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开工厂 > 第230章 竹筋混凝土(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明天上架,求首订)

“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面对东家的询问,赵国业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大明确实有居者之身份、宅第的占地多寡及规制模数、用色及用材之优劣等制定了房屋等第制度,从细微处辨上下,等级俨然,上可以兼下,而下不可以僭上。可这都是洪武年的规矩了,按照规矩除了宗室、勋贵之外,门窗户牖都不许用朱红油漆,可瞧瞧满京城有几家不是雕梁画栋的,还有什么功臣之家,不许在住宅前后左右多占宅地,盖造亭馆,或开掘池塘,作为游玩、歇息之地。这南北二京城,那个功臣家不是园子里面套园子?”

面上带着笑,赵国业鞠着身子说道。

“东家您说的“僭制”,都是百年前的老规模,早在嘉靖年间的时候,就不废而废了,朝廷禁令名存实亡。这几十年即使是庶民百姓,费千金修三间客厅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逾制,要是循规蹈矩各守本分,这满京城十成十的房子都得拆了。”

赵国业的解释,让施奕文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于是他拿出了一本书,对赵国业说道。

“你把这本书拿去研究一下,可以在营造的时候,先弄一些小型建筑试验一下,慢慢来。”

书是施奕文从图书馆里拿来的建筑工程出版社56年出版的《竹筋混凝土》。竹筋混凝土最早由法国人蒙尼亚于1867年发明,因为当时对于竹筋混凝土的防水、防腐及粘着力增强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没有得到普及。一战期间,由于钢材极其缺乏,广州建筑师谭胜负责修建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主楼,被迫尝试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梁和楼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相比钢筋,竹子韧性强,抗拉抗压力好,能增强混凝土的整体性。在随后的几年间,仅广州一地就建筑了100多栋竹筋混凝土建筑楼。即便是直到百年后,仍然有竹筋楼屹立在那,历经百年风雨不倒。

在无法提供螺纹钢等建筑用钢材的情况下,施奕文理所当然的选择了竹筋混凝土。毕竟竹筋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钢材的50%,尽管它的弹性模量只相当于钢材的10%,但是仍然可以基本满足早期建筑的需要,毕竟,现在也不需要盖摩天楼。

“这是《竹筋混凝土》?”

赵国业有些疑惑的看着手中的这本书,然后问道。

“这是什么?”

“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研究好了,将来大明但凡营造肯定离不开它。”

看着赵国业,施奕文开起了玩笑道。

“到那时,你可就是这一行的祖师爷喽。”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但却仍然让赵国业的心头一阵激动,拿着手中的书本时,眼睛更是冒出了光来。

瞧他那模样,就像是拿到武功秘籍的即将成为绝世高手的侠客似的,对此,施奕文只是微微一笑,但凡是人总是会爱好那点虚名,这虚名给了他也没什么,反正对于建筑……自己就是个外行,既然如此,那内行的事情还是交给内行人去做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国业就像是魔症了似的,总是不断的尝试着在建筑中使用竹筋混凝土,从小到大,一点点的试验着,按照书上教授的方式对竹筋进行防水、防腐及防虫处理。对此,施奕文只是一旁观察着,等待着,其实在他的书柜中早就准备好了另外几本书。

只待时机成熟的时候,那几本书就会拿给赵国业,最后他会依据那些书本里的知识,去设计建造商埠区的建筑,当然,与此同时,商埠区以及附近的田地也都被施奕文一并花高价买了下来的。

从商埠地的规划,再到新式建筑的研究,当然还有工厂以及运煤快马路的建设,所有的一切都压在施奕文的身上,整天忙忙碌碌的,根本没有多少空闲时间。

“啊……”

趴在案前绘制着图纸的施奕文,在画好图纸后,忍不住的伸了个懒腰。

“少爷,瞧你这几天,一直呆在厂子里,这身上都臭了,要不我会吩咐人烧水,让少爷您泡个澡?”

瞧见少爷伸懒腰的模样,小怜有些心疼的说道,一边说,一边走到少爷的身边给他捏着肩膀,看到桌子上的图纸,便好奇道。

“呀,少爷,这是什么?瞧着挺漂亮的。也是将来的村子?”

在小怜看来,少爷画在图纸上的东西都是“新村”,都是工人们住的地方。

“学校!”

躺靠着椅背,施奕文笑着说道。

“既然要工人们把家安在这里,就要让他们安心工作,所以,这学校总归还是要建的,专供他们的子女上学,到时候,在这个学校里有老师教他们语文、算术,地理、生物……”

慢慢的施奕文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后世的小学以及小学课堂中传出来的读书声,相比于建一家书院可能引起的种种后果,谁又会注意到一所只有几百个小孩子时小学堂呢?

“就像社学一样?”

小怜好奇的问道,在庄子里也有文章、律令及礼制,以及经史历算的社学。

“不一样,这里教授的东西不一样。”

施奕文笑了笑,社学是社学,小学是小学,甚至于就连小学的教材他都选好了,就是解放前的老课本,那些书本的内容基本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延续,知识并不复杂,拿过来打基础倒是再合适不过。

小学、中学、专门学堂……

在施奕文的内心深处,对于将来这里的教育有着仔细的规划,尽管他很清楚,未来这些学校里很难培养出能够入朝为官的官员,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将来无论是工厂也好,银行也罢,以及未来各行各业,肯定都需要这些人才。

甚至发展到最后,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至于传统八股取士出来的官员甚至可能会像在另一个时空中欧洲的贵族官员一样,在专门人才的不断冲击下,一步步的走向消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