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美做国王 > 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

“公使阁下,外面有两个留学生想拜见您。”

助手走进办公室,向胡敬德汇报道。

“有什么事情吗?”

“留学生们想要到德国工厂实习,积累经验,结果大部分公司拒绝了他们的申请,所以他们想要寻求领事馆的帮助。”

“到工厂实习是好事,你去把那两个留学生请进来,我要当面听听他们的想法。”

处理留学生事务是驻德国使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余年间,从本土出发、远渡重洋到海外留学的官派、民间自费学生数量超过7000人,这其中,除去相继学成回国的2000人,还有5000多名学生在欧洲就读学习。

5000余名留学生中,留德学生超过半数,约有3000人,人数排名第二的为留奥(奥匈帝国)学生,人数约1000人,剩下1000余学生则分散在英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

派遣留学生是吸收、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的最有效方法,大量派遣留学生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土政府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将选拔出来的学生全部送到欧洲留学。

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汉国本土人数有限,年龄在岁之间,同时具备基础的文化、学习能力的青年学生数量不足,也就是从1880年起,随着本土新生代,达到出国留学的年龄下限的人数逐步增多,这一限制条件才慢慢得到改变。

其二,欧洲诸国对汉国留学生规模的限制,因为早期的小规模军事冲突,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对接收汉国留学生有所保留,三国政府每年都会对留居本国的华人留学生进行审核,然后按照三国政府分析审核数据得出的结果,确定下一年华人留学生的具体数额。

英、法、意三国不愿意接收大规模的华人留学生,因此本土派遣的留学生只能到经济联系相对紧密、双方没有战略冲突的德国、奥匈帝国接受教育。

德国、奥匈帝国同样不是任由华人留学生进入两国本土,在年间,汉国留学生数量只所以只有3000余人,除了适龄学生数量的限制,德国、奥匈两政府每年给予的500人留学生上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879年以后,汉国成功吞并阿根廷、乌拉圭两国,在领土和人口数量方面都成为了一个在男美洲举足轻重的国家,并且再加上治好瓦尔马德王子,与腓特烈皇储一家建立的良好私人关系,才使得德国、奥匈两国政府进一步放开了对华人留学生数量的限制,将每年官派华人留学生的上限提高至1200人,民间自费留学生的上限提高至700人。

其三留学经费的限制,每个官派留学生短则在海外接受四年大学教育,多则接受七八年乃至十年教育。

在海外就读期间,平均每个留学生每年花费200汉元,5000余名在海外就读的学生,一年花费金额在100万汉元以上。

种种因素影响下,华人留学生的数量并不能按照本土政府所期望的那样,实现突飞猛进般的飞跃。

英法意三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而德国、奥匈帝国刚刚提高了华人留学生上限,再想让德国政府更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数量,恐怕不是一两年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因此,摆在眼前胡敬德面前,当前能够做出的有效举措是,一方面申请留学生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合理分配留学经费,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生活的前提下,尽量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更多的学生身上。

争取留学经费份额的事情胡敬德一直在做,而今天两个上门求见的留学生,则给了他一个节约留学经费的好思路。

“根据个人自愿原则,官派留学生可以选择是否利用假期时间到工厂实习,赚取一部分生活经费,而对于民间自费留学生,家境条件中上的倒还无所谓,但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由公使馆牵头,把他们介绍给本专业的工厂实习工作,利用假期时间勤工俭学,倒也不失一个节省开支、能够让更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获得留学机会的好办法。”

分析出勤工俭学的好处,胡敬德心中初步做出规划,随即让助手把两个留学生请进了办公室。

“你们能想到进入工厂实习,通过学习的专业知识赚取日常生活所需的资金,为国家节省留学经费,想法很好,很具有推广的可能。”

胡敬德面带笑容,温和道:“本土政府派遣的留学生数量还没有达到德国政府要求的人数上限,如果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留学海外的机会。

你们的提议在我看来没有问题,帮助留学生寻找合适实习工厂的事情由公使馆负责安排,等到事情安排妥当后,我会派人到柏林大学通知你们。”

“谢谢公使阁下!我们一定不辜负国家和公使阁下的期望,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争取早日回本土为国家效力!”

谭耀勋、潘铭钟两人高兴道。

“国家富强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你们先回学校,然后把所有学生的名单报上来,这样公使馆才好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分别联系不同的工厂。”

“太感谢公使阁下了。”

两个对着胡敬德行了礼,再次说了一番感激的话语,稍后兴奋的离开了公使馆。

“赵参赞,给驻英、法、意三国公使馆发电,询问三国境内的经济是不是同德国一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

送走两个学生,胡敬德凭借外交官的敏感,第一时间向公使馆内的外交人员发布命令道。…………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后,欧洲诸国已经爆发了超过十次,规模不等的经济危机。

距离最近的一次是第十二次,年经济危机,

1873年,维也纳交易所爆发金融危机。危机迅速蔓延至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等金融城市,

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

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

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为应对第十二次经济危机,美、德两国先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利用加强基础建设的方式,将经济危机转化为了经济建设,进而比英法两国更早的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

但是盲目投资基础建设并不是万能的,以美国举例,从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

而进入1882年,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美国铁路建设退潮,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企业股票纷纷下跌,进而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铁路投资骤然萎缩。从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

同一时期,英国经济早在1881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

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

从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的后果初步展现,当驻欧洲各国使馆相继将收集的经济情报发回本土,即使没有听说过年经济,但是凭借后世西方国家每隔七八年、十年爆发一次的经济危机印象,李明远也开始嗅出了又一次经济危机的气息。

“诸位都看一看,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迹象,造船业影响尤为严重。”

李明远把接收的电报分发给众人阅读,补充道:“原本还好奇德国政府怎么突然间转变态度,不仅答应在本土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的要求,还额外同意把装甲巡洋舰相关的建造技术授权给我们。

现在看来,不是德国人变大度了,而是欧洲爆发经济危机,伏尔铿造船厂的日子不好过,这才在军舰技术转让问题上面松了口。”

“欧洲爆发的经济危机会不会影响本土经济发展?”

刘朴担心道。

“影响多少还是有的,不过问题不大。”

李明远把目光转向下首的工业部总长和农业部总长,开口道:“本土经济和农产品出口最近半年的数据如何?”

“启禀陛下,十年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本土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产能按照每年百分之十四以上的增长速度持续扩大,各工业领域暂时没有发现遭受欧洲经济危机波及的迹象。”

“肉类、粮食出口份额出现了小范围波动,1882年下半年,农产品对外出口总量降低了约百分之二,不过因为皮毛和食品加工企业制造成本降低,预计今年的农产品出口收益将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不会出现亏损和利润减少的现象。”

工业部总长和农业部总长相继汇报道。

“本土整体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欧洲的经济危机暂时波及不到南美本土。”

听完两人的汇报,李明远安排道:“不过欧洲爆发经济危机,对本土算是一个好消息,本土刚好可以利用这几年欧洲经济衰退的机会,大力引进钢铁、机械等传统重工业领域的新技术,补齐本土工业发展的短板。

刘朴,这件事情交给你来做,由财政部牵头工业部、外交部、农业部等部门,仔细商讨后,尽快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然后上报通过后迅速执行。”

“是,陛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