翼分付,二人领兵而去。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

徐质连胜数阵,气势益盛,遂连日引兵至营前搦战,蜀兵坚守不出。哨马来报主帅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司马昭即令徐质引兵五千,趁夜断其粮道。徐质领令,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魏兵一声喊起,徐质当先拦住,蜀兵尽弃粮草而走。徐质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两边忽然火起。徐质急勒马回走,冒烟突火而出。一声炮响,又有廖化、张翼两路兵杀来,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乃姜维也。徐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

夏侯霸即令蜀兵将魏兵衣甲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前面廖化、后面姜维两路夹攻。司马昭见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手下只有六千人马,被姜维绝其路口,山上泉水不敷,人马枯渴。有败逃军卒,急来南安报与郭淮。郭淮听知司马昭困于铁笼山上,欲提兵来救。陈泰道:“姜维会合羌兵,欲先取南安。今羌兵已到,不如先设计退之,则铁笼山之围自解也。”说如此如此,行诈降之计。郭淮从之,遂令陈泰引五千兵,径到羌王寨内,解甲而入,泣拜曰:“郭淮妄自尊大,常有杀我之心。其军中虚实某俱知之,愿引一军前去劫寨,便可成功。”迷当大喜,遂令俄何烧戈同陈泰来劫魏寨。俄何烧戈教陈泰引路,至夜二更竟到魏寨,寨门大开。陈泰一骑马先入,俄何烧戈骤马挺枪入寨之时,叫得一声苦,连人带马,跌在陷坑里。陈泰兵从后面杀来,郭淮从左边杀来,羌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无数,生者尽降。俄何烧戈自刎而死。郭淮、陈泰引兵直杀到羌人寨中,生擒迷当大王。郭淮劝说迷当道:“公本为魏臣,今何助蜀国?若为前部去解铁笼山之围,退了蜀兵,我奏准天子,自有厚赐。”

至此地步,迷当不得不从。遂引羌兵在前,魏兵在后,径奔铁笼山。时值三更,行到蜀寨前,令人通报。姜维闻听援兵来到大喜,遂与夏侯霸二人出迎。魏将不等迷当开言,就从背后杀将起来。姜维大惊,急上马而走;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司马昭下山引兵追赶,忽想起父亲生前嘱托不可与孔明为敌之语,因思姜维乃孔明之徒,于是追至半途而回。夏侯霸随后逃至,与姜维一齐奔走,一路收脚不住,自回汉中。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又使盟友失去先锋大将,反作仇敌,兴汉大计至此又成泡影——先胜后败,此姜维四伐中原也。

却说司马昭获胜,遂重重犒劳羌兵,发遣回国去讫,自率大军班师归还洛阳,与兄司马师**朝权,群臣莫敢不服。魏主曹芳每见司马师兄弟入朝,均自战栗不已,如针刺背。一日,曹芳设朝,见司马师带剑上殿,慌忙下榻迎之。司马师笑道:“岂有君迎臣之礼也,请陛下稳便。”须臾群臣奏事,司马师俱自剖断,大小事务,无不明断无误。少时朝退,诸事已了,满朝文武无不惊异称颂。史载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不让其父司马懿也。其父即死,司马师得掌大权,先制定选拔官吏之法,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早年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二人育有五女,只恨无子。夏侯徽知道司马师不是曹魏忠臣,司马师亦对其妻非常顾忌,便设计毒杀,又佯作哀痛万分,三日不食,向天子讨厚封以葬。司马师担任散骑常侍,迁任中护军之时,选用人才之法,举人不越其功,官吏无从徇私。母亲张春华去世,司马师为母守丧,大获孝子之名。高平陵之变,司马师亲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事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