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三十三章 一门两忠烈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三十三章 一门两忠烈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相比张掖郡而言,酒泉就要幸运的多了。

攻打酒泉郡的兵马,乃是羌族内,除首领姚士祥之外的二号大将.无弋[yì]剑,所率领的两万偏军。

因为姚士祥早年间在关中军任职,而且与郭淮私交很好,因此在出征之前,他就曾告诫过无弋剑,尽量少造杀孽。

姚士祥曾经跟他们说过,将来即使自己打下了雍凉二州,也需要人力来恢复生产,如果只打下了一片焦土,人都杀光的话,那么对他们而言,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在这大争之世,不是说看谁的底盘大,而是看谁手中的人口更多。

当年孙权、刘备与朝廷对峙之时,益州和荆扬二州的土地加起来,并不比朝廷所在的北方各州领土少到哪里去。可最终朝廷能够成功的平叛,则是因为北方的人口是吴、蜀两国加起来的两倍之多。

是故,姚士祥在攻打雍州刺史府所在的金城郡之时,也曾事先多次派出使者劝降刺史.娄槐。怎奈娄槐此人过于刚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后来,州府.允吾城被羌兵攻破的时候,刺史.娄槐竟然选择了坠城自尽。

而为了表示对这位刺史大人的尊重,姚士祥并没有毁坏和侮辱他的尸身,反而用了很高的规格,将他好生安葬了。

而且即便是攻进了允吾城,姚士祥也没有像其他胡人那般烧杀抢掠,反而命令部下严格的约束各自的军队,与民秋毫无犯,甚至还斩杀了数十名趁乱抢掠的兵士。对于那些放下兵刃投下的兵士,也没有为难他们,最终也只是收缴了他们的兵刃,将他们收押了起来而已。

这或许也是因为,姚士祥早年在关中汉军营有过从军的经历,受汉军中的影响比较大吧。毕竟当时的正西将军.夏侯渊,以及他手下的诸如张郃、郭淮等人,都是爱民如子的好将领。

而无弋[yì]剑和他的部下们,受到了姚士祥多年来的熏陶。再加上,羌人各族与雍凉汉人,有着经久不衰的经商贸易。所以他们相对鲜卑、羯族人而言,对汉人百姓就要温和许多了。

甚至为了劝降武威的凉州刺史.邓艾,无弋剑在得到了姚士祥的首肯之后,更是把酒泉太守.骆和给放了回来。

而酒泉郡和金城郡,也成为了众多沦陷的州郡当中,为数不多幸免于难的两郡。

不过姚士祥和无弋剑恐怕也没想到,正是因为今日他们的善意之举,才为日后穷途末路之时的自己,留下了一条活路。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啊。

......

益州的情况,在众多叛乱的各州里是最好的。

那是因为益州西面乃是数千米高的寒原,寒愿高苦,即便是羌人和氐[dī]族人,也不愿意在这种不毛之地生存。

益州东面乃是江陵王.曹植所镇守的荆州,南面乃是大司马.曹仁所驻守的交州,即便是好生叛乱的南中之地,如今也有南中大将军.邓芝所率领的三万旧蜀军镇守。

因此,益州所面临的,只有北面氐族首领.符柔万年所率领的三万大军。

符柔万年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在他率领大军攻破了蜀地郡和阴平两郡之后,即便他距离成都已经仅仅只有二三百里之遥了,却也没有继续进军。反而派出了自己麾下的精兵强将,把守住各个险要碍口,成防守之势。

镇守成都的益州牧.钟会他自然是了解的,次子虽然年少,可当年领一偏军偷渡阴平七百里,奇袭拿下了成都。今日虽然自己也已经拿下了阴平,可他知道就凭自己手中的这两三万人马,是绝不可能拿下城高墙厚的成都的。

