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四二六章 求和之议

崛起1639 第四二六章 求和之议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44:37 来源:笔趣阁

“不妥!”

济尔哈朗不带犹豫道:“如今我大清,满汉矛盾已无可调和,倘若大军出征,留于后方的汉人必起祸乱,摄政王爷不可不防。”

“辅政王爷,那你说该当如何?”

多尔衮问道。

济尔哈朗略一迟疑,便道:“打又打不了,再被围困下去,早晚要出大乱子,不如,试一试向大明求和?”

“什么?”

多尔衮大怒道:“好你个济尔哈朗,这种话也能说的出口,我大清自太祖皇帝起兵以来,历经多少苦难,岂能因一时挫折向南面称臣?”

济尔哈朗冷声道:“那依摄政王爷的意思,就是鱼死网破喽?既然如此,不妨召集各大臣议事,看看大家伙儿是怎么说。”

他也是豁出去了,原本只想当个太平王爷,享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却是碰上了灭国这种醃渣事,对于罪魁祸首多尔衮,能不怨恨么?

多尔衮也是浑身微震,因他的连续失败,他在朝中的威望骤降,对他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部分人,不满于他强行打压豪格。

现在沈阳时常有种声音,那就是豪格当皇帝会如何如何,会不会落到如今这般国灭族亡的处境?

没发生的事情,自然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要不是多尔衮三兄弟尚能齐心,布木布泰在两黄旗中又有着重大影响力,恐怕豪格就要带兵杀回沈阳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多尔衮轻易不敢召群臣议事,以免局势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摄政王爷,辅政王爷的意思你可以考虑下。”

布木布泰美眸中隐现不满,瞥向多尔衮,她已经不奢望去住紫禁城了,只想着维持现状,能在沈阳好好的过下去,可这多尔衮,明显的看不清形势啊。

若许是觉得语气过重,布木布泰叹了口气,又道:“摄政王爷,我大清真的经不起折腾啦,如果没有汉人,还能放手一搏,败了就如摄政王爷所说,退回赫图阿拉,可是我大清有三百万汉人哪,难道还能全部杀光不成,若真是自相残杀,恐怕咱们满人也剩不下几个了。

虽然求和会让太祖太宗两代皇帝的开拓之功毁于一旦,可是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几百年前大金国被灭,不还是挺过来了么?”

多尔衮脸面一阵青白变幻,他心里清楚的很,如果求和,自己很可能被推出去当替罪羊,但是连圣母皇太后都表达了求和的意思,他的权威也不复往日,又能如何呢。

“哎~~”

多尔衮叹了口气,拱手道:“那李信欲将我大清斩尽杀绝,又占据大好局面,怕是必须肯啊!”

济尔哈朗道:“不试一下怎么知道,实在不行,再与南朝一决死战便是!”

多尔衮道:“那李信就算肯答应求和,也必提出苛刻的条件,咱们不妨先合计下,哪些能答应,哪些不能答应,再议定由谁出使南朝最为合适。”

“嗯,今日就得定下来!”

布木布泰点了点头。

……

北京!

接连数日,监生们都守着朱熹像,半步不敢离开,但是李信始终没有动静,警察也没来抓人,多少会有些松懈,甚至有乐观情绪开始冒头,纷纷猜测李信见识到了士子的力量,心知不可抵抗,他正在考虑的,是如何体面的收场。

杨廷麟、路振飞等人也相视一笑,到底是嫩啊,下不了台了吧?

可就在众人以为事态将渐渐平息的时候,这日,国子监里突然涌来了上千名年轻人,年龄普遍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岁之间,与士子们相比,穿着较为破烂,面容较为朴素,这正是受李信之召赶来的学生。

他们接受的是近现代知识,渴盼学以致用,既报答李信的恩情,为国效力,也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因此听说有监生阻拦开考新题,其代表就是朱熹像的时候,愤怒了,根本就不用太多的唆使,在有专人提供了进京的食宿之后,纷纷向京城赶来。

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没有人愿意放过。

“什么人?”

“哪来的野小子?”

“警察呢,警察怎么不拦住?”

士子们一看冲进来一大群人,顿时叫嚷起来。

警察们早得到了授意,他们的任务,是防止双方冲突激烈,弄出人命。

“你们要干什么?”

又有人喝问。

一名青年人道:“我们是来砸朱熹像的,此**国殃民,不配受香火供奉!”

“大胆!”

“放肆!”

“一群泥腿子也敢口吐狂言!”

士子们怒了,厉声喝骂。

“砸!”

那群学生根本不理会,抄起家伙,一涌而上。

冲突瞬间爆发。

士子们胡乱挥舞着手臂,面对着一双双打来的拳头,护住头脸不停后退,他们平素养尊处优,手无缚鸡之力,哪里是学生的对手?

这些学生都是苦惯了,既要学习,又要干农活,个个身体强壮,就听到哎唷哎唷声直叫,一群群的给推攮出去,有的身体实在太弱,一屁股跌倒在地。

仅一个交锋,士子们就全面溃败,朱熹像前,围满了学生。

“砸!”

又一声呼喝。

数名身强力壮的学生,解下背上的铁锤,抡起来,一下下的砸在朱熹像上面,每砸一下,士子们都是怒骂不己,可是没人敢于上阻止,就是哭骂着。

“砰!”

随着最后一记铁锤落下,朱熹像化为了一地碎泥。

“那是张栻的像,要不要砸掉?”

“不要砸,张栻虽然研习理学,与朱熹同名,但此人在南宋南渡,人心惶惶之时,毅然接过主讲岳麓书院的重担,并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方针,培养出了一批经世之才,为稳定东南局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栻是有功的!”

“二程的像要不要砸?”

“这二人虽然私德无亏,却是理学的奠基人,对理学禁锢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把他俩的像移走,不用砸烂,扔杂物间吧。”

有学生上前,拿绳子系住二程像,齐声发力,把像拖倒,扔到了殿外的花园里。

“住手,住手!”

“我的天哪!”

“哎呀,我的圣人啊!”

无数士子捶胸顿足,失声痛哭,朱熹与二程像被推倒,仿佛也推倒了他们的信仰。

整个国子监中,朱嘉与二程像不止这一处,学生们扫荡过去,每走一路,只要看到有朱熹和二程的塑像或者画像,或砸或撕或搬走,留下身后哭了一地的士子们。

“摄政王爷来了!”

突然,不知是谁一声惊呼,国子监内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不再打砸雕像,监生们也不哭闹了。

“速去讲堂,摄政王爷在讲堂接见你们!”

有警察奔来唤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