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四十二章 曹丕兵临长安,司马扬帆远航

大魏黄初元年,公元235年,冬,腊月二十八。

皇帝曹丕亲率大军十万,抵达长安,关中震动。

一时间,大魏军心士气大振,雍凉和关中的百姓们,无不兴奋的奔走相告。

这也是临近年关,百姓们听到的最好消息,也是给关中百姓最好的新年礼物。

而叛军中的鲜卑轲比能、羌族姚士祥、氐[di]族符柔万年,却无不惊骇异常。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魏朝的皇帝竟然真的御驾亲征了,而且还是那么的突然。

也或许是数月以来的顺风顺水,已经让他们多多少少有些得意忘形了。以为,魏军不过也就如此,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可当皇帝曹丕真的亲率大军,抵达关中前线的时候,他们反而又被吓傻了。这是几十年以来,刻在骨子里的那种惧怕,是改变不了的。

尤其是与长安近在咫尺的轲比能,更是首当其冲。他清楚的知道,朝廷援兵以来,肯定是先拿他第一个开刀。

不过轲比能不愧是五胡之首,也不愧是有能力拿下了,匈奴旧地十之六七的胡人首领,在短暂的惊骇之后,很快他便迫使自己镇定了下来。因为他知道,事已至此,怕也没用,只能赶快想办法。

自己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攻城略地,更是杀了无数的魏国百姓和官吏兵士,投降是不可能的了。再说了,此时投降当初又何必南下呢?先别说魏国人答应不答应,即便是自己的手下和族人也不会答应。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又怎么肯能吐出来呢。

更何况,此时自己的手中手中还有十万大军,西面还有羌人和氐族人的十余万大军,加起来足足有二十万之众,另外还有一些小部落的人牵制着一部分魏军。

那魏国皇帝即便带来了十万援兵,可加上关中已经雍凉之地的军队,不过也就堪堪二十万还不到。双方可谓势均力敌,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就算是和谈,也得先打再说,打过了之后也才有资本去谈。

根据如今的形势来看,自然是不能够再等了。应当尽快联络,雍州境内金城郡羌族.姚士祥的部队,和陇西郡氐族.符柔万年的部队,和自己在北地郡的兵力,集中优势先尽快,拿下雍州所剩的安定和汉阳两郡。

这样即便无法再东进,雍凉之地也尽在自己的手中了,也不枉自己带着族人的辛苦一场。

殊不知,轲比能他在张掖的部队,此时已经有了其他的小动作了。如果他知道日后的事情,此时早就一溜烟的逃回草原了。只可惜,这世界上没有如果。

......

在曹丕率军准备御驾亲征的同时,扬州之地也并没有闲着。

交州和荆州的水师,早在叛乱刚开始的那个月,就已经奉命陆陆续续的赶往扬州建邺城了,只是苦于宝船还未完全造好,所以一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迟迟的按兵未动。

合荆、扬二州之力,经过将近四个月的赶制,最终在冬十一月月底的时候,又赶出了宝船十余条。加上以前早就建好的,共有宝船二十艘,每艘船可乘坐兵士五千余人。再加上旧时,荆州和扬州的战船,足可以乘纳大军一十五万。

而荆、扬、交三州的水师,早就已经枕戈待旦,准备就绪了,就待洛阳的皇命一到,就可以扬帆北上了。

腊月十一,一匹快马飞奔,从建业本门进入了城中的扬州刺史府。

一刻钟后,整个建邺城动了起来。只听得钟鼓齐鸣,声势震天。很快便有一支仅仅数十人的马队,从城中疾驰而出,向城外江边的码头直奔而去。

“开拔,扬帆!”