更何况钟会的身边,还有一个身经百战,且颇有威名于雍凉之地的平西将军.郭淮。

因此,他也只能被动的防守,待鲜卑轲比能和羌族姚士祥,完全拿下了雍、凉二州之后,再与他们合兵一处,共同南下成都。

而此时的钟会,早已经在从其余各郡抽调兵力,准备北上平叛了。

————————

大魏黄初元年,公元235年,冬,十月。

距离辽东公孙渊起兵反叛至今,已经两个月了。可帝国北部各州郡,却几乎都还处于被动的防御状态。并不是朝廷不想有所作为,而是实在是难以有所作为。

幽州,还是那个老样子,除了涿州城还在苦苦支撑之外,剩余各郡已经全部沦陷。

雍、凉、益三州,也还是那个老样子。

雍州,仅剩了与关中相连的安定、汉阳还在朝廷手里;凉州,也只剩下了邓艾的武威和仓慈的敦煌;益州,情况最好,只被叛军攻下了蜀地郡和阴平两地。

这三州各地的朝廷驻军和叛军,似乎进入了一个对峙的状态。叛军无法再进一步,而朝廷的驻军也没有能力进行平叛。

并州,说起来就更加糟糕了。

近百年来,从未有过敌军铁蹄进入的雁门关,这一次在公孙渊、高谈德、乌桓、鲜卑等族的数十万联军合力之下,竟然被攻破了。

一时间,叛军的声威竟然一下子达到了顶峰。

更重要的是,雁门关守将.行镇北将军.夏侯霸战死了,这也是自叛乱以来,帝国阵亡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一个从三品的实权将军,最重要的是他是夏侯宗族的子弟。

噩耗传到洛阳之后,大魏皇帝.曹丕大发雷霆之怒,对于这个跟随了自己几十年的夏侯子弟,曹丕心中还是非常看重的。

他大发雷霆,并不是愤恨夏侯霸的无能,而是气愤叛军们的可恶。因为他知道,就算是换成帝国的任何一个人,即便是曹仁、曹彰这般的名将。雁门关的关隘和那点兵马,也挡不住叛军数十万大军的长时间围困的。

到最后,皇帝曹丕还是命陈泰派出了使者,携带万金和数十名俘虏,与叛军谈判,向其讨要缩回了夏侯霸的尸体。

再后来,皇帝.曹丕亲自下诏,以诸侯王之礼安葬了他,并追封其为征北将军,乐平忠王。他的几个儿子们,也都获封了关内侯和列侯的爵位。

可惜夏侯渊当年战死定军山,如今他的儿子又为国尽忠,献身在了北地雁门关。

虎父无犬子啊。

夏侯霸,字仲权,故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

他的母亲是曹操妻子的妹妹,也就是说他跟曹丕、曹彰还有曹植他们是表兄弟。此人并不是像钟会、邓艾那样的少年英雄,准确点来说,反而还有些大器晚成。

也或许是父辈的光芒太过于耀眼,以至于在年少时,并没有听说关于他太多的传闻。其父夏侯渊战败身亡之时,他已然三十多岁,可一直默默无闻的名不见经传。

其父在定军山之战蜀汉军队交战中被蜀汉大将黄忠斩杀,夏侯霸常常咬牙切齿,立志要为父亲夏侯渊报仇雪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夏侯霸开始发愤图强,最终他虽然没有能够替父亲报仇,可数年后所取得的成就,依旧让人赞叹不已。

在夏侯渊死后,因为父辈的余荫,夏侯霸在北地曹彰的军中,才当上了一个杂号将军。

谁也可没想到,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他就凭借着自己一刀一枪所夺得的军功,升任了雁门关守将。

而曹彰敢放心的,把并州北地门户-雁门关,交到他夏侯霸的手里。

一来,自然是对他的新任,二来,则是他的能力,绝对能够胜任这把雁门关的头把交椅。

可没想到,这把交椅,竟然成为了夏侯霸的索命绳。

五年前,曹彰率兵北征匈奴,众人都知道,这是立下万世之奇功的机会。当时所有在北地的曹氏、夏侯氏子弟都参战了,甚至陈泰、孙礼这些外姓子弟们也都去了。

可偏偏只有夏侯霸,这么一个宗门子弟留了下来,陪同当时还是魏王世子的曹丕镇守后方雁门关。

也正是那个时候,曹丕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这位表兄弟。

再后来,灭匈一战之后,众人几乎又都得到了升迁。还是只有这位夏侯霸,因为没有随军北伐,所以还只是一个雁门关的守将,而且他也没有去找曹操和曹丕他们,要加官进爵什么的。

但这并不代表着,曹丕和曹彰就把他给忘了。

《道德经》中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五年后,世子.曹丕继位称帝。

夏侯霸作为从龙之臣,也终于熬出了头,被皇帝曹丕加封为了行镇北将军。按照旧例过不了一两年,他就会成为真真正正的,正三品的实权将军,四镇之一的镇北将军。

可惜,他刚当上行镇北将军还没几个月,就为国捐躯了。

大魏黄初元年,公元235年,秋,九月。

行镇北将军.夏侯霸,在数十万叛军的围攻之下,寡不敌众,最终杀身成仁战死雁门关,享年五十二岁。

一门两忠烈,肝胆照万世。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自此,人间再无,夏侯霸!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