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0067章 戴墨镜装逼的军队

伪钞帝国 第0067章 戴墨镜装逼的军队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8:39 来源:笔趣阁

readx;“第一队都有!”

“向左转!”

“进入射击阵位!齐步走!”

崇明县城外,新军靶场上,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们排好队列,在指挥官的口令指挥下,依次进入射击阵位。

“装填弹药!”

听着指挥官的口令,新兵们纷纷从武装带中取出弹药,将手中的恩菲尔德p1842击发式前装滑膛枪竖立起来,用双腿夹住,然后讲纸筒中的枪药倒入枪膛中,用通条夯实,再将.557英寸大小的铅制子弹放入枪口,同样用通条将其夯实。

当然,p1842火枪虽然名称上看起来像是制式装备,实际上每一把火枪都是纯手工打造,虽然规定是.557英寸口径,但因为这个年代的车床精度不高,每一个枪管都无法保证其精度,有的大于.557英寸,有的则小于这个尺寸。这样一来,每一把火枪都必须配备独立的制弹器,需要使用这把火枪的人自己亲手制作弹头,不能用别人制作的弹头,否则容易出现卡弹炸膛。

当新兵们装填完枪药和弹头后,指挥官再次下令。

“装填火帽!”

火帽是击发式火枪的关键标志,比燧发枪好用多了,用火帽代替了导引火药和燧发火石装置,大幅度提升了战场实用性,属于火枪的革命性发明。

只见新兵们将击锤搬开,小心的把火帽放入击锤下方的底火击发洞中。

新兵从装填发射药、弹头,再到安装完成火帽,整个过程大致需要半分钟至一分钟时间,而一名优秀的火枪兵,一分钟大概能够完成三次,这已经是火枪时代的极限了。

在李卫国的军队当中,老兵大概能够做到一分钟发射两次,能够一分钟发射三次的士兵也有,不过所占比例非常小。

“举枪!”

“预备!”

“射击!”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这一队新兵纷纷举枪,瞄准,而后射击。

“砰!砰!砰!”

伴随着士兵们的手指头扣动扳机,击锤撞击底火引燃火药,将枪膛内的铅弹发射出去。

但见这一排火枪的枪口处喷出一团团或白或黑的烟雾,有的甚至都能喷出火焰,这些都是因为发射药装填多了或少了导致的结果。

三十米外,是密密麻麻的人形标靶。

这些人形标靶很特别,跟后世人们所熟知的靶场大不相同。很多后世打过靶的人都知道,靶场上一般只有一排画着圆圈的凸型环线靶,而且彼此间隔很远,打靶距离一般也是一百米。

对靶场的改进,并非李卫国心血来潮,而是在他研究了火枪时代的线列战术后亲自做出的慎重选择。

在火枪年代,你让一个士兵打出多少环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滑膛枪,当弹丸出膛后,在二三十米内或许还能保持直线射击,一旦超过三十米,子弹就乱飞了,打环数那只是高精度步枪的专利,所以李卫国不使用凸字环线靶,而是贴近实战要求,使用人形靶子,只要上靶即算合格。

同时,靶场上一共有五百个人形靶,按照清军一个营的标准建制,按照战场上两军对垒时的阵型进行排列,贴近实战要求。

李卫国这样安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士兵们看看他们到底能够打中多少个人型靶子,在此基础上查验上靶子弹数目,再除以三,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这批新兵的在战场上的实际战斗力了。

至于为啥要除以二,其实很简单,任何一支军队平时训练射击上靶率假如是一百,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就会受到到各种战场气氛(比如胆怯)的影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下来,双方消耗几十万发子弹,最后结果却发现没打死几个人,如果按照平时训练那样几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按正常分析,老兵能发挥60%的平时水平就算厉害的了,新兵能发挥30%就算及格了。

李卫国就是要知道他的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所以他才会这样进行打靶训练。这样他才能评估什么样的敌人可以打,什么样的敌人要暂时避让,否则就是找死了。

“砰!砰!砰!”

这时,第一队射击完毕,第二队迅速开火,接着是第三队。三队之间进行轮换,一共射击了三轮。

“停止射击!”

“报靶!”

过了一会儿,报靶人员清点完毕。

“25发上靶!”

