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四三六章 保重(全书完)

崛起1639 第四三六章 保重(全书完)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44:37 来源:笔趣阁

“明国摄政王?”

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完全懵了,要知道,李信是摄政王,在他的理解中,地位同等于他这个征夷大将军,掌握国之重器,哪能轻易乱跑?

但更令他担心的是,李信是什么人?

德川家光虽然搞闭关锁国,却不代表对身边的庞大邻居不关心,李信平灭国内动乱,监禁崇祯,大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对朝鲜百般盘剥,又把满洲生生拖入内战的境地,这样的人,找上门肯定是为了自由贸易一事。

自日本派遣遣唐使以来,与大唐、大宋和大元都是自由贸易,甚至到了明朝,日本要自由贸易,大明因海禁,反而对贸易做了诸多限制,结果现在反过来了,大明要求自由贸易,日本却是闭关锁国了。

毕竟幕府不是天皇,在名份大义上,属于僭越,因此自镰仓幕府以来,至德川幕府,实际上幕府的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德川幕府不得不闭关锁国,以封闭加强统治。

不过幕府是有私心的,留了长崎一个口岸,独掌对外贸易往来,获利丰厚,如今李信要他对外开放,这不是要幕府的老命么?

底下大名获取了丰厚利润,可以招兵买马,幕府还怎么统治?

他的心腹青山忠俊忧心忡忡道:“李信此来,必不怀好意,君上,有没有可能把他拒之门外?”

德川家光摆摆手道:“我若拒了他,他可以去京都,倘若京都那位得了大明的帮助,你说会怎样?而我们压制大名,各地大名早已不满,只是无力反抗罢了,一旦大明与京都签署了盟约,你再说说看,又有多少大名会投向京都?到时我这江户算怎么回事?”

青山忠俊不禁骂道:“这姓李的就到处搞事,日本跟他有什么关系?天照大神怎么不就来一场旋风,把他的舰队消灭在海上?”

“哎~~”

德川家光叹了口气,还指望天照大神,如果天照大神有灵,怎么不把那些西番先给劈了?

李信来日本,确实给他出了个难题,不理会不行,因为京都还有天皇,执掌名份大义,几百年来,幕府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天皇万世一系,从未换过。

而且德川家光可以确认,李信如果找上后水尾太上天皇,老家伙会非常乐意与大明合作,天皇有名份大义,放开通商对天皇一系并无损害,甚至还能通过税收增加收入,有了财权,又有名份,就能逐渐排挤幕府,把政权握在手上,这对于幕府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变化。

可是消灭明军,杀死李信,又是不可行的。

现在的日本,可不是丰臣秀吉时代的日本,丰臣秀吉征伐朝鲜之前,戎马一生,在军中统一了日本,在个人威望上一时无俩,才能召来各地大名,集中起力量。

而德川幕府先天不足,同被誉为战国三杰,丰臣秀吉天纵其才,武田信玄勇猛无双,平平无奇的德川家康为何能建立幕府?

因为他活的够长,够隐忍。

他曾与丰臣秀吉为敌,不是对手,受其招抚,丰臣秀吉攻打朝鲜失败,悻悻而终,他却实力无损,后来他又熬死了武田信玄,如果非要作为对比的话,德川家康大概可看作中国历史上的司马懿,建立的政权,充满着利益交换与妥协,中央的权威先天不足,如果他敢于向明军用兵,底下的大名会立刻造反夺权!

这才是他真正顾忌的地方。

“罢了,罢了,来者是为客,请那李信进城,怕是他要带兵,不让他带兵,怕是不敢进,带了兵我大日本的颜面又在哪里,你安排下,我去见大明摄政王!”

德川家光无奈道。

“是!”

青山忠俊施礼离去,身为德川家光的亲近,办事能力是行的,很快就组织起了庞大的欢迎队伍,以德川家光为首,去海边迎接李信。

“妾还以为日本幕府会要和你战一场呢。”

柳如是看着浩大的欢迎队伍,舒了口气道。

李信微微一笑:“德川家光是个明白人,甚至还可以说,是个明主,深谙权谋之道,压制别人收拢权力,可惜他用错了方法,当今的世界,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的世界了,置身于时代的大潮中,谁都没法独善其身,你的一举一动,与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

从表面上看,日本闭关锁国,是他自己的家事,但是他影响到了我,我们大明的商品没法销售到日本,那我就会踹开他的国门,不为灭他国,只为在他家里摆个摊子,因此我们的思维和行事也要跟着改变,如果德川家光顽冥不化,我不会介意再去访问京都。”

“还真霸道呢!”

