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98 末日空间站开建

塔防战略 298 末日空间站开建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3:05 来源:笔趣阁

A国,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开始发射他们的末日空间站。

虽然宣传上称其为永居空间站,但只要稍微接触一下专业知识,哪怕只是达到天文爱好者的水平,也知道这个空间站根本达不到永久居住的条件。

A国的空间站计划是低轨道空间站,只要处于这个范围,别管是300公里近地轨道,还是700公里的低轨道,都会受到稀少的大气粒子干扰。

这些被太阳能量激发形成的有一定能级的粒子,密度几乎测量不出来,但在近地轨道速度下,与航天器碰撞频率很频繁,时间一拉长,不但会造成航天器的自然减速,还会影响到各种外部设备的寿命。

只要知道这个航天常识,就会明白为什么C国会不惜代价在同步轨道搭建永居空间站,因为只有轨道更高,才能真正脱离大气外游离粒子的干扰。

相比中轨道,同步轨道在大气粒子袭扰方面没有优势,但日照时长却会增加。无光照时间的缩短,也能确保空间站发生严重事故时,有更大几率撑到光电系统再次运转。

原理很清晰,A国却没办法在更高的轨道建立足够体量的空间站。

前面提过,A国航天公司经过一系列自毁式的探索,趟出一条成本较低的传统火箭路线。虽然比现在大量应用的电磁轨道发射器成本高,在近地轨道的层级也没高太多。

真正的困境是产能。

产业空心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它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就算无限量往里面投钱投资源,恢复速度也很有限。

A国大部分资金和人才,都被近两年无限制扩张的军工复合体揽进去,航天系统哪怕全世界引进人才,生产能力也跟不上。

几年前,C国无人探索车抵达红星表面时,A国航天公司的头目曾经吹牛说,要在今年开始以每年发射一千枚火箭的速度,在十几年内建成红星基地。

这个牛皮显然只能忽悠一下毫无相关常识的门外汉。

A国的工业产能全球第二,军工占比极高,各种军民飞机生产其次,化石工业再次,航天相关随着投入资源越来越少,已经排不上号。年均生产一千枚运载火箭,只能是结构最简单最廉价的钢皮火箭,都不用去提它的发射成功率,就算100%成功,它一次又能投几吨去近地轨道?一个几吨的上面级,能送多少千克货物抵达红星?突破红星大气层安全降落还能剩多少?

还有一些在生产环节完全没办法自圆其说的部分都不用去讨论了。

永居空间站,一样面临着产能问题。

把空间站向上提升一个轨道级,所能选用的火箭种类缩水一半,基本技术要求提高一倍,成本蹭蹭往上涨不说,能满足生产条件的厂家也会迅速缩水。

更严重的在于A国早期发展策略,跟今天的空间站建设要求不匹配,所造成的零部件短缺。

A国虽然保持着较大的工业规模,但说到底,它与互为父子的E国一样,都继承了海盗文明的割韭菜思想。

表现在工业链中,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只生产利润率最高的尖端产品,那些成本投入大,利润率一般的零部件,都从外国采购。

运载火箭这个行当,它的零部件对西中洲共同体有很大的依赖度。

A国突然决定造永居空间站,突然要扩大航天系统的产能。

那些原本不在A国生产的东西,在本地连人才都没有怎么扩产?

西中洲那群废物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电磁轨道发射井,C国提供了一大堆便利,到现在还没搞定,怎么可能指望他们突然就爆发,在航天全链条上帮A国去扩产能?

总之生产能力跟不上,火箭数量上限就摆在那,轨道站的体量、高度也因此被决定,不会以某些个人的意志和表态发生变更。

也有媒体大嘴巴出馊主意,提议用弹道导弹改运载导弹。

这种也属于胡说八道博取流量的。

某些洲际弹道导弹看起来好像能飞半个行星,好像跟运载火箭差不多,稍微算算就知道,这些玩意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在近地圆轨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否则射程就不是按公里而要按圈来算了。

其次,导弹战斗部重量相当有限,最顶级的弹道导弹,运载量也只跟二流国家的运载火箭相当。这是因为最近几十年导弹的第一考虑不是运载量而是生存力,发射车也好,战斗部也罢,都要在能达到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小。

