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280章 帝国科学院

伪钞帝国 第280章 帝国科学院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8:39 来源:笔趣阁

这一次的财政拨款竟然高达一亿多人民币,顿时惊呆了李鸿章等小伙伴们。

一亿多人民币是什么概念?

按照人民币和银两的汇率,大概是一兑六点五至七点五之间,略有浮动。

一亿一千七百万人民币相当于8.19亿两库平银,而清朝同治五年的财政收入不过才四千万两库平银,整整差了二十多倍。

要不要这么吓人啊!

李鸿章等前朝官员们震惊之余,也在庆幸,难怪李卫国能够轻松灭了大清朝,这就是绝对的实力啊。换了是他们拥有如此旁大的财力支持,灭大清朝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众人全都看着李卫国,这么多钱投入工业建设当中,会不会有问题。

感觉到众人的目光,李卫国只是微微一笑,一亿多人民币虽然也吓了他一跳,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也就是说,这笔钱李卫国他还是拿得起的。因为这十几年时间,光利用违钞从欧美各国弄回来的资金就不止这个数,亚投行金库内的黄金和白银堆积如山,三五年内应付大规模工业建设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三五年以后,各大工业基地建成投产,资本也就可以迅速回流了,现在花掉几个亿资金,将来会几倍几十倍的赚回来的。

这笔账李卫国还是算的很清楚,稳赚不赔的。

“无妨,这笔钱朕出得起。”

说得好轻松啊!

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众官员们无比羡慕,他们对于朝廷的财政收入数额还是很清楚的,去年光华元年有一份财政收支报表,李鸿章等人可是看到过简报的,不过一千万人民币而已。

这说明一亿一千多万的财政拨款,当中有一亿人民币是李卫国自己掏腰包,这是何等的气魄,让人为之敬佩。

换成老李自己,恐怕是做不到的。

就冲这一点。李卫国在李鸿章心目中的形象瞬间高大上了。

辽中南工业基地内并无太多巡视的地方,大部分的工程建设都刚刚起步,李卫国也不可能长时间在此停留,大概半个月左右便要立刻。

在这期间。李卫国重点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辽中南工业基地进行合理布局。

工业区尽量安排在下风向、河道下游,使其不要污染生活区、工作区的大气和水源,森林的采伐要合理优化,分区依次采伐。而后种植树苗,保护好附近的原始森林,为子孙后代的将来生活环境提前做好准备。

这是穿越者的优势,从一开始就布局好、规划好,省的将来因为布局问题进行拆迁挪移,白白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如果把环境破坏了,不管赚多少钱都买不回来国民的健康。

做好这些事情后,安排专人监督,而后李卫国便率领群臣返回北京了。因为北京那边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并开始了一项影响未来世界的新工程。

在北京成立的新机构名叫帝国科学院,类似后世的中科院机构,是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但凡强国,必有高科技支撑,否则很快就会衰落,被其他强国超过。

在科技方面,李卫国已经尝到了太多的好处。比如工业化制氮技术,可以大量获得低成本氮资源,用于化肥、无烟吙药、高性能渣药的大量生产。而其他国家只能高成本合成氮资源或者从智利大量进口硝酸盐。然后再在国内分解,而后再得到氮资源;

还有石油化工技术,汽车内燃机制造技术等,中国都走在了最前面。起步早,只要努力发展,将得到无尽的好处。

新中国建立后,李卫国第一时间在北京设立了四个国家性质的学院,代表中国最高学府和科研机构。分别是帝国科学院、国家地理海洋工程院、帝国医学研究院、帝国太空研究院。其中帝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界最高水平学术机构。

李卫国返回北京,第一时间参观了新建成的帝国科学院。

帝国科学院占地五千亩。下设国家研究理事会,分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六大基础科学研究所,每个基础研究所下面又细分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专业学科,聘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专业学者、技术人员1787人,国内留学生研究员2672人。

主体大厦是一座二十二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地上八层,正六面体结构,最适合采光、通风;地下十四层,长方体结构,深入地下五十米,便于安全和保密,以升降机连接地上地下各层,可容纳数千人在这里工作,丝毫不会拥挤。

除此之外,整个帝国科学院还有一模一样的八座正六面体建筑,分部在主体大厦四周,成八卦阵布置,从事各种类别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除了研究人员外,还有超过一万名辅助工作人员和军事人员,可谓一个庞大的组织。

为了鼓励科学研究,李卫国在帝国科学院设立勋爵升级制度,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用以封赏有重大科学贡献之人。

