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53 太空开发新阶段(一)

塔防战略 253 太空开发新阶段(一)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2-30 15:29:02 来源:笔趣阁

疯子还在秘密的学习,策划着未知的行动,世界却不会等他,每一天,人类都在前行。

C国经过两个月的使用和改良,九月份对三个3.35米口径的电磁轨道发射器进行了升级,旨在配合未来空间站的轨道变化。

九月二十日,C国用火箭弹帮附近隔着一个国家的临海小国,打掉一只一级小怪兽,国内同时根据黑羊事态发展的应对计划之一,启动了未来空间站的升轨行动。

对早期计划做出了一定的改变,C国最终决定用未来空间站,直接去追捕修正轨道后停留在五百公里高度的小行星“开发者一号”。

开发者一号这个名字,是在人工变轨后改的。

其中经历了很多事情,最后国际方面普遍同意,将人工开采的小行星,列入另一套命名体系,开发者一号就是第一个改名的小行星。

另一颗是由西中洲赞助的冰质小行星“补给员一号”。

补给员一号的捕捉出了点小问题。

该小行星掠过大气后,捕捉器追击成功后,在第一个加速阶段,出现了一次抓取器脱离的情况……就是冰块碎掉了。

这次事故,以至于捕捉器及小行星,损失了大量V,变轨完成后的末端速度,比预计要多出两百米秒。

两百米秒好像不多,结果是小行星远点距离地表足有两千多公里。

把后续补给燃料送到该椭圆轨道上完成对接,需要一次时间跨度较长的霍曼转移机动,燃料消耗比圆形轨道更大。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土球人对于地表发射的火箭,追逐椭圆轨道目标经验积累还不够,各种准备工作很难简化,所以燃料补给的速度更慢很多,预计在十月底才能修正到五百公里高度圆形轨道。

总之,本次升轨,和补给员一号没什么关系。

开发者一号的轨道,经过几轮燃料补给,两次机动,已经调整到五百公里高度轨道,与土球赤道面倾角约八度。

这里有个知识点。

当一个飞行器距离行星越近,它的速度越高,此时调整倾角所花费的燃料会更多,八度倾角的调整所耗费的燃料,甚至足以把它的轨道再升高或降低数百公里。

追击,不需把倾角调整和升轨分开,直接计算好方向、角度,加速就完了。

经过两次主要机动,和数次两秒以内的推进微调,未来空间站来到开发者一号后方一百公里处。

此时两者的高度差一公里,也就是未来空间站的轨道圆形更小一点。

既然绕着同一颗行星,受到的重力影响一致,轨道圆更小的速度会略快一点,所以不用管就能追上,实际所需的机动量,只有一公里的高度差。

自然追击需要十多天,这时候未来空间站已经有工作了。

对了,要介绍下此时未来空间站的情况。

确认黑羊死亡后,C国把首批派驻到未来空间站的人员分批送回地面,进行修养、治疗。

现在空间站里,只有四名C国的原版专职宇航员,两名R国宇航员,和来自F国、Ita国各一名研究型宇航员。

追击过程里,有两项任务。

第一,人工调整推进器,以实现小行星的姿态固定。

这项任务,要把推进器拆分成四个推进单元,安装在小行星的不同位置。具体的定位还需要勘探设备和地面超算的辅助。

第二,完成小行星姿态调整后,设定“对接锚点”。

所谓对接锚点,是一个支撑未来空间站,对小行星进行0.2米秒以下速度碰撞的装置,当然也要有锁具。

未来空间站,现在已经是个几百吨的怪物,比小行星轻不了太多,哪怕是低速碰撞,也十分考验结构稳定性。

任务选定在追击阶段,主要出于安全考虑,没人知道对小行星动手动脚会不会崩出一些碎片来。虽说两者相对速度很低的话,碎片威力也有限,但毕竟是风险。

采用三吨多的飞船段,往返两者之间进行前期工作,并不会比多推两次未来空间站消耗更多燃料,哪怕真出了严重事故,最多也就损失两个宇航员。

不是宇航员不值钱,而是对比整个未来空间站,宇航员稍微冒险点更容易被接受罢了。

毛子宇航员虽然大大咧咧的,但在危机时刻,有时候的确需要莽一点……当然理由不能这么直说。

反正两位R国宇航员在两个行动组里,分别组一名C国宇航员,执行第一阶段的推进器分离、重新设定的工作。

前后花了七天,载人飞船行动十一架次,出舱行动总计一百多个小时,才搞定第一阶段任务。

本阶段报废了三套宇航服,都是被飞溅物割伤了的,幸好都是老练宇航员,处理得当没出现漏气导致飞行员飘远、死亡的情况。

此时小行星推进器还剩下一大坨,包含二十余个已经耗尽的燃料、氧化剂罐,十几个推进器,以及体积足有数十立方米的核心框架及对接结构。

这些都不用管,等对接后就属于未来空间站的资源了。

第二阶段任务更顺利,早已提前组装好的锚点装置被送去小行星,两组宇航员共同努力,经过两轮出舱作业,完成。

回到未来空间站,有几天难得的休息,这个时候空间站不需要进行任何作业,避免影响到对接精度。

十月五日,未来空间站与小行星直线距离剩下一千米多个零头,确认姿态,启动推进。

与小行星间隔二十米时,八个宇航员里四个出舱,全都装备了推进背包,进行舱外协助。

当天上午十一时,人类历史上首个有人空间站完成与小行星的对接固定!