最后,导弹战斗部结构,也跟运载火箭完全不同,把气动造型一变,别说一万多公里,它可能五千公里都飞不到,更不要提把指定重量的载荷运到预定轨道实现安全对接了。

两者是个看起来像,但基本没多大关联的体系,要说有关联,导弹也只是运载火箭技术的衍生品,或是初级阶段。

倒也不是没人想要让空间站更好。

一些想要买票的财阀,从计划宣布时,已经开始推进游说,希望将A国的某几份法案作废。

早年,A国定制了一套全面限制C国航天发展的战略,并推出相关法案,限制一切航天领域的合作,逼得C国不得不自行发展航天系统全产业链。

因此想要从C国得到运力、补给方面的支持,甚至引进电磁轨道发射器,都必须要先废法案,才有后续。

问题人家C国现在全产业链自产,国际卫星投放市场依靠全球最高成功率撑着,虽然单位重量价格略高,占比也并不低。所以没道理你这一解封她就巴巴上门来舔,必然还要额外解封一些其它的尖端产品限制,合作才谈得下去。

但没有想到,吃里爬外的太多,支持废除相关法案的人没几个。

也算是一种反噬吧。

现在很多议会成员,就是在对C国妖魔化环境里成长的,C国那就是恶魔,地狱里爬出来的终级大魔头,怎么可以变更祖宗之法去谈合作?

还有一种是纯粹的怨气。

A国的末日空间站计划,看起来是有两千多吨的大家伙,可是并没有C国文明种子体系还有个月宫作为后手,这点重量想达到永居其实也住不了多少人,从内部文件看顶天二十人。

这意味着不论他们这帮子推动法案的人怎么听话、如何摇尾乞怜,最后船票都落不到他们头上,那还费那事干啥。反对票一投,财阀还不得巴巴的来宴请、送钱?

没错,财阀极了肯定有人会突然死亡,讹诈不可能持续下去,可大多数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型号,拖一拖总是能拿到更多好处,何乐不为。

几个月下了这条路没走通,财阀们仍然不愿意看着子嗣到太空里等死,决定迂回。

西中洲指望不上了,只能找R国和Are。

R国被A国、西中洲制裁了几十年,经济十分困顿,工业产能更为有限,他们投入航天的力量不但是为了给民族博取个未来的可能,更有C国的无偿援助做支撑。

不管怎样,经过一年余的运转,R国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及相关生产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二……只是跟第一差了数量级。

R、A两国虽然常年敌对,奇怪的是航天方面的合作一直没断,当然从整个人类的航天技术发展来说这是好事。

A国找上门来谈合作,R国意识到什么,偷偷摸摸跟C国团队一顿商量,开出个很离奇的价格,把还没送上天的北方之星三号船给卖了。

就送三号船、四个宇航员加不到五百公斤货物上天,R国要价30亿A币。

A币虽然贬值得快,但人军事实力摆在那,短期内不会崩盘,因此还具有一定流通价值,30亿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相当于危机前12亿的样子。

对于载人航天价格不低,也算不上高,可这是相对于传统航天而言。

电磁轨道发射器的产业链稳定后,火箭变短,大大降低了建造、组装难度,对应人力相对降低,一级火箭发动机也不需要以往那么大推力,哪怕R国**稍微严重点,综合算下来,基础发射成本也只有之前的一半,这一单能赚不少。

此外,R国还签署了一份货运协议。

跟她和C国的协议类似,因为工业水平和体量摆在这,发射任务加重的现在,产能一时半会上不去,R国没办法为太空站提供额外的舱段支援,主要负责补给品、建造材料的运输。

砖墙和防弹布C国到现在都没公开,境外买通了一些内鬼也没摸清除整个产业链条。R国主要给A国提供的是镀了防辐射层的钛合金板,以及为C国同样受A国制裁的光伏板做中间商。

Are那边新建的电磁轨道发射体系也没好到哪去,发射完全靠引进,同样只能负责后勤。

但不管怎样,能用钱额外获得一些运载量支持就是好的。

折腾了一圈,最后还是基本按原计划硬上。

11月,A国航天公司控制的海外发射场,上来就是三发重型。

三个六十多吨的载荷段在低轨道完成组装,其中一部分展开为工作平台。

它的功能相当于未来空间,任务没那么复杂,单纯为末日空间站建设提供组装服务。

这边就绪,北方之星三号上天,与之交会。

此处很有意思。

虽然购买北方之星三号船的协议两个多月前就签好了,但组装站并没有适配北方之星标准的接驳口。

完全不用奇怪,凡是C国想推的国际“标准”,A国向来都是全面反对,何况当时很多部分已经进入生产阶段,调整起来太废钱。

所以北方之星上的四名人员,是通过出舱活动的形式,进入组装站的。之后北方之星被缆绳拴在组装站工作平台的对侧,情况有点像未来空间站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宇航员需要时刻注意北方之星的位置,时不时出舱去推一把,避免两个航天器撞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