这是巨大的荣耀,令所有在帝国科学院工作的人为之疯狂,恨不得立刻获得封号,光宗耀祖。没有进入帝国科学院的人才们更是羡慕嫉妒,努力学习多多创造,争取早日加入帝国科学院,图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

与此同时,帝国科学院各分科的相关实验设备也一应俱全,为此李卫国投入了上千万人民币的巨额资金,满足科学家们的各种实验需要。

李卫国舍得下血本,在这个不太重视科学技术的时代里,他的举措显得鹤立鸡群,迅速传遍全世界,令世界各地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们看到了自己的前途,纷纷前往中国寻找机会。

在帝国科学院的总督人选上,李卫国并没有任命政客来担任,而是将徐寿调回北京,担任帝国科学院的总督。总揽科学院的一切事物。

李卫国一行人抵达帝国科学院大厦,在徐寿等人的陪同下,参观各处。

不过,李卫国此行的重点目的地却是物理研究员电气科。因为那里有几个人关乎着帝国未来的电力革命发展。

徐寿为李卫国介绍电气科新加入的一些科研人员。

“这位是美国电声物理学者安东尼奥-梅乌奇!1860年在美国公开展示了有声电报机试验模型,在电声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发明!”

“你好!久仰大名!”

李卫国主动伸出手同梅乌奇握手,一点也不摆皇帝的架子。

“参见陛下!我对陛下也是敬仰万分!”梅乌奇有些激动的说道,能够得到皇帝接见,这令他感到非常兴奋。

但他不知道的是。李卫国对于在中国见到他更加高兴。

这是因为,梅乌奇发明的有声电报机模型已经十分接近早期的电话了。二十年后的贝尔虽然发明了电话,但并不是实用型的电话,而是经过爱迪生改良后才真正开始使用。而爱迪生所改良的地方,是铁芯铜绕线模块,而这个模块却是梅乌奇在二十年前就在有声发报机上面使用的模块。也正因为如此,2002年的美国政府才决定推翻贝尔是发明电话者一说,改为梅乌奇是电话发明者。

李卫国虽然懂得电话的一些原理,但是想要研制出来电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梅乌奇的到来,无疑帮了李卫国一个大忙,只要对梅乌奇进行一些提示和帮助,让他少走弯路,有充足的资金研发电话,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将电话研制出来了。

对于李卫国而言,没有电话的日子真心不舒服,哪怕现在有了电报机,也是太慢太不方便,所以他急需要将电话事业发展起来。

而这梅乌奇便是瞌睡时送来的枕头。

徐寿继续介绍道:“这位是加拿大物理学教师阿多尔菲-柴莱特!在电灯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研制出来的电灯泡最长使用寿命已经达到了500小时。”

“很荣幸见到你!我对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非常敬重!”李卫国眼前一亮,知道这位柴莱特发明了人类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灯泡,那个灯泡的寿命到二十一世纪时已经一百多年了,而且还在使用当中。

李卫国最敬佩真正的专业人士。爱迪生虽然发明的灯泡,但使用寿命很短,再加上偷工减料的奸商们,生产出来的灯泡寿命普遍很低,用几年就坏了。

而这位柴莱特发明的灯泡,一直使用一百多年了依然没问题。最是让李卫国敬佩。

不过,此时的柴莱特还不知道他在李卫国心中地位尊崇,能够被皇帝接见和重视,他非常高兴:“能够在帝国科学院见到皇帝陛下,也是我的荣幸!我的愿望是研制出寿命最长的灯泡,永远为人类带来光明!”

“你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的!”李卫国充满信心的说道,一想到今后中国生产的灯泡能用一百多年都不会坏,这简直是神的制造质量,鄙视所有偷工减料的制造商。

李卫国和柴莱特亲切的握手,徐寿继续介绍着。

“这位是法国电报工程师德普勒!”

“这位是荷兰电报工程师斯塔利!”

“这位是美国的……”

在电气科的十几位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得到李卫国一一亲切握手和交谈。

这些人各有各的特长,像梅乌奇这样的人才是生活所迫,在美国穷的连子女的学费都交不起,因此才会在中国驻美公使馆的劝说下来到中国,受聘帝国科学院工作。而柴莱特这样的人才是桀骜不驯的,是被帝国科学院的完整科学实验设备所吸引,他们的身心都属于科学发明和创造,只要能够让他们创造出世界第一的产品就满足了。

至于德普勒这类人才,他们作为工程师,原本是跟随他们的雇主来到中国淘金的,比如德普勒是法国电报工程师,来到中国也是铺设中法之间的电报通讯线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长距离传输电力的巨大损耗问题,于是发明了远距离电力传输设备。降低电力损耗。但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法国公司的重视,反而得到中国方面的关注,于是才辞职到帝国科学院工作。