两台留在未来空间站里的智人机器人全程看戏……因为任务太重要,而且复杂度高,地面模拟的结果智人机器人并不能达到要求,主要原因出在硬件方面。

地面经过短暂而热烈的庆祝,又开始往空间站送人和物资。

接下来就要开始真正的太空冶金了。

之前的真空加工设备试运转,和后续的一些太空建筑工作,用的都是成品金属锭,这回可是要从矿石开始。

从矿石到冶金再到冷轧热轧,需要用到大量的水。

这方面,外星人提供的资料没有给出直接答案。

但土球人也不是智障,一方面有此前航天科研的成果,对天体的基本认知远高于几十年前,一方面从字里行间,能看出太空加工体系,对于小行星资源的利用非常充分,其中就包含小行星自带的水和氧。

铁质小行星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太空里飘了几十亿年,不可避免地会捕获到一些其他物质,包含但不限于甲烷、小冰晶、二氧化碳等气态物质。

小冰晶是气态吗?

当然不是,小行星主要捕获气态以及离子态物质,部分氢、氧粒子会在被捕获后变成小冰晶。

总之小行星里含有一定比例的碳氢氧,而太空里光照及辐射资源可是说是无限的,这些东西可以在空间很容易的转换成各种各样的有用物资,包括水、氧气、石墨甚至简单电池等等等等。

以开发者一号的质量,哪怕早前受了一顿导弹打击,仍然残留的有用成分,也在一百吨以上,能利用好等于省下上百亿的地表资金。

为了利用好这些碳氢氧成分,C国在地面准备好了两套新型设备。

一套是碳氢氧再分解与合成设备。

听起来很高科技,可在太空的太阳能条件下,不要求产能,并采用了大量轻质材料,一整套设备都不到三吨。

该设备主要功能是将碳氢氧分离重组成水、氧气和酒精,过量的碳素弄成石墨用锡纸打包。

石墨在太空里属于高危物品,粉末状石墨在无重力环境下无孔不入,很容易造成设备短路故障,在专门的石墨处理舱完成前它都没用。

另一套是新型水循环设备。

以往太空用水循环设备,主要针对人类的排泄物,综合循环利用率95%到97%。

新设备则主要针对矿渣、矿石粉末混合液等情况,进行水回收循环,技术难度更大,也更具潜力。

新的水循环设备还没有彻底完成,本次即将送上轨道的,只是其主体结构,能够在回收水资源的同时,对矿石粉末、矿渣进行分选,以图后用。

众所周知,人类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烧开水,这次的新式水循环设备也有烧开水的环节,目的是清除可溶于水的物质。

烧开水所耗电力能从蒸汽中回收一部分,整体能耗并不大。

这两套设备,将由5号电磁井发射。

刚刚完工的五号电磁井,在未来空间站与开发者一号对接后,先进行首次试射。

试射的火箭叫远征一号乙,直径五米,长度三十米,目测肥胖度和3.35米的固态火箭差不多。其中有13.5米是载荷段,整个上面级17米出头,实际在大气内燃烧的一级火箭特别短。

和3.35米井那种应急的情况有所区别,5号井充分考虑到液态火箭在通过环形加速轨道时的内部液相变化,最后还有两公里纯直线加速轨道,因此可以直接用液态火箭。

前面介绍过,液态火箭可以随时调整推力甚至熄火后再点火,缺点是燃料舱体积会大很多,不过这对于十几公里的超级加速轨道,并不是什么负担。

采用液态方案,除了液态火箭本身的优势,还有个原因是这个世界上没人做过直径五米的固态火箭,里面存在很多技术困难,比如固态火箭做得越粗,燃烧时固态燃料的形状变化也会越复杂,不利于精确控制推力。

试射载筹主要是冰,约二十吨,一个装冰的冷库和一个空货舱。固态水一方面给太空站补水,部分则会用来电解,直接在太空站生成燃料,比直接送液态氢氧燃料安全得多。冷库则会在冰块转移后,专用于冷冻,里面含有一个设定温度能达到零下一百度的药品冷藏室。

5号井长度达到12.5公里,比最早的计划还略长几百米,首次试射只看工作情况是否正常,并不用挑战极限。

火箭及加速壳以2.5马赫的速度被喷出井口,脱离加速壳,在一千米高空用三段式的径向推进微调姿态,主发动机点火。

经过几百秒的燃烧,一级火箭把上面级推到远点一百七十公里,近点六十公里的轨道,才进行分离。

这比正常的一级火箭分离,甚至晚了整整一个火箭级,要几个月才能落回地面,为了避免回落时对地表造成威胁,还预留了一丁点燃料,用于调整落点。

什么?火箭回收?

不得不承认,A国开发的火箭回收技术,的确是个省钱的好思路。

但那只是在电磁轨道发射器出现之前。

需要弄明白的是A国的火箭回收,只涉及一级火箭,而他们的一级火箭分离时,高度在八十公里左右,这个位置严格点都没离开大气层!

现在的5号井在必要的时候,能直接把四百吨的发射物抛到同样的高度,中间甚至不需要额外的推力。当然这么做,在该高度上与地面的相对速度就没有了,意义不大。

总之,发射过程还是根据外星人的建议改进的,以气动加热点为基准,在低空只维持不到三马赫的速度,等高度增加后才把推力加到最大。

这样做在大气段会产生浪费,不过能留下更多的燃料在近真空区加速,火箭有个特点,外部环境越接近真空,其特征比冲越大,也就是相同燃料能带来更多的V。

有电磁井赋予超音速基础速度时,这种后发力的发射策略,比传统模式更省燃料。

一级火箭分离后,上面级进行升轨追逐,后面就是照本宣科,没什么新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