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1639 > 第四二五章 风雨飘摇

崛起1639 第四二五章 风雨飘摇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44:37 来源:笔趣阁

回到后院,哪怕得知欧沃德已经离去,柳如是仍是气的不行,俏面一阵青一阵白,不愤道:“李公子,妾从未想过世上会有这般无耻之徒,偏偏他还一副自己有理的样子,妾真是给他气着啦!”

李信牵起柳如是的手,微微笑道:“和他们生气不值得,欧洲人只认拳头,不认道理,我们只要拳头比他大,就会教他们如何讲道理。”

柳如是嘀咕道:“塔纳莎兄妹也不是这样啊,妾觉得还是挺通情达理的。”

李信摇摇头道:“那是你没看到他们的另一面,这一家原本是海盗,专门在海上杀人劫货,哪个手上没几条人命,无非是相对于我们是很弱小的,才和我们讲道理。”

“嗯~~”

柳如是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又道:“那你说,荷兰人还会再来吗?”

李信道:“肯定会来,荷兰人和西班牙及葡萄牙人有些不同,他们是以做生意为主,抢夺土地只是顺手为之,而且他们在大明有着重大利益,如果我一怒之下堵死了与之贸易的通道,他们会承认重大损失,比方瓷器……”

中国瓷器享誉欧美,荷兰人功不可没,在荷兰人之前,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名声与销量,并不高于阿拉伯与埃及,是荷兰人给中国瓷器搞了分级制度,把中国产的瓷器划分为一级,二级和叁级。

其中叁级是最差的,主要销往日本,或者在日本贴牌,作为日本产的瓷器销往欧洲,一级和二级则运往巴达维亚再次分类,二级在当地市场消化,或者再一次贴牌,作为当地产瓷器销往欧洲,一级直接销往欧洲,三者的价格拉开差距,通过对比与荷兰商人的炒作,中国产的一级瓷器被贴上了质优精美的标签,因严控数量,往往能卖出超高价格。

当时荷兰垄断了西太平洋的贸易,在瓷器上大发横财,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国瓷器挤占埃及瓷器与阿拉伯瓷器的市场空间,使得满欧洲卖的都是中国瓷器,当然了,其中一部分是贴着日本牌与巴达维亚牌的品质较差瓷器。

听着李信娓娓道来,柳如是拧着眉道:“这不就是奸商么,难怪会如此不要脸呢!”

李信无语的看着柳如是,要按这标准划分,后世的绝大多数营销行为都可划归为奸商之列,其实从本心来说,李信对荷兰人的商业头脑还是很欣赏的,这也是他愿意在松江划出一块地盘租给荷兰人交易的根本原因。

与欧洲人做生意,只要你的实力比他强,他就会和你老老实实做生意,一旦他的实力超过了你,那对不起,开抢,抢劫比做生意更简单直接。

……

沈阳!

永福宫!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分坐在布木布泰的左右,不知不觉间,又是一个冬天,这个冬天比以往更加难熬,如今满汉之间,私底下械斗不断,这两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汉人死了近十万,满人也死了好几千,都是被割了头,偷跑出关,换取大明的赦免。

满汉间的仇恨已经压不住了。

而且科尔沁蒙古也开始偷偷与荡寇军接触,愿意重投大明,在粮食危机下,人心浮动,几百万人,十来万匹战马嗷嗷待哺,换了谁也扛不住啊!

不久前,阿济格再一次寇掠朝鲜。

朝鲜北部,赤地千里,很多朝鲜人抛弃土地逃亡,要么逃往南部,要么渡过对马海峡逃向日本,清军在朝鲜北部几乎没找到一粒粮食,而朝鲜南部的土地更加贫瘠,每年还要遭好几次台风与暴雨灾祸,收成可怜巴巴。

阿济格在汉江以南,只搜罗到数十万石粮食,最终他迫不得己,威胁要攻打汉城,逼迫汉城富户、官僚、贵族与皇室拿了五十万石粮食出来,好歹弄了一百万石粮食回沈阳。

不过谁都清楚,勒索汉城的后果极其严重,朝鲜在本质上,是农奴制国家,阶层间泾渭分明,皇室和贵族是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的。

