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二百零四章 亢龙有悔

汉末三国传奇 第二百零四章 亢龙有悔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山阳公刘协抬起头来,众人这才见其脸上泪水纵横,早已哭得哀毁不堪。刘协哭了半晌,这才收泪哽咽道:“卿所谓如此,某如何不信?我便在三十年前,已知兄长未死。只是不知我兄就是孔明,孔明就是我兄也。我兄随蔡中郎、诸葛玄南逃荆州,以致在隆中效细民所为,躬耕田亩十余载之久,历尽艰辛饱尝苦难,实乃某之罪也。后终择刘备为辅,征战十余载,方得荆益二州,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苦心孤诣,欲兴复我汉室社稷江山。奈刘备一意孤行,先陷汉寿亭侯而不救,次弃荆州而不复,再攻东吴几致灭国。此皆违我兄长隆中对策,以致前功尽弃也。兄长欲复汉室,使某再登帝位,孤岂不知?但观今大势,三分天下,魏家已居其二,孙权又行篡逆,称帝江南。兄长欲复刘氏江山,何其难乎?汉祚已衰,火德渐息,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只能徒使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无补于事也。望仲达再见我兄,以孤之言语转述,就在蜀中安度此生罢,无需再逆天道而行矣。”言罢大哭,甚是悲切。

司马懿闻言大惊,再拜谏道:“我史侯孔明兄长虽一生跌挫,从未损其志向半分,殿下何如此自弃己志耶?今曹真已死,魏国大权尽握于臣手,全**队,供某调遣。那孙权是自守之辈,屡败于某,不足虑也。臣此次率大军出汉中,若引孔明大军攻取两京,易如反掌,魏氏江山,重归殿下,汉室便可复兴矣。殿下只需在山阳城内养光韬晦,静待佳音即可。宜深自敛锋,待臣与孔明引兵攻入洛阳,尽灭曹家氏族,千万千万,且记且记!”刘协连连摇头道:“自我先父灵帝以来,黄巾大起,董卓肆虐,李郭为乱,诸侯竞起,民不聊生。刘氏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因征战连绵,至今五十年矣,天下人口死亡流徙,十不存二。九州田园荒芜,中原满目疮痍,几为无人旷野,皆我父子滔天大罪,岂可恕免?我岳父曹操曾作《蒿里》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言其天下残败。孤将江山社稷禅于曹丕,乃是自愿,非其逼迫。兄长即便再行夺回,也请他自为,我是绝不再干了。可叹孤此一生,只有这十余来年,才是真正快乐逍遥时光。吾其为药王门徒,天下之事不敢再闻,卿其勿谏。”

司马懿见山阳公如此坚决,每句话皆是发自肺腑,不由默然,无言以对。再向华佗、樊阿、皇甫谧看时,见其三人也频频点头,似以刘协之语为至理名言,颇赏其志。刘协静了片刻,回身走进方丈密室,出来时手中已多一个锦囊。刘协打开锦囊,将里面之物倾倒在案上,叮当作响,却原来是两面铸金令牌。刘协令司马懿看过,又收回囊中,双手递到司马懿手上,说道:“此牌乃是先高祖刘邦所铸,共有五面,名为‘卧龙令’,乃备天子失位之时,以其号令诸刘氏之王公勋旧,起兵勤王之用也。当董卓废黜我兄,立某为帝,后又逢李、郭之乱,便五令齐出,以讨叛逆而安汉室。其五令分付兖州刺史刘岱、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豫州牧刘备、太中大夫刘晔,五位汉室宗亲是也。令五人俱亡,刘岱、刘晔二人之令牌复归于孤,因刘备即得荆、益二州,则刘焉、刘表及刘备三面令牌,此时必在我兄长刘辩手中。请卿将此二令交还孔明,令其自为之用可也。但若依孤之见,已无用矣,融毁了也罢。”司马懿收了令牌,告辞出城,率二子回至军营,一路上慨叹不已,心中怏怏不乐。

书中暗表,司马懿离开山阳之后,华佗便令徒孙皇甫谧请骊山老母貂蝉前来,寻一身材与山阳公刘协类似之恶霸杀之,以易容之术扮作刘协模样,宣称山阳公患病而亡,上报天子魏明帝。魏帝曹睿闻报甚为悲悯,但也算放下老大一桩心事,乃命以天子之礼厚葬,并亲制祭文,遣使前往山阳县主祭殓葬。华佗与刘协暗藏在药王庙中,命樊阿等前往亲见下葬已毕,知道万事已了,便率山阳公及一徒一孙,身携“龙吟”古琴,直奔长安骊山之上,在骊山老母宫对面山坡向阳之处,再建一座药王宫,以为药王门总舵所在,隐居下来,表过不提。

魏明帝诏用汉天子礼仪,葬姑父刘协于山阳城外云台山禅陵,追谥汉孝献皇帝。山峦变色,江河同悲。时乃魏明帝青龙三年二月,汉献帝享年五十四岁。后人读史至此,不由喟叹,亦为之庆幸:自登大位伊始,汉献帝共做三十一年傀儡皇帝,竟然落得善终,虽为曹操父子其性宽厚所定,亦与刘协知道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之道,不无关系。俗云人到中年万事休,对刘协而言,也许恰恰相反;禅位后被封山阳公,封邑万户,位于所有诸侯王之上;且向皇帝奏事不必称臣,接受皇帝诏书可以不拜,还可以天子之礼祭祀天地祖宗,真可谓开天辟地,自古未有之荣。不论如何说法,经过四十年煎熬,总算过了十四年自在日月。