而斯塔利则是因为发明了大功率直流电动机,这方面中国海军潜艇正在秘密进行研究。不过成绩不好,因此急需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因此帝国科学院收购了斯塔利的专利发明,并聘请他到帝国科学院电气科继续发展研究。

介绍完之后,在徐寿等人的陪同下。李卫国参观了众人的发明和科研项目。

首先来到梅乌奇的实验室,这是一个专门用来测试发声电报机的房间,里面布满了电报设备和发声设备,体积比较大,各种电线交错缠绕。

如果这就是电话的话,当真要毁三观了。

不过李卫国也知道,在这个年代,欠缺的是理论和发现,并不是电话太难研制,而是缺乏相应的理论和灵感。

梅乌奇的发声电报机。目前还停留在声波传输基础上,只能短距离传输发声电信号。

在听完梅乌奇的报告后,李卫国于是决定提点提点他。

“你有没有发现,电流导通和断开的瞬间,你的这个螺旋线圈会发出滋滋的声响?”

梅乌奇一愣,旋即点头道:“没错,是会发出噪声,陛下为什么要这么问?”

李卫国翻翻白眼,心道难怪你研究电话三十多年最终失败了,明明已经制作出螺旋线圈了。这已经是电话的最关键零件了,眼看着已经接近了电话的最后成功,却一直没有突破,最终被贝尔抢走了成果。

还是脑子缺乏灵感啊!

“你可以这样想。人的语言,发声机理,以及声波震动原理,既然通电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声响,那么你为什么不试试将这个螺旋线圈发出的声响转变为人的声音呢?”

“啊!”

梅乌奇惊叫一声,仿佛几十年关在小黑屋里突然间看到了一丝光亮。

灵感。总是这么玄妙,总是这么简单,若是抓不住就永远摸都不到,感觉是那么困难。若是你抓住了,就感觉到原来竟是如此简单。

“对啊,我为什么就想不到这个呢!”梅乌奇激动的来回走着,嘴里喃喃自语着,仿佛沉浸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

徐寿正要叫他,李卫国立刻阻止了。

“不要让人打扰他,让他自己呆一会儿吧,说不定一直困扰他的难题就要迎刃而解了。”

徐寿一愣,旋即明白过来,看向李卫国的眼神充满了震惊和佩服。

不光徐寿明白了,陪同一起的柴莱特、德普勒、斯塔利等人也都惊讶无比,他们同样作为电气方面的专家,怎能不明白梅乌奇的情况,分明是受到了李卫国的启发,想通了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

接下来,众人陪同李卫国来到了柴莱特的实验室。

不出所料,柴莱特的实验室内摆满了各自灯泡和材料。

柴莱特亲自为李卫国展示他发明的各种灯泡,寿命从几秒钟到几百小时的都有,瓦数从1瓦到50瓦,其中1瓦灯泡寿命最长,50瓦灯泡则几秒钟就坏了。

每每提到50瓦灯泡的寿命问题时,柴莱特总是摇头叹息。

李卫国微微一笑,这难不倒他,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你可以尝试用金属钨丝来做灯丝,钨丝的熔点极高,不容易被烧断!”

“钨丝?”柴莱特一愣,那是什么鬼?

钨元素虽然在1783年被科学家发现,但因为钨元素通常跟几十种其他元素混合在一起,提炼异常困难,更加难以寻找到矿脉,因而始终没有出现在大众面前,别说眼前的柴莱特不知道了,就连爱迪生实验了上千种材料之后才想起钨这种元素来,可见钨这种元素因为太稀少而不被大众所熟知。

一旁的徐寿于是替李卫国解说。他是知道钨元素的,因为江湾(宝山)钢铁厂生产的特种钢里面,就加入了金属钨元素,生产出来的碳化钨合金钢,硬度极高,用于机械加工车床等。其他欧洲列强在车床工艺方面落后中国,这其中碳化钨特种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中国的秘密,因为碳化钨对钢品质的影响直到1900年才会被全世界发现,而后全世界各国才开始疯狂寻找钨矿。

柴莱特顿时大喜,当即向徐寿申请钨丝资源。

这种资源本来是绝密,目前产量很少,每年才不过几吨钨,被大量用来生产碳化钨合金钢,也就是特种钢,一般人很难得到这种资源。

徐寿看向李卫国,得到李卫国的同意后,这才点头同意。

柴莱特是个急脾气,立刻向徐寿领取了一公斤钨丝,便开始试验了,直接把李卫国等人凉在了一边。

李卫国苦笑,也不生气,于是继续去参观其他人的实验室。(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