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33 上太空(六)

塔防战略 233 上太空(六)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2-30 15:29:02 来源:笔趣阁

各国要求C国给说法,而C国也没想着一直隐瞒。

且不说已经有两个国家参与进来,就说最近发射的一大群火箭,其中半数的二级火箭,会重新回到大气层。

火箭燃料罐体,C国使用的是铝合金、含钛铝合金,不管哪种熔点都不高,重新回落过程中,经过稀薄大气层的连续加热,进入稠密层之前就会烧掉大部分。

进入稠密大气会导致飞行物制动加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降低到音速以下,温度也会快速降低。剩下的部分变成类似小陨石一般的块状物或碎片掉落地面,当然,从概率上分析,掉到海里的会更多。

大量的二级回落,环境合适时甚至肉眼都能观测到,因此工程量是瞒不住的。

现实些,C国也需要国际方面的支持,获取人类最好的设备。

于是在舆论吵起来后,C国外交口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相关问题。

包括新型空间站是为了生产无法在大气内获取的材料而建造;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空间站站名将启动全球征集;新空间站暂不对外设置入站名额,不过有相关意愿的国家,可以向C国航天部门咨询,获取新站宇航员各方面指标要求,提前开始训练;最近的一次导弹发射,是为了牵引小行星作为空间站后续原料储备。

等等等等。

其中有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被轻描淡写的带过去了。

问:为什么C国能如此快速的突破外星科技壁垒?

答:因为我们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

所谓外星科技壁垒,是游戏里太空大学的事情公开后渐渐被各界认可的一个新词汇。它主要指土球科技和游戏里外星先进理论之间的空白。

突破壁垒的方式众说纷纭,对于C国以外的国家,主要是一条途径——坑NPC。

游戏里的NPC都拥有相应岗位的知识储备,各种地勤士官,就是大家的主攻方向。

NPC主动托出的都是游戏内设计的技术,而且流于表面,不涉及生产,历史技术更不会在日常中讨论。

要从NPC口中套出土球能够勉强应用的技术,需要精准定位,进行非常具体的询问,NPC好感够高心情好时,才会谈一谈。

从这样的只言片语中,整理出成套的有用的科技,难度可想而知。

说白了,可能性太小。

可谁让《星期战略》被发现之后,C国一直都拥有最大玩家群呢,虽然与游戏默认语言是C国语有一定关系,但外交口说投入力量大,的确是无从反驳。

这场外交发布会后,土球的国际局势变得很微妙。

部分原本喜欢嘴上占便宜的国家,也不恶意揣测了,当然也不明着支持,不过背地里却和C国磋商不断。

A国作为土球反C国集团的扛把子,当然急得上火,可除了加入进去,又能做什么呢?

真的去攻击人类的未来?

就算想,可它敢吗?

其实如果有办法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前提下,干掉C国的全部卫星,它早动手了。

C国在激光领域,四十年前就已经屹立于世界顶端,理所当然的没多久就发展出了反卫星能力,对了,这项能力最初的测试,就是用来摧毁落回大气的二级火箭残骸,不过出于国际环境的原因,一直没有宣称罢了,直到A国开始狂吹自己的反卫星能力,才毫不保密的发射了反卫星导弹。大多数人都以为是近几年的技术突破,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充分的技术储备。

另外就是双方的全球战略截然不同。

C国的全球战略是大家一起赚小钱钱,吃饱饭。赚钱谁不爱啊,大家当然都说好啊。

A国的全球战略,不管嘴上怎样漂亮,其本国加全部盟友、准盟友,人口一共才十亿出头,本质是团结少部分人,刮剩余人类的皮。被剥皮的大多数当然不想被这么安排,因此才需要在全球维持大量的军事基地,以提供震慑力,对于不合作的,有反抗潜力的,也自然会成为杀鸡敬候的目标。

放到太空战上也是一样,C国并不需要维持巨大的全球卫星体系,只要能罩着本国周边就行,哪怕损失了一半的现有卫星,也能在战时通过发射袖珍型卫星暂时顶住。

而A国,如果同样损失一半,袖珍卫星可没办法补充现有间谍卫星体系的缺失。

总之,A国的确强,但它真的一直都无法和C国展开一场全面太空战,代价和受益不对等。

放到眼下的怪兽入侵背景下,A国连十来亿盟友民众的命都保不住,还要把“人类未来”的空间站打掉,那等于对全球直接宣布敌对了。

本就摇摇欲坠的债务体系,还能禁得起这么作死吗?

所以到头来,A国不痛不痒的批评了几句C国大量制造太空垃圾云云,便转头派国家航天局来跟C国接触。A国国内反对习惯了,舆论没几句好话,不过可以偷偷做。

距离章鱼提供新型材料时隔两个月,未来空间站迎来了新宇航员。

新型空间站加老空间站,此时总计有24个床位。

若不考虑宇航员私人物品的问题,床位这东西在失重环境下意义有限,随便找点东西把人拴住睡觉,跟睡在床上的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包括之前已经在空间站上劳累了很久的老宇航员们,也被暂时换回去。

老空间站的十个名额,还是使用经过全系列训练的正经宇航员,国籍构成都和之前一样,八加一加一。

未来空间站的十四个名额则是建设主力,岗位包括项目管理一人,焊工四人,钳工两人、探伤工一人、电工两人、设备调试两人,其中也有两名外国人。

注意,本次上来的十四名新空间站成员,和老站宇航员比平均年龄大两岁,都早有工程师职称,焊工钳工之类的职业只是个粗略定位,具体工作还可以再次协调。

顺带介绍一下本次送人上来,并对接在新空间站逃生区的载人飞船。

这是C国的新型标准四人座飞船,形状就跟火箭整流罩顶盖差不多,自重不到四吨,包含飞船动力部燃料、人员、随人员上来的补给、工具、太空用RCS燃料,对接时一共剩七吨。

因经验积累及技术进步,比之前的三人座八吨重的型号减轻了一些,因此可以用吨位稍小一点的火箭送上来。

其实如果不考虑逃回大气,重量再减个一半都没问题,不过现在除了回地面也没什么好去处。太空里除了C国两个新空间站,老旧的国际空间站硬挺着再次延期退役,时不时就冒出个什么事故,多去几个逃生舱跟它对接都怕给撞坏了。

新成员到位后,白卿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新老空间站的两个工作方向。

老空间站成员,仍然负责建设未来空间站的新舱段,预计要在一个月内建成包含四十人生活的居住区、运动区、天文观测区、实验区,设备调试的工作将有未来空间站的人做。

未来空间站的一群技术人员,则开始正式建造零重力真空加工工厂,以及为小行星准备的精炼装置、熔炉和基础锻轧设备。

此时已经正式决定,首个真空加工工厂会做成半开放式,为了降低低轨道的气体粒子干扰,工厂功能齐全后,空间站轨道还要整体升高一百公里,反正升轨的损耗,也能从小行星降轨找补回来。

小行星那边也有前期的正式勘探工作,不过那就不归白卿管了。

上了太空,这位肌肉女每天要花十来个小时,查阅各位师傅和宇航员的任务记录视频,并在工程清单上一项项标注,时不时的还要出舱检查。仅仅这么一个专职职位,就让大家除了工作,不用管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

以现在的工程进度,预计在五十天内可以开始采集小行星资源,具体真空工厂的加工项目,还要等地面的指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