汉献帝即葬,魏天子又下恩诏,因刘协长子刘冯早夭,即使长孙刘康袭山阳公爵位。刘康卒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六年,其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世山阳公,因纵情声色身染沉疴,在位四年即死,晋武帝太康十年去世,同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刘瑾死后,其长子刘秋袭爵为第四世山阳公,在位二十年,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在五胡乱华时被杀,山阳国即灭。列位看官!那刘康于魏青龙四年,曾生下一对双胞之子,长曰刘瑾次名刘琰,后刘琰为司马懿命次子司马昭密密收养,改称司马炎,后受曹魏禅让,江山方重回刘氏——此事后面再表。山阳国未灭之时,山阳公后代有一支逃迁到东瀛洲。据日本原田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载,刘协有玄孙名为刘阿知,概是刘秋兄弟;于刘秋袭爵为山阳公时,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遂率领其子刘都贺、舅公赵与德,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山阳郡,一路飘洋过海,于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到达东瀛洲,成为刘姓在日本始祖,并被后世尊称为“阿知王”。其后代在日本繁衍,并分支成直、坂上、大藏、内藏、原田、丹波、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小冢等族,共四十七个姓氏之多。

按下山阳公之事,且说司马懿进入洛阳,拜见天子明帝。曹睿大喜,即诏命为征西大都督,行假节,有调动天下众兵之权,便宜行事,不必奏帝,可得专行。即合虎符,点齐十五万军马,亲排銮驾送出城外。司马懿暗道:“此一番孔明竭尽全力,将是最后一次北伐,若不成功,再无机会矣。某知史侯少帝,今虽以诸葛亮之名谎称生于光和四年,实生于熹平五年,尚比某还年长三岁,今已五十八岁矣。此番征魏再不成功,则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某必助其一战而定天下。”于是辞了魏主,径到长安,大会诸路人马,计议破蜀兵之策。

大将张郃此时已自羌中还师,当即入帐出班请战,昂然说道:“诸葛孔明三番五次兵出汉中,其意无非要夺取长安,以下洛阳。某愿引一军去守雍、郿,当其必来之路,以拒蜀兵。”司马懿暗道:“这个家伙往日总是冲锋在前,今何故欲居其后?莫非已看出某的心思,欲要他去孔明那里领死,于是自请当其后路么?”于是急忙夸赞道:“我前军缺少能征惯战大将,定不能独当孔明之众。今将军要分兵为前后,非胜算也。不如留兵守上邽,余众悉往祁山。只是未知公肯为先锋否?”张郃见司马懿此番如此抬举重用,不由大喜道:“某素怀忠义,早欲尽心报国,可惜未遇知己;今都督肯委以重任,虽万死不辞,怎不奋勇上前!”于是司马懿以激将法,使张郃为先锋,令郭淮守陇西诸郡,自亲督大军,众将各分道而进。

正行军间,有前军哨马来报: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率大军望祁山进发,前部先锋王平、张嶷径出陈仓,过剑阁,由散关望斜谷而来。司马懿即令扎营下寨,升帐大聚诸将,首支大令先派张郃,激励道:“今孔明长驱大进,非将军不可当其锋锐。蜀兵屡出汉中,每次皆因粮尽而退,此番逢麦熟之际,其必将派兵来割陇西之麦,以资军粮。将军可结营守住祁山,我与郭淮巡略天水诸郡,以防蜀兵割麦。未知将军愿否?”张郃见都督委以如此重任,慨然领诺,遂引四万大兵,前去驻守祁山。司马懿则亲引大军,率郭淮望陇西诸郡而去。

孔明兵至祁山,安营已毕,见渭滨早有魏军提备,乃谓诸将道:“用兵得法,料敌机先,此番为将者必是司马懿。即今我营中乏粮,李严运米只是不到。俗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陇上各郡小麦已熟,可密引兵割之。”众将闻言称是。于是留王平、张嶷、吴班、吴懿四将守祁山营寨,孔明自引姜维、魏延等诸将前到卤城割麦。卤城太守闻说诸葛亮亲来,忙开城出降,孔明深加抚慰,就便令其仍守卤城,以三千兵助之。又打听到陇上小麦先熟,便引诸将并三军壮士,搦镰持索,望陇上而来。尚距陇上三五十里,前军忽回报说:“司马懿引兵在此。”孔明惊道:“此人厉害,竟预知我要来割麦!”当下令姜维引一千五百军伏在上邽之后,马岱、魏延各引一千五百军护住车队,又令三万军皆执镰刀、驮绳,伺候割麦。

安排已毕,却令关兴扮做天蓬元帅模样,率五百军士,皆执七星皂幡,望魏营前去诱敌。魏军哨探见之大惊,火速报知司马懿。司马懿笑道:“这个孔明偏多作怪!”遂拨二千人马出营,令不论是谁,尽情捉来见我。魏兵领命骤马出营,关兴便转身退去,魏兵各要建功,尽力赶了一程,追之不上。魏军奇怪,方欲勒马回营,司马懿亲率大军前来,复来追赶。忽听战鼓大震,一彪蜀军杀来,队前一将引二十四人披发仗剑,拥出一辆四轮车,其上端坐孔明。司马懿惊道:“这是甚么精怪?看样子不是来打仗,倒像要作法!”言未毕,左右及身后又各出一军,打扮皆同,各有一辆四轮车,一共四个孔明,从四个方向杀到。司马懿心中暗笑,却故作大惊,回顾诸将道:“此必神兵天将也,可速退!”说罢回马先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