随着一声中气十足的大喊,紧接着便是一道道沉闷的号角声在江边响起。

那停留在江边的新造好的数十艘宝船,也终于扬帆起航了。

京兆尹,不,应当是新任的横海将军.司马懿,此时正意气风发的,站在为首的那艘宝船的船头,感慨万千。

曹氏与司马氏因为同在朝中为官,所以他与皇帝曹丕自少年时便也就十分的交好。再加上自己年长曹丕几岁,所以皇帝在潜龙之时,也常常问计于他。他与陈群、吴质、朱铄,更是被称为曹魏四友,因为也只正是他们四人的鼎力相助,才帮助曹丕一步一步的进位九五。

只可惜天妒英才,朱铄在十余年前便病逝了,吴质也在五年前天下马上就要一统的时候也病逝了。如今这曹魏四友,只剩下了陈群和他了。

陈群,自然就不必多说了,凭借的九品官人法,早他一步被封为了三公之一的司徒。

而他,几十年来也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为朝廷效力,可是自己如今都已经快要天命之年了,却还只是一个四品的京兆尹。虽然这官职也不算小,但是跟同期的同僚们比起来,却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领兵也就更别想了,如今自己马上就是半百的人了,才是第一次单独领兵出战,又怎能不激动呢。更何况自己率领的,还是自三皇五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支水师。

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海水,还有那迎面而来的咸咸海风,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仲达兄,回船舱待会儿吧,冬日里海上风大,切莫再着凉了。”

一道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司马懿回头一看,原来是昔日护送汉献帝刘协西行去封地的,长水校尉,蒋济,蒋子通,也是这一次出征北上的大军副帅。

见到来人,司马懿随即呵呵一笑道,“哦?原来是子通兄啊。快来快来,不瞒老兄你,在下这是第一出海远行。以前也只是在陆地上见过大海,还从未像今日这般站在大船之上航行呢,不免激动了一些,还望老兄不要见笑啊。哈哈……”

蒋济闻言,也是微微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笑的说道,“仲达兄(司马懿,字仲达),这是哪里话?想当初,我还不如你呢。我记得当年在大司马曹仁大将军他老人家手下做事的时候,第一次登船活脱脱的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傻小子。这时候想起来,那时候还真是丢人的狠啊。”

司马懿随即耶诺的说道,“看来你我二人半斤八两啊,哈哈......”

也或许是海上风大,二人闲聊了一会儿,便直接进船舱了,并于船首的中楼之内相对而坐。

二人一阵寒暄乱聊之后,只见司马懿一脸疑问的,向对过的蒋济发问了,“不怕子通兄笑话,这陆地上的军伍之事,在下还略知一二,可这海上之事,可就一窍不通了。有些事情,还望子通兄可以为我解惑呀。”

听到这里,蒋济也不避讳,“仲达兄,但讲无妨。”

见蒋济应允,司马懿随即一本正经的问道,“在出海之前,在下也曾自己的向水师将领询问过,此次我军北上的航行路线,航行时间,以及我军此行的登陆之地。

可在下至今也只是知道,我军会沿着昔日伪吴国的航线北行,航行大约五十日,最终在乐浪郡登陆上岸。但是这其中的细节,却一点儿都不清楚,还请子通兄不吝赐教啊。”

蒋济昔日作为东中郎将,再后来又被升任为长水校尉,这一次更是被朝廷特意从徐州调到了扬州,以大军副帅的身份随军北上,自然便是看重了他水上的本事。

司马懿的这一问,自然便是他的长处之所在。

蒋济闻言微微一笑,捋着下颚并不太长的胡须,不紧不慢的说道,“昔日里,伪吴侯孙权,曾经派出船队出使辽东。他们的船比起我们的宝船可就要小许多了,而且船队也仅仅只有一万余人。

伪吴船队,自吴郡海边码头出发,走近海过青州,到青州东莱郡之后,需要在岸边停靠,并上岸补给船上的给养。休整一两日之后,再继续北上穿黄海,在辽东半岛的东岸或者乐浪郡登陆。亦或者先稍稍向西,再向北穿渤海,在辽东半岛的西岸登陆。

这两条路线所消耗时日相差无几,大约五十日左右便可抵达。但是我们今日的情况,与昔日里又多少有所不同,所以......”

司马懿正听到动情之处,蒋济却停了下来,不禁出言催促道,“哦?此话怎讲,还请子通兄快快道来。”

而蒋济在略微思索了一番之后,便又接着说道,“昔日他们航海,多在夏季北上,那时候黄海和渤海之上,刮的乃是东风,自大海深处而来。一来风浪也小,二来则是因为顺风顺水,航行更快。可今日里,我们却是在冬季航行,是逆风而为,航行自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影响。不过......”

说到这里蒋济再次停了下来,不过这一次看着面前沉思的蒋济,司马懿并没有出言催促,而是就拿静静的等着蒋济再次开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