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轩辕新明录 > 第四十章 诞育皇孙

轩辕新明录 第四十章 诞育皇孙

作者:林芫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1:46 来源:笔趣阁

禅位仪式推迟的上谕很快向全国下发,引起了一些波澜,官员们议论纷纷,但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项绍宽向枢密院宣布了人事调动的决定。

刘国轩在得到了郑克臧的确认和两个儿子的调令之后,非常配合地主动请辞,准备回齐国公府安享晚年,军机处将刘国轩也列为内阁资政。由于夏国相、许缵曾和许三礼三人要继续值守到禅位大典,所以刘国轩反而成了第一个出任内阁资政的人。

马宝如愿以偿,挂上了征西大将军的金印,虽然枢密同知的官职被免去,但既然刘国轩都已经接受朝廷安排退休,自然也无法再说什么,倒不如在西北前线再好好打一仗,积累些功劳,培养几个亲信,顺便再捞些油水,然后也回家养老。

曾养性没争到征西大将军的位子,却得到了以枢密副使摄行枢密使事的差遣,并且言明等禅位大典一过,即行转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也就没什么好争的了。

内阁这边稍微麻烦点,为陈永华封爵的事情,因为援引了前明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伯温的例子,所以无人能反对。但言官们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偏偏提出一个古怪的理由,说前明伯爵是最低爵位,所以封给汪广洋和刘伯温很合理,但现在伯爵之下还有子爵和男爵,是否功劳比陈永华小一些的,也应该给个子爵或者男爵。弄得许纬辰非常恼火,最后由军机处又出了一份补充说明,讲明陈永华封爵是仅此一例,其他人不得援引攀比,以后也不会加封其他人,总算把言官们的势头压了下去。

陈永华的爵号,大家也反复商讨了很久,最后意见集中到“忠定伯”和“忠成伯”上。陈永华得一忠字,自然无可争议,大明复兴,天下大定,定字当然很好,光复大业成于挥斥之间,成字也不错。最后还是郑克臧亲自拍板,选定为忠定伯。

由于策妄阿拉布坦的威胁尚未解除,马宝需要及早赴任,在三月中旬的时候就陛辞离京。马宝生有五子,但排行三、四的二子早年间死于战乱,存世的长、次、五三子之中,长子马自达才具庸碌,马宝也知道此子没有出息,一直让他在淮国公府内管理家务,并不出仕。次子马自援有文才,原本在礼部当官,后来外放了知府。五子马自奇只有二十五岁,却最像父亲,勇武过人,这几年一直在锦衣卫当差,如今为了让马宝称心,特旨马自奇以二等侍卫转升野战军营长,随父出征。

马宝走后,项绍宽等人忙着安排向西北前线运送粮食物资的事,洪诚丘和许纬辰、毛渊明等人终日开会,研究今后发展和东北关外开垦的事宜。

鲍婧自然也不能闲着,带着一众女官开始主持后宫搬家。慈宁宫是一组完全独立的宫殿,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花园和功能性建筑,北部的中路是一座大的宫室,也就是慈宁宫主体,后面并排四座一模一样的小宫室,称为“寿四宫”。皇帝亲自安排,四位有子女的妃嫔,与子女一起住在后面的寿四宫,没有子女的嫔妃就在慈宁宫的两廊厢房内选择地方居住。皇帝和皇后在禅位大典之前,暂时仍住在乾清宫和坤宁宫。

太子朱和尭的妃嫔则暂时都迁往东六宫,空出毓庆宫给太子妃金氏养胎生产,甚至太子本人都决定暂时住在文华殿,不滋扰太子妃的清净。

因为这一胎太过重要,所以皇帝从三月初一开始就在乾清宫素衣吃斋,并不出门或者接见人,皇后也只在坤宁宫吃斋念佛。鲍婧知道事关重大,与马心如、陈大姑姑仔细商议了临产的各种事宜,奶妈也一早准备好,在玄武门内东五所居住,一旦太子妃诞下婴儿,就能前来授乳。

时间一天天过去,鲍婧与马心如在毓庆宫丝毫不敢怠慢,二十四名羽林苑毕业的女护士和七十二名宫女分作三班倒,轮流在毓庆宫伺候着,就等着太子妃临产的这一天。

终于,四月初二的凌晨,在众人的期盼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鲍婧一声令下,四个小太监分别直奔乾清宫、坤宁宫、文华殿和南宫,将这好消息告诉皇帝夫妇、太子、郑克臧和穿越者们。

皇帝从睡梦中被王孝义叫了起来,睡眼惺忪地听说太子妃生了皇孙,当场喜极落泪,想要去毓庆宫探望,又觉得于礼不合,只得命王孝义立刻去毓庆宫,对所有在场的太监、宫女、稳婆、护士等人重重给予赏赐。

朱和尭也是被刘家诚叫醒,手忙脚乱地从床上爬起来,急急忙忙更衣,脸都来不及洗,便从文华殿赶来毓庆宫探望老婆和新生的儿子。不过,鲍婧和马心如并没有让朱和尭在毓庆宫待多久,便赶他回文华殿,说产妇需要休息调养,新生儿也要洗澡喂奶,等过一阵再过来探望。

等到天光见亮,皇帝又差人去找姜承志,说打算大赦天下,为皇孙祈福。

姜承志觉得此事本身当然可以,但马上就会有禅位大典,禅位之后自然还要大赦天下,所以倒不如另想一个普惠天下百姓的办法。

皇帝觉得姜承志的说法也有道理,便请姜承志抓紧与军机处商议,想出一个方案来。

姜承志到军机处与众人一商议,大家都觉得不如给钱最实惠——自大明复兴以来,朝廷一直未实行过税赋蠲免,甚至在部分地区一直把“平虏靖难”的高税收维持到了定永十四年,百姓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所以不如就此下旨,将今年秋粮全部减半征收,让老百姓过个好年。

大明一年的秋粮税收大约是一千六百多万两,每年八月之后征收。如果减半,那就意味着会出现八百多万两的收入亏欠。不过,经过这几年的经营,大明皇家储备银行账上的银两,在扣除了历年发行的国债和目前尚欠着的外债之后,也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万两之多,完全能够承受一次普遍蠲免。并且,为了避免皇家储备银行的存银消耗过多,军机处又决定同时采取两项措施,第一是再次发行十年期国债二百万两,以增加收入;第二是由皇帝发内帑五十万两,充实户部。这两项措施同时实施之后,蠲免秋粮的实际影响就会减少到五百多万两。

方案拟定之后,姜承志再请皇帝审阅,皇帝朱慈炤大为赞赏,觉得内帑积银已经多达二百多万两——自定永九年起,户部每年给皇帝内帑拨银九十万两,迄今总共拨款以高达八百十万两,而皇室每年的日常花费总在三十万两上下,再加上各种额外的赏赐和宫室营建,每年还能剩下二十多万两——存在内库也是发霉,不如在多拨一些,给八十万两,相当于蠲免损失的收入有一成是由皇帝来承担。

当然,朝廷办事的效率并没有那么高,而且姜承志还多长了一个心眼——虽然自从由马心如开始负责皇室的生育事务之后,后妃们所生的婴儿就没有在周岁之前夭折的,但保险起见,还是等到皇长孙满月之后,再下发这个蠲免诏书。

与此同时,皇长孙的满月酒也开始筹备。除了在京的皇室成员外,各勋贵府都收到了请柬,需派遣一位有诰命的女眷出席。总之,如此大事不可潦草,必定要办得热热闹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