正如现代北南二韩,北韩为何是抗日的主力?因为以金家为首的政权是贵族势力的代表,日本并吞朝鲜,首先损害的是他们的利益,所以抵抗也最坚决。

南韩则被戏称为韩奸政权,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平民政权,日占时期,投靠日本的,很多都是平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对朝鲜缺乏认同感,说句不中听的话,被日本占领,生活还变好了些,有鉴于此,日本索性在朝鲜大量征兵,事实也证明,朝鲜兵忠心耿耿,比日军更加凶残。

以往清军抢劫朝鲜普通贫民,只要不动权贵,抢就抢了,今次逼着汉城富户出血,很可能会迫使汉城靠向大明,可是不抢朝鲜,今年冬天过不去啊。

虽然今年荡寇军没来烧粮,但是气候异常干燥,收成不及往年的六成。

“咳咳~~”

多尔衮以袖掩口,咳了几声嗽,这倒不是他想说话,而是真的病了,他的压力很大,大清落到这般田地,都是由他的冒进引起的。

北京一战,损兵折将,毫无所得,汉军旗还几乎被打残,虽然汉军是仆从军,但汉军多是火器部队,战斗力是不容小觑的,之后,多尔衮急于扳本,去打李自成,哪曾想李自成也不是软柿子,两败俱伤,随后被荡寇军袭取觉华岛,清军反扑,受寒冷天气影响,大败亏输,再后连宁远都失去。

如果说李自成北京一战被打回了原形,那么清军与顺军就是难兄难弟,甚至大清的处境更恶劣,因为李信对于大顺并没有赶尽杀绝之心,而是非常仁义的把大顺集体流放去马六甲。

马六甲在哪里?

大清并不是聋子,也曾和西班牙人有过来往,大概清楚马六甲在什么位置,这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李信对大清显然不会这样,年复一年的封锁,蒙古也在逐渐离心,哪怕姻亲都没用,毕竟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如果大清势强,这水还能成为联结双方的河流,但是大清日薄西山,蒙古王公再蠢再贪,也不会看不清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清正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

而这一切,都被归疚到了多尔衮身上!

多尔衮本就身体不好,加上无处不在的指责与郁结的心情,让他仿如风中残烛,迅速衰老,才三十多岁的他,鬃角已经染上了白霜,脸色也腊黄无光泽,更重要的是,他的脊背竟有些挺不直了。

布木布泰又心疼,又恼恨,心疼的是多尔衮依然强撑着,很难说其中没有她们母子的因素,恼恨的,则是多尔衮空有其名,才具不足,以致大清落到这般地步。

“两位王爷,我大清既便撑得过今年,怕是也难以撑过明年,该何去何从,还是速拿个主意罢。”

布木布泰暗暗叹了口气,问道。

自皇太极死后,她就梦想住北京的紫禁城,可谁能料到,局势再这样发展下去,恐怕连沈阳的永福宫都住不下去了。

“这……”

二人相视一眼。

多尔衮又连咳了几声,掏出手绢呼噜一下,吐了口浓痰出来,包好塞进了衣袋,这可是把布木布泰看的恶心不己啊,她难以想象,自己当初怎会对这样恶心的男人动了情。

不过她不会表现出来,只是看着多尔衮。

多尔衮道:“太后,明朝已经摆明了不给我大清活路,倒不如拼死一搏,我八旗健儿尚有十万,再挟汉军之势,未必不能大胜一场,振作军心士气,既便有所不逮,也可弃下汉军,回赫图阿拉,大不了从头开始便是。”

赫图阿拉位于山谷中,易守难攻,还能退入背后的茫茫大山,这不失为一条出路,可是现在的满洲,已经不是当初的女真了,回到山里,能过得下去么?

布木布泰心里犹豫,把目光投向了济尔哈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