听到这个结果,新兵们不知道怎么回事,还在小声嘀咕是谁打中了。

可他们的指挥官就脸色铁青了,骂道:“瞎嘀咕什么?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们已经全军覆没了!你们的敌人有五百人,可你们只打死了二十五个人。而敌人只距离你们三十米远,你们三轮射击过后,他们就端着刺刀冲到你们眼前了。剩下的四百七十五个敌人,他们将用刺刀将你们这两百人全部杀死。”

新兵们顿时吓得脸白了,纷纷露出了沉重表情。

“叫你们开枪时把枪口压低,看看你们子弹都打天上去了,你们来这里事打人的不是打鸟的!还愣着干什么?每人一千个俯卧撑!让你们不长记性!”指挥官很是生气的骂道,接着开始体罚士兵。

这一切都被塔台上的李卫国看在了眼里,他发现不论是老兵还是新兵,射击的上靶率都不高。

一开始他没有找到原因,于是李卫国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很快他发现开枪时如果握不住枪就会令枪口跳起,子弹很容易打飞上天。

随后李卫国又发现,p1842火枪开枪时,枪口火焰很大,这不单单是火药装得多的缘故,而是滑膛枪本身的气密性就不够,枪口喷火是必然。他发现连续开枪后,自己的眼睛受不了枪口火焰的剧烈闪光而紧闭,老半天看不清前面的标靶。同时火枪的枪机底火坑处的气密性也不够,枪口喷火喷烟的同时,底火坑处也会冒烟,气流冲击眼睛,令眼睛很疼,所以很多士兵于是开枪瞬间闭上眼睛,导致枪口不稳定,自然打不中标靶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乎李家军的战斗力。他知道各国列强的火枪兵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开枪瞬间也会闭上眼,不过他们一般都是训练五六年或者十几年的士兵,经验丰富,即使闭上眼睛也不影响射击。而李家军的士兵们就不行了,他们当中的老兵成军还不到一年,新兵才一个月,显然不能跟列强军队相比。

突然,李卫国感觉到光线刺眼睛,于是戴上了巴伟思送他的墨镜。

这顿时给了李卫国灵感,他急忙再次试验火枪射击,这回他带着墨镜,不论是枪口火焰,还是枪机气密性不够喷出的烟流,都被墨镜挡住,不再刺激眼睛,也就不用再闭眼睛了。

发现这个秘密后,李卫国突然想到后世的美军士兵在战斗时也戴着墨镜,哪怕是黑灯瞎火的夜间也是一样戴着,不知道的还以为美军大兵在装酷装逼,实际上墨镜正是保护眼睛不被枪口火焰伤到的最佳办法。

这样一联系起来,李卫国心中顿时有了解决办法。

于是李卫国迅速派人前往上海巴伟思眼镜店,此时巴伟思还没有启程,因为这年月交通不发达,不是每天都有往返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飞机票可以买的,前往英国的轮船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一趟,而且必须得等到全部舱位人满才发船,否则人太少,不够本钱的话,船长也不会开船的。

巴伟思虽然第二天就买了船票,可他还得等着,所以没能离开。

正好李卫国派人跟他取得了联系,将巴伟思手中的所有墨镜全部买下。这些墨镜都是巴伟思自己打磨制作的,他还有很多墨镜玻璃,全都被李卫国买下。

与此同时,李卫国也派人去其他列强租界联络墨镜玻璃商人,从他们那里采购了大批墨镜玻璃材料,然后命人打磨制作成墨镜,配发给士兵们使用。

随着墨镜配发部队使用,士兵们在射击时再也不用担心枪口火焰光芒刺眼,或者令眼睛暂时模糊的情况发生了,他们可以专注于瞄准敌人,命中率大幅度提升。

看到士兵们带上墨镜后射击成绩显著提高,李卫国心中顿时乐开了花,一想到他将率领这支带着墨镜的军队上战场,实在是太拉风了,想想就令人激动。

就在李卫国加紧训练军队的时候,太平军攻陷了武昌,随后五十万大军(裹挟难民)沿着长江攻陷九江,声势浩大。

很快,两江总督陆建英发来了公函,要求李卫国率领他的团练开赴安庆,阻击太平军东进。

但李卫国故意推脱新军需要训练,按兵不动。陆建英多次催促无果后,正巧军机处领班大臣奕欣向咸丰推荐李卫国为上海县令,咸丰准奏,军机处随后下发了调任李卫国为上海县令的公文,正好到了陆建英手里。

只要关于李卫国的事情,陆建英都要过问,于是便扣押了公文,逼着李卫国出兵。

此时,李卫国一心盯着上海的小刀会,自然不会听陆建英的。

不过李卫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陆建英见调动不了李卫国,便让刘建章带着他的团练增援安庆。

刘建章虽然也跟陆建英是死对头,可他却没有李卫国那种魄力,面对上级的调令,刘建章不敢不听,当即和刘贺率领新组建的团练离开上海,前往安庆御敌。

刘建章一走,上海兵力空虚,小刀会顿时活络起来。

李卫国知道,刘建章一走,小刀会恐怕很快就会造反,所以他也加紧了军事训练,同时向英法美各国驻上海公使馆发去了照会,以上海县令身份要求他们向李卫国供应军火。

英法美等国列强都知道了太平军声势浩大,一时间在是战是和方面犹豫不决,所以对李卫国的要求给予了重视,答应**军火物资。

于是,李卫国一方面跟列强购买军火,一方面加紧训练军队,磨刀霍霍,就等着小刀会造反,那样李卫国就算没拿到上海县令的调令公文,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占领上海。

~~~~~~~~

末了,跟大家求支持,求点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