柳如是轻啐了句。

船只向前行驶,海军陆战队先登岸清场,李信也没有进江户的意思,就在岸边,搭个凉棚,与德川家光会谈。

德川家光不再提起闭关锁国,或许他清楚因李信亲来,事态已向着不可测的方向发展,再搞闭关锁国会把自己逼上绝路,他着手考虑的,只能是幕府如何在全面开放的大势下生存。

李信向他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国企,与其闭关锁国,不如自己手握一批大企业,自己赚钱自己花,只要保证幕府的财力强于大名,就可始终压大名一头。

搁在现代,这叫做价值观输出。

实际上这一套是不符合日本国情的,毕竟日本国土狭小,市场有限,还要面临来自于大明的强有力竞争,多半是亏损倒闭的结果,可是德川家光并不了解内情,而且李信承诺在江户投资,并提供化工印染行业方面的技术援助。

既然没有武力掠夺日本的打算,那么,让人开放市场,总要给些甜头,从一开始,李信就有在朝鲜和日本投资化工产业的想法,现代化工的污染治理尚是个难题,更加说一切从头开始组建,污染根本是防不胜防,因此把重污染行业放在他国是一条可行之计。

恰好江户位于太平洋西岸,污水都排入了太平洋,污染不到大明沿海。

当然了,李信与德川家光缔结的只是意向性协议,具体条款还需要双方的手下逐条订立,为此,李信临行时带走了德川家光派出的代表团数十人。

既为谈判,又为学习,正如古代的遣唐使。

核心技术李信是不会交给日本人的,能让他学的,只是体制,国企的运营规范。

回到北京,已经是夏末,李信让南海舰队着手于把大顺的第二批人马迁往马六甲,今年送走了李自成,明年就该送崇祯了。

到年底的时候,荷兰人终于来了,马六甲的惨败让他们认识到,如果再不交好焕发新生的大明,怕是在巴达维亚的基地都会失去,于是答应撤出台湾,同时在松江府青浦县靠海的一侧,划出一块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租给荷兰人,用于分捡货物,为期二十年,到期双方无异议,可自动续签,治安由松江警方负责,但不涉及荷兰人货场。

为表示诚意,第一期只象征性的收取一个银元。

这和清朝的租界是完全不同的,大明拥有执法权。

其间吴三桂与孔有德火拼,孔有德战败身亡,吴三桂向李信称臣,请求远赴海外,讲真话,往海外送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就如郑和七下西洋,到底花了多少银子,收入几何,这恐怕是个无底黑洞,永乐死后没多久就禁海,甚至还把宝船的资料给烧了,未必就与开销过大没有关系,李信也是咬牙硬撑。

李自成还好,至少攻占马六甲挽回了一部分损失,但是明年送崇祯,就完全是倒贴,再往后送李定国,又是一笔天价高销。

而且在那个时代,出海的死亡率非常高,为了尽量保证不出现伤亡,就得征用更多的船只,减少人口牲畜的单位密度,这使得成本进一步提升。

不过这对于吴三桂不存在,因为辽东出产人参和貂皮,以目前的运送速度,把吴三桂送走至少要在五年以后,这五年里,吴三桂用人参貂皮为自己赚路费,因此李信答应了他,他的存身地,将在马六甲海峡的对面,苏门答腊岛,与李自成隔海相对。

这也是李信的一种掣肘手段,这两人是永远不可能联合起来的。

把吴三桂送往苏门答腊,有益于将来向新加坡派驻海军,因为三方势力,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

次年春,海冰解冰,崇祯也该走了,随同崇祯前往北美的,约有近五万人,其中包括两万丁壮,也是战士,其余各人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都经过了培训,铸造、治炼、勘探、工程、造船、农林渔牧,各方面人才济济,对于崇祯,李信是上了心的。

除了将留给他全副武装的女王船五十艘,仿女王船百艘,还有大量的枪枝弹药,甚至连米尼枪的制法都交给了崇祯,未来还将不断的流放犯罪人员去北美,以目前大明的犯罪率推算,不到死刑的重大罪行全部处以流刑,每年约有千人,这个数目已经不少了,用以增强崇祯的实力。

李信衷心希望崇祯能够在北美站住脚,阻挡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全世界的扩张。

“保重!”

李信郑重拱手。

崇祯心情复杂的看着李信,又看了看站李信身后的张皇后与长平,也拱手道:“望你经营好华夏,若你不堪,朕与朕的子孙早晚有一日会重新回来,告辞!”

说完,大袖一甩,转身而去。

“父皇!”

长平忍不住泣声呼唤。

崇祯只脚步略微一顿,就头也不回的加快了步伐!

不片刻,庞大的舰队由天津起航,缓缓消失在了地平线尽头。

“呜呜呜~~”

长平扑入张皇后怀里痛哭起来。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